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2021-04-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然后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层次清晰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04-30

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05-08

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05-08

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1-05

人教版语文《背影》教学设计11-02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2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3-29

人教版初二上册《背影》教学设计09-23

高三英语的上册人教版教学设计范文01-0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学设计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