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2021-05-02 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的课文,作者是刘燕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起需求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今天,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课文,思考: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交流回答:“谜”在第一自然段;“谜底”在第三自然段。

  2、在此基础上,理请文章脉络,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2自然段,找出“谜面”。

  1、自由朗读第一段,看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

  2、交流: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3、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齐读)

  师: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指名回答)

  4、小结:这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奇异的景观”,也就是课题中的哪个字?(“谜”板书加点)

  四、学习第3自然段,探究“谜底”。

  1、过渡:一条普通的山谷中却藏着这样一个谜,这大大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更想迫切地知道:为什么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前往山谷中,去揭开谜底。(板书:“底”加点)

  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你找到表示谜底的语句。

  3、交流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4、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松树是怎样的形象?(高达、挺拔、不畏严寒、傲立风雪等)

  师:说得好,在我们的印象中松树都是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化身,怪不得陈毅在他的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

  5、过渡: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仔细读读第3节,用“ ”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师:找的很准确,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想象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弯曲、反弹)

  7、有人读完第3节后说:“雪松面对风雪,只知一个劲地向下弯曲,真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因为勇者都会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你同意听到观点吗?请大家认真研读第3节后来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1)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2)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3)如果承受得了,雪松如何做?(腰杆挺得直直的,与雪抗争)

  小结:所以学雪松不但不是弱者,反而是强者,是智者!不讲策略一味蛮干只是逞匹夫之勇,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而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它对抗风雪的一种方式!

  8、同学们,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4)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现在就走进魁北克的那个山谷,走近那些雪松,感悟它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出示:(狂风怒吼的声音)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山谷,它们咆哮着,似乎要把这山谷中的一切生命都一扫而空。这时请大家拿起笔,写下雪松与风雪抗争的情景。

  (5)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这种对生命永不言弃的顽强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惊叹,佩服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9、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原因,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10、过渡:两位旅行者通过观察思考,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让他们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

  五、学习5、6、自然段,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指名朗读。

  从这位旅行者的话中你有何感悟?(指名回答)

  2、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这样说——引读(出示最后一节)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其实在我们身边、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像雪松一样的人和事,你能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

  想到斗争中的“出拳”怎样才能有力?必须要先弯曲,往回收。

  想到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想到同学、亲人间的相互宽容及适当的让步。

  3、出示:口头填空

  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固然值得我们敬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更值得我们欣赏。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些跟本课有关的成语、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

  以退为进、负荆请罪、忍辱负重

  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

  1、自由读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B、雪松

  ①指说(你不仅会读书,还很会听,你看我才说了一句,你就学去了。)

  (课件出示句子)

  ②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③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a、演示:理解反弹,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b、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c、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d、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e、“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f、顺序不能颠倒。

  g、完好无损

  再读,齐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H、动画,配音:

  过渡: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①、齐读

  ②、出示句子,说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三、学习第4—6节

  过渡: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1、指读

  2、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3、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4、学习第五、六节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2)交流作者的启示

  (3)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那指谁?)

  (4)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

  (5)齐读:(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6)听写(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记)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交流

  四、总结。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①大丈夫能屈能伸

  ②小不忍则乱大谋

  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孩子们,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06-01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模版12-01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模板01-08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模板01-12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范文01-11

山谷中的谜底获奖教学设计01-11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5篇)03-22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01-05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模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