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
3、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最让文人们扬眉吐气的便是那长长的苏堤。知道他是在谁的带领下建造而成的吗?(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封泥构造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给这长堤命名为苏堤)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苏轼的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抬起手和老师书写课题。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写诗的时间是在六月二十七日,农历的盛夏;地点是在望湖楼;醉是诗人写诗的状态,说明诗人喝了些小酒而做的`诗)你连起来说一说。
3、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简介苏轼)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去品读,去吟诵,去感受作者写诗的情怀。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主学习,师巡视。
展示交流:
1、品读古诗
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的热火朝天,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展示做一个精彩的开头。
预设一: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
(1)黑云和打翻的墨水,白雨和跳动的珍珠有什么关系?
(2)作者是通过什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观察和想象)
(3)想象画面,理解跳珠。(是雨点落在船上,又被弹起才形成跳珠)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这一团滚滚而来的黑云和一阵歘歘而下的白雨形成了色彩美;打翻的墨汁和跳动的珍珠形成动态美。
(4)短短时间,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苏轼看到了.......
短短时间,雷声轰鸣,大雨滂沱,苏轼听到了.......
短短时间,深深笔尖,有感而发,苏轼写下了.......
(5)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而贴切的比喻让西湖色彩丰富,活跃灵动,美不胜收,你还知道那些诗中也有这样生动的比喻?(生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这大胆的想象,多么的美,多么浪漫,难怪人们称其为苏仙。黑云白雨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哪个小组继续交流。
预设二:
忽:
(1)忽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体现了什么?(变化之快)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水如天:
(1)如是像的意思,水像天一样的.......
(2)想象画面,学生说。
(3)水如天一样.......
2、吟诵古诗
(1)想象画面读:古人读诗,诗中有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
(2)七言绝句的读法,二二三,四三。
(3)平仄读,一声二声为平声,读的长些;三声四声为仄声,读的短些。
(4)打着节拍读;古人读诗,是拍着手,踏着脚,打着节奏来读的,所以也叫踏歌,让我们也这样读一读。
(5)吟唱,自唱。自成曲调自有情。
任务二结合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说说苏轼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我们从这首诗中学到什么?(从创作背景、人生经历,诗的风格来思考)
学生自学,师巡视。
展示交流:
1、对西湖晴雨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苏轼为人坦荡,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的排挤打压,被贬官三次,流放到八个地方,做地方官时,勤于政事,为百姓做实事,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3、诗中的乌云、白雨有了象征意义。象征朝堂风起云涌的新党与旧党之争,预示这一切就像疾风骤雨一样,终会归于平静;还象征着自己被贬的悲惨遭遇,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这些都会归于平静。
4、作者特别喜欢这首诗歌,在他五十岁再返西湖时,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在回当年,望湖楼上,凭栏远眺,不禁吟诵出苏轼的诗。
三、检测导结
短短的一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我们就读出了西湖疾风骤雨的美,黑云翻墨的美,白雨跳珠的美。还寻到了二十八个字背后的那种精神情怀,面对风浪挫折乐观从容地面对。这就是诗歌的独特魅力。
作业: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文包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赞美西湖。请看——(课件出示四首古诗)抽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描写西湖的诗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简介作者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说一说。
(2)出示课件,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抽生再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事情:醉书。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课题入手,初步了解本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这也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听教师朗读,说说你从诗中初步了解到了什么。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指名读诗句。
(2)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A、出示“黑云翻墨”图片,指名说“黑云翻墨”的意思。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黑云压城重云如盖黑云压顶乌云密布彤云密布阴云密布
浓云密布乌云滚滚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
B、出示“白雨跳珠”图片,指名说“白雨跳珠”的意思。
白雨跳珠:形容白花花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狂风骤雨暴风疾雨风雨交加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了解词语意思。)
(3)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指名说,再出示诗意读一读: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从远处涌来,还没完全把山遮挡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倾泻而下,在船上蹦蹦跳跳。
(4)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把什么比作什么?对偶,黑云翻墨对——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还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生举例说说。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哪些诗句用了对偶的手法。)
(5)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吗?(急、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指名读诗句。
B、当人们还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是什么让乌云暴雨一下子就不见了的?(卷地风)
卷地风怎么理解?(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
C、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把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这雨有什么特点?(去得快)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出示图片,抽生描绘画面。
这样美的画面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形容?(水如天)水如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D、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出示:忽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暴雨。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其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了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西湖很美)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题目中“醉”字下面加三角符号)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苏轼还写了哪些关于西湖的诗,从而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美丽,让诗人不禁沉醉其中,突出了重点——对“醉”字的理解,“醉”不仅仅是指诗人喝醉了酒。)
3、出示古诗,齐读。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西湖的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来去匆匆
板书: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2、古人还写了许多和“雨”相关的诗句,这些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诗句,读一读,说说雨的特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油一般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雨的特点。)
3、出示本首诗
除了写雨,还写了——云、风、山、船......这些都是景物,但是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还在写他的心情)
师;苏轼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年,苏轼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他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在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
当他遭小人诬告被贬时,心情就像——(黑云翻墨),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一样的心情?抽生说。
诗人的心情是一直这样吗?(不是)最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开阔、豁达、豪放)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最终“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由景及情,情景结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播放本诗歌曲,学一学,唱一唱,体会诗人的豁达豪放。
5、再次诵读古诗。
六、小练笔
1、展开想象,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
2、评议。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开阔、豁达、豪放)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
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
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
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白雨跳珠大风忽吹散去得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
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起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风
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
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
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体会: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相思楼”)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景楼”)
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
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
1、出示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三、走进课文,学习遣词用句的独特。
1、生讨论:再读课文,你觉得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生汇报,相机指导: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四、总结课文,融入那“楼”的意境。
1、总结: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但这一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五、拓展升华,沉醉于那“楼”的风光。
1、引导生理解“醉”:不仅是喝酒之微醉,诗人还沉醉于西湖美景中。
2、出示苏轼的文章,伴乐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三、四、五)
3、完成作业:
积累古诗:写“楼”与西湖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研读,加深了对西湖诗句的了解,再次欣赏了西湖美景,并进一步积累了古诗,起到了举一反三之效。】
【设计反思:这一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9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3.学习课文内容。
(1)听范读两遍,跟读;
(2)看幻灯片理解诗意;
(3)读完诗歌《夜雨寄北》,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4)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下来,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5)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天气变化之快,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来的?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 业
1.背诵默写本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04-1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05-0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07-0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09-1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11-1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09-13
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03-0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及赏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