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
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2、认识物质转化基本规律,将初中记忆型的思维模式进阶成高中阶段推理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迁移,将本节的学习策略迁移至化学学科其他思想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在面对复杂陌生的化学问题时,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三、教学目标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
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
教师引导:【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实例,明确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列举“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方法。
学生活动: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分类例子学生熟悉,更有代入感,感兴趣的同时更能强化分类的重要应用。同时明确分类需要有标准,找共性,作为后续分析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提供理论基础。
2、实践活动,应用分类法将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任务1】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物质共性(定义),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
(二)环节二
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
教师引导:
【问题】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回顾溶液、浊液的概念,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将分散系分类,并举例;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概念,并举例。
学生活动:
(1)回顾溶液、浊液,归纳得出分散系概念。
(2)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将混合物进行再分类,弥补物质分类时的空缺。
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思考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探究胶体性质,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获得结论。
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并设计实验,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胶体本质及性质掌握情况,训练学生实验能力,深化对胶体的理解。
(三)环节三
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任务3】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CaO、Ca(OH)2、CaCO3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2、H2CO3、CaCO3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基于分类法,寻找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教师引导:【任务4】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1)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3)盐的通性: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符合复分解反应规律)。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体现物质类别是在探究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
3、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及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八圈图”的书写。
设计意图:“八圈图”是物质转化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深入理解物质类别与各类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四)环节四
教师引导:【任务5】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制备亚硫酸钠。
学生活动:
(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
(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路径,鼓励设计多条路径完成制备。
(3)书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诊断并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及物质转化规律的掌握程度,体会分类观、转化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2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3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咋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教学设计】
老师:今天上班,我也绿色出行了,大家知道的,现在的共享单车层出不穷,大家是不是注意到,商家将每辆自行车的车身颜色,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那大家在进行用车之前,要开锁,是如何实现的呢?是不是有各种车牌号?商家就是根据这个来进行分类的,这样做便于管理!我呢有一个想法,有一天这个共享单车能够在全国流通,每走到哪都有它懂得存在,这样有一天呢,我就可以骑着它去西藏,完成我的西藏骑行梦想。这样在路上没有害怕它被盗的心理,同时也不担心车坏了,说到西藏那,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西藏的人文,地域,风俗等,那我们就在图书馆里找资料,大家去图书馆是怎样查阅资料的呢?
学生:自由讨论半分钟,然后简短回答。
老师:如果没有去过图书馆呢?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试一试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看能不能找到!
从这些共享单车,图书馆书籍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相似程度进行分类在一起,然后逐渐分在具体的事物,那么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相似的例子呢,,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他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两分钟,然后简短回答。
老师:做出评语,并在举几个例子,如超市,汽车车牌号,
老师: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那什么叫做分类呢?
【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分类的两种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交叉分类法
请大家对下面的物质进行对应的分类连线: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4碳酸盐
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Na2CO3这个物质,它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对不对?像这样,物质所属类别之间存在部分交叉。
【板书】:交叉分类法特点:物质所属类别之间存在部分交叉。
老师:请分类以下初中所学的物质类别概念: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老师:根据分析我们得到如图一:
我们把这种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
【板书】树状分类法
作业布置
1、请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具体的化学物质;
2、每个人在图书馆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对常见物质按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物质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按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正盐。
三、教学难点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xxx
教师活动:xxx
学生活动:xx
设计意图:xx
(一)引入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啊,比如牙膏用完了,你要买支牙膏,那你怎样快速找到牙膏摆放的位置呢?
我们发现,超市都是按照物品的'种类摆放的,零食放在一起,生活用品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这样有助于顾客快速的找到所要的物品,从而提高效率。
那在我们化学里也是这样,也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类。
在生活用品区找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类比到化学中物质的分类。
(二)举例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2)按物质的状态分类
(3)按物质的导电性能分类
(4)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类
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6
一、目标
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2 课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2 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2 课时
复习 1 课时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设计02-09
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设计02-09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优秀03-13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04-12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04-12
最新数学必修1教学设计模板12-29
最新人教必修1数学教学设计12-28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4篇04-12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1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