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5-01-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

  (2)舞台制造白雾

  (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望)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

  1、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

  3、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

  (一)升华和凝华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

  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

  (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

  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

  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

  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4、解释舞台上“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达标训练

  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五)课堂小结

  (六)基础试题

  三、课堂测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基础训练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毛笔、白纸、碘、淀粉、酒精灯、蒸发皿、打火机、白纸、胶带、封闭罩、冷水、热水、碘升华管。

  【教学流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魔术引入:让学生在白纸上用淀粉写一个字,其它的学生来猜测。

  解释说明这个字是由淀粉遇到碘变色。那么,碘是如何跑到淀粉上面去的'呢?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学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

  在刚才的实验中,碘是直接变成了碘气态还是有固态变成液态,在由液态变成气态?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3.进行实验

  进行分组,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中的观察点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升华(吸)

  凝华(放)

  环节三: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先展示“霜”的形成图片,师引导学生分析。

  紧接着展示冬天冻衣服会慢慢的变干。

  依次展示冰花和樟脑丸的图片。

  环节四: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播放水循环的视频和相应的微课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不到的地方进行指导。

  环节五:学以致用

  1.白板和实物以及和刚开始的实验相结合,同时展示灯泡变色的现象。

  利用白板功能展示答案。

  2.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舞台中仙境是如何形成的?视频和微课同时使用。

  环节六:我的收获

  让学生试着写出本节课的收获。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6

<title>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title>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前准备:

  少量的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设计图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

  二、新课学习

  1.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杯内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热,再将一根凉的枯树枝放人烧瓶口内,经片刻轻轻拿出枯树枝,便可看到在树枝上布满了“雪花状”的萘。这是由于固态的萘吸热直接变成气态的萘,气态的萘遇到冷的树枝又直接变成固态的萘。

  或者播放视频:升华

  观察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它们果真是直接变化的吗?

  2.学生实验:碘升华和凝华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感受升华和凝华过程以及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现象,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导。指导学生体会凝华放热的现象可以在玻璃盖片上滴几滴水,观察有碘蒸气遇到盖片时的现象,同时用手摸一摸盖片感觉一下盖片的温度变化。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盖片上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盖片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

  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3.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降的?

  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说明物质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变成气态,直接就可以从固态变成气态。通过学生对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回忆实验,分析各个状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三、板书设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 相关推荐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09-15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06-28

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08-22

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10-31

升华和凝华的课后教学反思(通用5篇)09-05

升华和凝华精品教案10篇11-1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9-20

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06-0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