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知自己浅陋,但我坚持觉得一堂课在设计上就应该追求有高潮低谷,有抑扬顿挫,有曲折回环,有起承转合就如一篇文学作品。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努力备这堂课,也很努力想体现我的一些想法。
一、首呼尾应,促成浑然一体的课势
一篇文章要求结构完整,一堂课也该如此。首尾呼应使得文章气势贯通,线索清晰,课也该就是这样的。所以在本课设计中,我力图通过头尾相同的诗句诵读,首尾课文题目的感情朗读,凸显主题,实现感情的升华。学生从刚开始带着疑惑读课文到结尾的满怀赞美读课题,从刚开始接受性的理解诗歌到结尾处真诚的歌颂故乡,体现的就是认识的提升,感情的提升。
这是理想效果之一。
二、反复吟诵,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
反复读这篇文章,我为作者对于乡亲们和故乡的热爱而唏嘘。作者寄情于普普通通的搭石,抒发他心中的诗情,又令我倾倒。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对搭石的喜爱,对乡亲们的赞美,甚至还有对故乡的热爱。但我知道,我的感受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我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点一把热情地火,并推波助澜,让孩子们感情的火越烧越旺让孩子们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浓浓的人文熏陶。
但怎样实现呢?这是个技术难题。我想起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主旋律的反复出现,想起王菘舟老师课堂中惯用的艺术重复。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于是便有了主旋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它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五次吟诵,我设计的初衷是想通过这样的回环反复,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不断地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但没有经过课堂,也只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有待在课堂中得到印证。
当然,从小处看,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设计,如在学习搭石作用时,教师有意让学生五次读脱鞋绾裤,也为学生理解搭石的作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这是他山之石,我是信手拈来,从她的课堂实录看,效果是相当好的。
这是我的理想效果之二。
三、创设情境,努力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鸿沟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得很远,这是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道鸿沟,阻碍着孩子们和文本的通畅对话。为此,我在设计时便创设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走上搭石,走进画面,寻觅美景。这样,学生能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看美景,用自己的心感人心。
在板块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表演、情景对话的环节,努力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自然入情入境,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跨越鸿沟。
这是理想效果之三。
四、弹性设计,构建板块促使生成
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一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根据板书,感悟许多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和诗句,使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是理想效果之四。
五、立足涵咏,摒弃非语文因素干扰课堂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开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穿插的表演和情境对话,也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服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
这是理想效果之五。
【简述《搭石》教学设计思路】相关文章:
《搭石》的教学设计思路简述11-20
《搭石》的教学设计06-21
《搭石》的教学设计01-15
搭石教学设计05-18
搭石教学设计07-08
《搭石》教学设计09-21
《搭石》教学设计05-23
《搭石》的教学设计06-21
搭石教学设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