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教学设计

2021-03-27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阳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太阳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2.能感受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遥远,进而感知太阳系的庞大。

  3.能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征。

  4.能与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太阳系

  1.通过观看录像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太阳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查阅资料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指幻灯片)。先来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比如:太阳系有哪些成员,它们是按什么顺序组成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一起看。

  (播放录像,师生共同欣赏)

  2.通过交流,初步理解太阳系。

  师:谁先来说说,太阳系有哪些成员?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发言)

  师:你们看得特别认真,知道了许多太阳系的秘密。

  (指图)太阳系里有太阳和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它们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呢?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出图片)这是八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你能试着读读吗?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试读)

  师:只是读这些大数还是很难想像八大行星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下面我们来个观日旅行,亲自感受一下。(出示表格)

  老师想问问你们,你知道是什么把咱们的“神舟七号”送上太空的吗?(火箭)对,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它的速度是每小时27000千米,相当于每秒钟7.5千米,也就是它不到1秒钟就能从咱们学校飞到北国商城。真是太快了!现在我们就坐火箭分别从地球、火星和海王星出发进行观日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出示幻灯片)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出示幻灯片)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从地球到太阳大约需要5556小时,这么多小时是多少天呢?大约是232天。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感言)

  师:从地球到太阳需要5556小时,一小时是多少秒啊?(3600秒)从地球到太阳得有多少个咱们学校到北国商城那么远呀!

  师:从火星到太阳和从海王星到太阳地时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出示幻灯片)从火星到太阳需要352天,从海王星到太阳需要19年,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感言)

  师: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真是太漫长、太遥远了,然而这只是行星到太阳的直线距离,我们知道八大行星一直在不停地环绕太阳运动,使得太阳系是一个圆盘形,多么庞大的太阳系呀!!现在静下心来,试着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太阳系是什么样的!

  (帮助想像):太阳系的中心是巨大的太阳,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然后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特别遥远,如果从海王星乘坐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到太阳得需要19年,而且八大行星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3.借助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师:好,睁开眼睛吧。老师制作了一个太阳系的瞬间模型,(出示模型)来看看跟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样?

  师:(指太阳)这是什么?

  生:太阳。

  师:(指八大行星)它旁边这些星体呢?

  生:八大行星。

  师:(指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它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指八大行星)八大行星离按顺序排列在太阳周围,这是——水星,然后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它们在自转的同时沿着各自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指模型)太阳系就是这样一个运动着的井井有条的天体系统。它非常庞大而且拥有无穷的奥秘。

  (二)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1.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知道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出示幻灯片,教师读)

  (1)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态星,哪些是气态星?

  (2)八大行星的体积有多大?

  (3)八大行星有没有卫星?

  (4)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怎样的?

  师:你还可以研究感兴趣的其它问题。(出示:我感兴趣的其它问题……教师读)

  师:为了帮助你们研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表格,

  (出示表格)

  (见下页)

  行星小档案

  我们小组想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八大行星的特征跟它在太阳周围的排列顺序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表格)我们该怎么研究,怎么阅读搜集到的资料呢?首先经过小组讨论确定想研究的问题,然后找出需要的内容,再找到关键的字、词、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并且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在表格里,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就从这些问题里面(指图)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你们感兴趣的进行研究,开始吧。

  (小组交流,整理资料)

  2.汇报交流,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师:大家都有不少收获,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态星哪些是气态星,谁先来说说?大家注意听,看他说的对不对,你有没有补充。

  (学生介绍)

  师:(指模型)离太阳比较近的四颗行星是固态星,离太阳较远的四颗行星是气态星。它们的体积有多大呢?

  生:水星体积最小,木星体积最大;八大行星的体积分别是:......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这些数据,(出示数据)那个小组有补充?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按体积排序(出示幻灯片)四颗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比较大,它们也是离太阳较远的行星,而四颗固态行星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的体积比较小,它们也是离太阳较近的行星。这是四颗固态行星,谁的体积最大?(地球)地球体积大约是水星的18倍。那四颗就更大了!最大的木星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300多倍。如果把它们和太阳放在一起呢?(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感言)

  师: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八大行星已经够大了,太阳更大,真不愧是一家之主。太阳系大家庭的八个孩子也就是八大行星有没有卫星呢?

  (学生交流)

  师: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

  师:哪个小组研究其它问题了?

  (学生汇报)

  师:你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本部分借助模型)

  (三)整体感知太阳系,形成太阳系的概念

  师:(指图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系里有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你知道这个大家庭里还有哪些成员吗?

  生:太阳系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有小行星.慧星,流星体.

  师:谁再来说说?

  生:…….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现在我们再次借助录像来欣赏庞大、壮美的太阳系。(视频)

  师:(出图片)太阳系原来有九大行星,但是由于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资格,降级为矮行星,所以现在的太阳系就是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师:太阳系非常庞大,也拥有太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只是认识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你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想知道答案,比如为什么离太阳近的行星是固态星体积比较小,而离太阳远的行星是气态星而且体积大,为什么气态星卫星数量多,为什么金星跟其它行星自转方向不同,冥王星为什么被取消行星资格?彗星为什么会拖着长长的尾巴?等等。.那么,我们就一起继续关注太阳系,更多的奥秘等着你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第二课时

  一、提出任务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系的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根据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来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二、明确方法

  师:制作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制作提示。

  (一)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用这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

  (二)用2厘米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三)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四)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做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三、自主设计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四、展示交流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各小组交流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太阳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太阳系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3、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2)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4)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2、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已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提问:

  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认识九大行星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

  ③观察:

  (学生观察课木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约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儿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①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约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具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

  (2)认识彗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哈雷碧星。

  ②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③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例如有一颗名叫哈雷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76年,上次看到它是1986年,下次再看到它要到2062年。在太阳周围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其他彗星。

  (3)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流星。

  ②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③讲解: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除了大行星、小行星、鸳星、卫星外,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摩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瞬息便消失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石头。(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称为铁陨石)

  (4)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①提问:

  现在你知道在太阳周围有哪些天体?

  这些天体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转动?哪些天体围绕行星转动?

  ②讲解: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由于这个天体系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太阳系。

  ③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④提问: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以什么为中心?

  在太阳系中有几类星?(恒星、行星、彗星、卫星)从它们的相互运动关系看,哪类星在中心?哪类星在第二层?哪类星在第三层?

  3、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九大行星的一些情况

  (1)讲述:以前,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了解得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特别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拍摄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照片(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部分行星的照片),观测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情况。

  (2)阅读:课本第52页中关于九大行星的数据表。

  (为了帮助学生看懂,教师需对“表头”做简要说明,并说明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标准的。)

  (3)讨论:从这些观测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些观测数据,你能推想出什么事情?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像,广泛联想,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再参考课文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有更多了解,并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怎样使用数据分析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2、提问:

  (1)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太阳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相关文章:

《太阳系》教学反思(通用7篇)05-17

太阳系教学反思04-26

太阳系教学反思04-06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04-02

六年级下学期第9课《太阳系》教学设计04-02

教学设计范文03-03

《珍珠鸟》个人教学设计通用范文04-25

《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3-10

通用《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03-10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