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2021-07-01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

  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 flash 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次北固山下的教学设计12-18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0-25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01-2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范文12-26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1-17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12-16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03-13

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