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2022-07-05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刻画的方法;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教学难点:在描写中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听《杜十娘》插曲,引入教学:杜十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须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在小说方面,他除编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此外他还改编了《精忠旗》《酒家佣》等戏曲,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三、预习

  四、分析情节:

  1.开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写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

  2.发展:“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

  写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

  3.发展:“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

  写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

  4.高潮:“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写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郎愧失心上人。

  5.结局:最后一段。写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

  五、情节设疑,学生思考后口头作答:

  1.为什么杜十娘要积攒百宝箱?

  (提示:想摆脱苦海,寻机从良。)

  2.杜十娘自己有银两,为什么不早告诉李甲,而让他为难?

  (提示:试探李甲的诚意。)

  3.李甲筹集到银两赎出她后,她为什么还是不把实情告诉于他?

  (并未对李甲完全放心。)

  4.杜十娘为什么不选择走别的路,非要选择自杀?

  (提示:从良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而今希望破灭,只有以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5.杜十娘是爱李甲的,为什么不在把百宝箱送给李甲之后,才投江而死?

  (提示:她已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选错了人,既然不是真正的爱情,她为什么还要把东西留给李甲呢?)

  六、布置作业:

  《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评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1.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杜十娘性格的描写语句。

  (只要能寻找到几处,并说明其性格特征就行了)

  2.概括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杜十娘本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但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追欢取乐的玩物,而是费尽心思脱离那个火坑,但由于社会的原因,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三、分析其他人物:

  1.学生分别找出课文中对李甲、孙富、鸨母、柳遇春等人最有表现力的语句。

  (抓住关键描写语句,稍加说明即可)

  2.李甲的人物形象:

  放荡薄情、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3.孙富的形象:

  邪淫、卑鄙、狡诈、可耻的奸商。

  4.鸨母的形象:

  只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的下三流货色。

  5.柳遇春的形象:

  仗义疏财、真挚重情的谦谦君子。

  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李甲的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呢?

  (提示:这个人物很重要,他反映了小说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即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逼死了杜十娘,李甲怕、杜十娘担心、孙富利用他挑拨离间,这些都说明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针对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与此道理相同的还有李甲的亲戚朋友们。其实李甲、孙富不也分别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吗?像杜十娘这种风尘女子,在这种重重的包围之中,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一种必然。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悲剧。)

  五、作业布置:

  完成《名师伴你行》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开端: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1~3)

  发展: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4~5)

  发展: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6~7)

  高潮: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郎愧失心上人(8)

  结局: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9)

  四、人物形象分析

  (一)析杜十娘形象

  ⒈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杜十娘就是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红颜多薄命”的悲剧形象。你是怎样看待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

  ①美丽,热情,心地善良。“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画眉远山青……误落风尘花柳中。”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

  ②聪明,机智,颇有心机。在赎身问题上,表现得颇有心计。杜十娘暗积百宝,为终身之计,她早有准备;她让妹妹收藏百宝箱,既避鸨母,又避李甲。计激鸨母,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来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不露富,考验李甲。在李甲“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的情况下,她打算冲破重重困难,深谋远虑地设计“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计划叫李甲回去求亲友向父亲劝说,争取得到父亲的谅解。

  ③刚强,坚定。当她知道李甲将她出卖时,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⒉小结形象

  杜十娘本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但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追欢取乐的玩物,而是费尽心思脱离那个火坑,但由于社会的原因,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二)析悲剧原因

  杜十娘这样一个聪明美丽、刚强坚毅的女子,却被残酷的现实撕毁,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明确:必然的,原因是:

  ①李甲怯懦自私(既爱十娘又不敢一起回去)、背信弃义(听信谗言,出卖十娘);

  ②市侩主义(孙富)和封建势力(李布政)的压迫。

  五、探究性阅读

  1.“百宝箱”的意蕴有哪些?

  明确:

  ①“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

  ②“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

  ③“百宝箱”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

  2.小说末尾,写李甲病重、孙富暴死。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怎么看?

  明确:作品结尾写李甲重病、孙富不久死去,表现了作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这是源自佛教的思想,影响着古人的思维方式。

  六、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故事,写出了杜十娘作为下层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正当要求。作者在杜十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塑造了一个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义愤表现了这个美好的人生追求怎样在那个社会毁灭。全文寄予了作者对追求幸福却被迫牺牲性命的妇女的同情,对背信弃义的纨袴子弟和破坏他人幸福的阴险小人的憎恨,也是对造成故事悲剧结局的那个社会的无情揭露,对残害妇女的阶级的无情鞭挞。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刻画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1、提问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形式教学的一种方法,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图片、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问题相互交流意见,互相启发从而获得知识和提高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小说的长河中,"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不断上演,在最早的《诗经o氓》里已可见到了。但比较起来,这些悲剧女性对生活和幸福的追求并不完全相同,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各有差别,小说思索和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着眼点就不完全一样。幸福的女人是相似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古典小说中表现女性悲剧命运的篇章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由学生简单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全能通俗文学家"。

  三、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形象、情节、环境

  而情节起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下面给同学 分钟的时间回顾课文内容,然后我请同学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2、理解“百宝箱”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文中杜十娘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杜十娘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杜十娘悲剧的实质。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都能产生对杜十娘的深深同情和对孙富、李甲的鄙视、憎恶,但对于杜十娘最后用死来表示反抗,想法却很多。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全面分析杜十娘形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杜十娘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主要教学方法:导读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古代青楼中的卖笑女子,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经常出现。对青楼女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自古红颜多祸水”似乎已成了“男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古红颜多薄命”似乎已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来看看作品中的杜十娘又是一个怎样的青楼女子?作者又给她安排了怎样的结局?

  二、介绍作家作品:

  1、屏幕资料显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耳犹,别号“墨憨斋主人”、“龙子犹”,江苏苏州人,明末小说家。其兄冯梦桂为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他的代表作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

  2、补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这篇小说是三言之中乃至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作者冯梦龙(1574~1646),很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祯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

  3、过渡到文本鉴赏。

  大家都知道,一篇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李朝威在《柳毅传》中塑造了一个反抗夫权压迫,追求爱情、幸福的龙女形象,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塑造了一个温婉美丽、受尽封建社会压迫而不肯屈服的悲剧形象,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出身名门,一度与张生相爱,但最终被张生负心背弃。那么,冯梦龙又将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三、通读全文,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和与“百宝箱”有关的语言。

  并思考:

  1、杜十娘何许人也?怎样理解这个人物。

  2、“百宝箱”何许物也?此物在文中有何意义?

  四、学生讨论、归纳:杜十娘人物形象的分析。

  1、请同学找出例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说明杜十娘性格不同方面的句子)

  如:“浑身雅艳,遍体娇香”写出了杜十娘姿容的美丽;“杜十娘与李甲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可看出她的轻财好义,热情和善良;“用计赎身”可见其机智、聪明、颇有心计;“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是杜十娘绝望之时的表现,用死进行反抗,可见她的刚强、坚定。

  2、概括杜十娘人物形象:

  美丽(外貌描写);热情,心地善良(李甲手头越紧,她心头越热);

  聪明(用计赎身,不露富,考验李甲);刚强、坚定(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

  3、归纳李甲,孙富的性格特征。

  杜十娘本是京城名姬,但她不甘心做王孙公子的寻欢作乐的玩物,她的美丽,她的善良,她的机智,她的坚贞,都不得不让我们叹服。《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所以喜欢“在内帏厮混”,是因为他觉得“天地间的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罢了”。杜十娘确实是一个奇女子,那么她身边的男人们是否如贾宝玉所说呢?

  李甲:放荡薄情,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孙富:邪淫、卑鄙、狡诈、可耻的奸商。

  4、教师小结。

  这些男子与杜十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让杜十娘的形象更鲜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到此为止,“杜十娘何许人也”的问题我们已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百宝箱为何物也?

  五、学生讨论、归纳:“百宝箱”的意义。

  1、请同学找出与“百宝箱”有关的语言。(共四处)

  (1)在赎身过程中,杜十娘拿出了“私蓄”一百五十两银子;在出发前交给李甲二十两作为“行资”。(两者都应该是从百宝箱中取得的。)

  (2)杜十娘和李甲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从“封锁甚固,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都让这小小的描金文具充满了神秘色彩。)

  (3)甲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开箱拿出了五十两白银。(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正面打开,但因李甲“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云里雾里。)

  (4)怒沉百宝箱。(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

  2、教师小结。

  在整个故事中,百宝箱忽隐忽现,前三次出现,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最后一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我们再来一起精读“怒沉百宝箱”的片段,理解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

  3、精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1)、读文章,思考:杜十娘在“沉江”之前有那些表现,说明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2)、学生分析。

  当十娘知道李甲将自己出卖给他人时,便醒悟到自己选错了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她万分的痛苦失望,但又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那样整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指斥李甲的“见利忘义”、痛骂孙富的“破人姻缘”,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最后“向江中一跳”,不惜以死来表示对恶势力的反抗。

  “百宝箱”的意义以不仅是财产,而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当杜十娘“做人”的希望破灭时,百宝箱也“消失”了。

  有人说,李甲、孙富皆人财两空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杜十娘不仅怒沉百宝箱而且自沉江底,不免有些可惜或不值,那么,杜十娘的死是由谁造成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她可以不死吗?

  六、了解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

  1、请学生发表见解。

  2、提示借理解李甲父亲的形象,来理解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

  3、教师小结:

  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象杜十娘这样的风尘女子,在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的重重包围下,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一个社会悲剧。

  七、后人的评价。

  后人评论此事,以为孙富谋夺美色,轻掷千金,固非良士;李甲不识杜十娘一片苦心,碌碌蠢才,无足道者。独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有诗叹云:

  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

  八、总结。

  杜十娘是“误入风尘,烟花巷柳难没倾城之貌。倾心李甲,翩翩公子竟怀寡义之心”,杜十娘已经随着滚滚的江水而去,但她的美丽会留在我们的心中。

  九、布置作业

  1、完成一篇五百字的读后感。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教后记:

  杜十娘人物形象和百宝箱意义的分析都为学生理解杜十娘悲剧的实质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前面的分析,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这也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篇5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古代小说,单元教学要求是:了解我国古代小说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让学生鉴赏杜十娘的形象,掌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古白话中的一些常用词的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朴实自然的口语色彩;

  ②了解“三言”及作者;

  ③分析杜十娘、李甲、孙福几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教育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健康的思想性格,逐步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3)德育目标:感受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3、教学重点:

  分析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杜十娘悲剧的根源及作者的思想局限

  二、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导入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我的导入是播放《杜十娘》这首歌,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和着唱,逐步进入课文情景。

  2.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为风尘女子的杜十娘,最显著的外貌特征是什么?(美丽)(女子的美丽原本天生,应是她们的自豪和骄傲,但在把漂亮女子当作玩物的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命运)

  ②当李甲游资已罄,囊空如洗,杜十娘却“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连三百两银子的赎身费也自任其半,这说明了杜十娘的什么性格?(善良)

  3.想象训练。

  展开想象,重为杜十娘设计一个悲剧结局。设计此题旨在形成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三个高潮,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能说出故事情节的内容和悲剧结局的社会意义。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故事情节梗概

  人物形象和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悲剧的女性形象,如《氓》中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窦娥冤》中的窦娥,《祝福》中的祥林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小翠、婴宁等等。她们善良、勤劳,也具有反抗意识,却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为什么?

  今天我们再随冯梦龙走进杜十娘的悲剧,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2、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总结(见幻灯片一)

  3、明确重点:故事情节梗概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生读文,复述情节。(要求:用小标题概括)

  (教师点击幻灯片三出示情节的组成部分:情投意合----用计赎身----中途被卖----怒沉宝箱,和各部分的电影画面剪辑)

  如果我们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情节看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话,那么情节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颗圆润的珍珠。

  5、讨论问题,分析人物和主题

  (教师点击幻灯片五)杜十娘为什么要攒百宝箱?为什么不在故事的开始就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又为什么要连百宝箱一起沉?假如没看到孙富,杜十娘和李甲会白头偕老吗?李甲为何抛弃杜十娘?他大悔痛哭是对杜十娘有真情吗?为什么文章末写李甲重病,孙富暴死?

  (各小组开始讨论)

  (学生代表发表讨论意见,教师指导总结)

  质疑点: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为何让杜十娘选择死亡,这样做值得吗?

  哪个同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活动)

  同学们大都认为杜十娘的做法有点不值得,那么我们就给杜十娘另设一个结局如何?

  拓展联想:(教师点击幻灯片八)

  根据你的生活阅历、知识积淀,发挥想象,给杜十娘另设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同学们设计出很多拯救方案,想把杜十娘从死亡的悬崖边拉过来,足可以看出大家都是极富爱心的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让我们为自己喝彩!(学生鼓掌)

  (教师点击幻灯片十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6、总结全文

  (教师点击幻灯片十一)杜十娘本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但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追欢取乐的玩物,而是费尽心思脱离那个火坑,但由于社会的原因,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杜十娘这样不仅外表是美的,内心更是美的女性形象。她们只不过为了追求人的完美,却毁灭了,此情此景你我的内心感到震撼。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主人公笑声交织在一起,泪水汇流在一起,我深深的为大家的爱心所打动。让我们为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而欣喜!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真、善、美的和谐社会!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07-1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设计12-2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案教学设计12-05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11-0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11-2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04-0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