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1-04-0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 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引入

  1、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土,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对,是落花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出示文字图片介绍许地山,突出他的笔名“落华生”,激发学生的疑问。

  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清楚了。

  二、 读课文整体把握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 交流:

  围绕花生将课文所讲到的内容列一列小标题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3、 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写以上内容的段落,指名读正确、通顺。

  (1)种花生(第一自然段)“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句话用几个次写出了种花生的过程,你能找出来吗?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指名朗读

  学生读后,“居然”你懂吗?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你知道吗?读一读,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此时姐弟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2)收花生、尝花生(零星散落在一、二及最后一段中,指名一一读出来即可)

  (3)议花生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这个内容,那天晚上都有哪些人参加议论花生,分角色朗读

  (4)了解了这四方面的内容,你们有什么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写得很简单,“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八个字就写出了种的过程,一个“收获”写出了收,吃就用“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一句话写完,至于味道怎样一句都没提,而议论花生却整整写了12个自然段,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是啊,文章这样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更加突出,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

  三、 重点感悟,理解花生的特点

  1、 那天晚上,全家一起围绕哪个话题在议论花生呢?快速默读,找出花生的好处,做上记号。

  2、 指名说一说花生的好处,教师板书: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第四种好处学生可能讲不清楚/soft/)

  3、 在这么多好处中,有一样最可贵,到底是什么,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 自由朗读,你读出花生的可贵了吗?(学生读句子或说花生的特点)

  (2) 如果把花生当做人的话,你读出了它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那味美又有用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高高挂在枝头,读到这儿,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的可贵?( 板书:不炫耀自己、不图虚名)

  “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它的果实味美、价钱便宜,人人都喜欢,可它却矮矮地长在地上,连有没有果实都不能分辨,此时你又想用哪个词来形容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 这就是花生最可贵的地方,父亲用什么办法让我们读懂这一点的呢?(对比)

  5、 读着父亲的话,想着花生可贵的品质,我们不禁对它产生了敬佩之情,谁愿意来表达?指名朗读这段话。

  四、 作业

  1、 课堂作业本前几题

  2、 抄写第十段话。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07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08

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27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25

《落花生》教学设计【精】01-15

爱之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1-13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课件设计08-03

《口耳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14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22

《雷雨》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