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2021-05-17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渡荆门送别》。

  2、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问题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六、齐读,背诵这首诗。

  七、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八、布置作业

  1、欣赏此诗,选出有错的一项()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用文字把自己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写出来。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2.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3.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渡荆门送别》 李白

6.《渡荆门送别》李白

7.渡荆门送别 李白

8.李白 渡荆门送别

上一篇:作文教学我的烦恼教学设计 下一篇:《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