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的教学设计

2022-12-08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听》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学习短文《听》。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内容,感悟文本内涵。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杯水

  教学过程:

  一、揭示并板书课题

  1、指名读题

  2、就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书中有哪些美妙的音乐?这音乐就在我们的书中流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把每个音符都读准,让这清晨的交响乐更加流畅。

  2、同桌互读互听,相互正音。

  3、开火车轮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正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小黑板,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的雾气()的流水声

  ()的露珠()的对唱声

  ()的小喇叭()的读书声

  ()井水()的脚步声

  2、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竖行都与事物有关,第二竖行都与声音有关。)

  3、小黑板出示句子,用多种方式读句子:

  是在听溪水淙淙的琴声,是在听画眉和黄莺的对唱,还是在听小喇叭的广播?

  (引导体会排比句和疑问句的写法。)

  4、出示句子:她侧过头来凝神听着什么。

  (指名表演,理解“凝神”,指名回答)

  5、在这么多美妙的音乐中,为什么大妈只凝神听小男孩的读书声呢?(鼓励学生多样化答案)

  6、采用问答的形式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7、这清晨的交响乐实在是太美妙了,尤其是小男孩的读书声,更是这清晨交响乐中最动听的一段。“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大妈为什么笑了?

  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石子,理解“溢”的意思,进而体会“溢”的妙用。

  (1)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大妈是为小男孩的勤奋学习而笑,这是赞许的笑,欣慰的笑。她满心的喜悦都已经装不下了,情不自禁地“溢”到了脸上)。

  (2)大妈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为什么?

  教师引读:生怕惊断了——(孩子的读书声),

  惊落了——(花上那忽闪忽闪的露珠)

  (3)你喜欢大妈吗,为什么?

  四、总结,想象说话

  读完了课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好像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4、短文两篇

  流水声

  喇叭声

  听

  鸟儿的歌声

  小男孩的读书声

  《听》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

  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

  第二层(第2到第4句)

  第三层(第5到第9句)

  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

  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

  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

  3、谈读后的体会

  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

  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美妙白天:泉声响 泉水多 泉水长 泉声美

  黑夜:轻柔 清脆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听》的教学设计 篇3

  一、谈话

  1.第一次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老师带来几句诗,第一句谁来读一读?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听钟出长乐 白居易

  听诗静夜分 杜甫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陆游

  2.这4句诗都带有哪个字,诗人善听,这几位诗人分别听的是什么?

  3.你还听过哪些声音呢?

  二、引入听瀑

  今天我们要前往黄果树去听瀑布的声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黄果树瀑布可是我国第一大瀑布,想看一看吗?

  欣赏了黄果树瀑布,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梳理听瀑

  1.那我们就出发去听瀑吧,请把书翻到157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一查字典,开始!5

  2.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

  机杼(zhù)打烊(yàng)凝神谛听解释“机杼”就是织布机

  人喧马啸响遏行云訇(hōng)然作响(描写声音的)

  指名读,一起来读

  3.词语读得不错,那么句子呢?谁来读!

  ……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wān)三门……3

  4.读得真好,课文的题目是黄果树听瀑,那么哪些语句在写“听瀑”呢?请你默读课文,快速划出来。

  交流,一下子就全梳理出来了,我们50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啊!

  5.出示5个语段:那作者分别是在黄果树的哪些地方“听瀑”呢,请你再快速浏览这些语段,联系整篇课文,按顺序将地点填在助读卡相应的方框上。

  听瀑的地点 比喻的声音 声音的特点

  风景区门口

  如雷轰鸣

  交流,作者先是在风景区门口听瀑,然后是通过树隙,接着到哪里,再去?地点各有不同,你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听瀑的呢?(从远到近)同学们,课文就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我”到黄果树听瀑。

  四、自主听瀑

  我们先到风景区门口去听瀑。

  1.景区门口听音。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a 这里把瀑布的声音比作成了什么呢?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的声音。

  b 若微风拂过树梢,这样的声音你听到过吗?那是怎样的声音?指名读出来。

  c 潮水般涌漫过来。潮水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指名,请你读出来。

  d 读到这里你发现这瀑布的声音在?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响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

  e 你还从那些词语感到这声音在变得越来越响了?

  飘来,拂过,涌漫,盖过,奔泻。

  这一连串的动词,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你能读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

  f 读着读着,你感觉这瀑布声音还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变化,极富动感,美妙。了不起啊,连美妙也体会到了,这瀑布声音简直就是美妙的音乐了。

  一起读。

  2.自读通过树隙和山径听音。

  接下去,请大家自己通过树隙和到山径上去听听瀑布的声音,这声音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完成相对应的表格。

  交流,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1)通过树隙去听,除了壮观,这声音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理解一下“响遏行云”这个词语。

  a 指导理解响遏行云。响遏行云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这个词语出自于《列子·汤问》一书,书中写到:“抚节而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传说古代有一个人唱歌非常好,他打着节拍,大声歌唱。那歌声振动树林,高入云霄,甚至连天上浮动的白云也停下脚步来聆听了。

  b 这么一讲,你觉得这瀑布的声音还感觉怎么样呢?令人震撼,令人陶醉。

  (2)山径听音:优美,壮观。

  (3)点拨异同:大家发现没有,在这三个地方听到的瀑布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作者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

  3.谷底听音

  让我们渐行渐近,直达黄果树瀑布。请你默读第6、7两个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所听到,用波浪线划出作者的联想。

  (1)交流:坐在谷底的岩石上,作者听到怎样的瀑声?

  听着这瀑声,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谁来读一读。大家找对了吗。

  (2)请你自己反复地读读这两段话,想一想,你此时心里是怎样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点拨。

  (4)让我们一起也来聆听这令人陶醉的瀑布声,

  就在这瀑布声中,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合作着来读一读。引读。

  (5)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令我们陶醉其中,这所有的感受作者是通过联想展现给大家的。

  五、仿写。

  大自然的声音好奇妙,请你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声音,可以是听雨的声音,听钟的声音,听诗的声音,听风的声音,也可以是其他声音,用上我们今天我们学到的比喻或者联想来写一写。先静静地想一想,再动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听钟出长乐 白居易

  听诗静夜分 杜甫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陆游

  交流点评,我很欣赏你……

  你这样比喻,也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

  《听》的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通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通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知道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5.通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5)读:同座合作、全班分角色读好这四句话。

  6.通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

  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

  1.回忆作者游鼎湖山的顺序。

  2.交流上一课作业情况。深入品析“那像()的,是()。”的句式特点。

  二、聆听白日的泉声。

  1.上一课我们主要研究夜间的泉声,白天的泉声又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泉声”的句子。

  3.同座交流。

  4.读读评评。注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别人“泉声”的特点。

  5.比较白日与夜间“泉声”的不同。

  三、理解泉水的特点。

  1.课文着重写“听泉”,但也有几处是写“看泉”的,找出有关句子认真读读。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

  3.注意在练读中感受泉水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心情。

  四、感受自然的和谐。

  1.课文除了描写“泉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些与泉水有关吗?

  2.组合作交流:

  (1)安详厚重钟声意味着什么?

  (2)与古刹同龄的茶花、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又说明什么?

  (3)……

  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介绍作者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的原文。

  3.作业(略)。

  《听》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品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怎样的映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让我们先到山路上去看泉、听泉吧!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同学们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找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用——画下来,找出描写泉声的词语用……画下来。(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3、交流所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描写泉声的词: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描写泉水的词: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生回答:(我从淙淙一词体会到泉水很响,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水声了)

  (我从清纯悦耳一词体会到泉水声很美,很动听。)

  (我从“时隐时现”一词体会到泉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游人捉迷藏呢!)

  ……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课件出示语句)生自由读,指名读。

  6、小结:作者一进鼎湖山,这泉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走在山路上一边听泉,一边看泉;一边看泉,一边听泉,心情多么愉快呀!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吧。齐读。

  7、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这里的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树参天

  这是写什么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8、(课件显示一组图片)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9、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出示句子: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10、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味泉声,全心领悟。

  1、看着清亮活泼的泉水,听着清纯悦耳的泉声,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课件播放纯音乐配泉声)

  2、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离开了教室,来到了美丽的鼎湖山上?是不是感觉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此时都一一回响在耳边?

  3、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聆听、辨识、品味到哪些泉声?

  师课件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看录象画面范读。

  问:在这些泉声中你喜欢哪种泉声?

  (1)指导体会学生交流。

  a、我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因为他是那样的轻柔,舒缓。

  b、我也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我仿佛看见泉水抚摸着青青的小草,用轻柔的声音跟小草说着什么?

  能读出这泉水的轻柔吗?指名读

  (2)自主交流体会其它泉声,并指导朗读,读出各种泉声不同的特点。

  (3)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4)指名读,师为其配上音乐。

  (5)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4、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5、是啊!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音乐起,生齐读。)

  6、同学们,这么美的语言,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7、配乐看录象引背

  8、课件出示: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9、当我第一次读这几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我第三次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读读看。(交流)

  10、课件出示: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生交流、仿写句子。

  1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

  12、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五节。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还觉得鼎湖山的清泉只是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吗?

  课件显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才。用这一句式说话。

  13、师小结:是啊,鼎湖山正是有了终年不息、静静流淌的清泉,才有了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鼎湖山,是清泉滋润了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鼎湖山蓬勃的生机。(板书:滋润万木孕育生机)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师激情背诵结束语。

  四、拓展延伸

  1、当小导游,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2、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的文章。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润万木孕育生机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渲染,上出情境,上出美感。本节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描写泉声与泉水的词语,让学生感悟、体会泉水的多、泉声的响、美。学生通过已有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融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第四段重点段教学时,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营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的熏陶和感染,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听》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仪式、抱歉、溜走、无法割舍、嘿、悠悠”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老教授的言行以及“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世界。

  学法:自读自悟、交流反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字词讲解,由字入文

  1、出示“仪、歉、溜、割、嘿、悠”等词语,认读并组词,体会词意,并放入文中,读出感情。

  2、引出第二自然段,感受“我”的心情。

  三、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用心自读全文,感受“我”拉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2、交流反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琴,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有过哪些心理?

  生总结发言。

  3、“我”一开始十分沮丧的原因十什么?听众给了我怎样的评价?

  4、哪位听众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我”的心理、行为上变化有哪些变化?

  四、研读句子、感悟人物

  1、体会老人的语言。

  a、“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b、“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C、“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2、体会老人的神态。

  a、她平静的望着我。

  B、一直很平静的望着我。

  C、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五、拓展练笔,升华主旨(新增部分)

  1、当“我”知道这位耳聋的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文中用......,我内心是怎么想的,面对老人时,“我”又是怎么想的做的?把想法写一写。

  2、生交流反馈。

  3、出示作者原文。(编教材时此段成了省略号,你觉得那个好?)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的美好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整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六、回顾总结,学习写法

  对于学习技能文章怎样写?

  心理、行为的变化;人物的语言、神态。

  《听》的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板书“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找到的词语。(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

  (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

  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师:这是写什么的?

  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6、教师小结: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美妙的泉水和泉声吧。

  (出示课件)

  7、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8、配乐朗读。

  9、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作者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用心品味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作者把它们比作了哪些声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乐)

  2、你听过这些琴声吗?(课件出示音乐声音及特点)

  小提琴:轻柔 琵琶:清脆

  大提琴:厚重回响 铜管乐:雄浑磅礴

  (相机指导:试着读出轻柔的感觉,其它可学生自读)

  3、照着一二两句的样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让我们闭上眼睛,和作者一起去用心聆听、辨识、品味......

  课件出示音乐,教师范读。

  5、泉声汇聚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配乐、分角色:教师引读开头,第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全体女生读琵琶声,第三、四组男生读大提琴声,全体读铜管乐声)

  6小结: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那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折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咦,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它要在花间流连呢?

  7、再听音乐,想像一下它好像还像什么声音?它们在干什么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

  蒙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听》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床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床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⑴“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xxx的老妇人。

  ⑵“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描写。)

  2、今天我们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来了解人物性格:

  学生默读,画批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读一读。

  四、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1、你找到哪些句子?

  2、指名朗读。

  3、分组讨论: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指名交流:

  ⑴相机出示课件: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理解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xxx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⑵出示课件: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⑶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课件:“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5、小结:我“唯一的听众”,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这节课,我们从她的话语中,知道了她是一个真诚、无私、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妇人。

  五、作业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抄写生字词。

  《听》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联系生活,感悟自然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六年级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吗?里面是这样写雨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散文——《听雨的乐趣》。(板书)

  二、一读文章,解决字词

  1、朗读课文,白板出示要求:

  ①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②标上段号,划出字音读不准的字

  学生可能不会的生字,白板出示,找学生朗读

  潜啜蘸晕开去悄无声息有条不紊污垢天籁

  追问学生:还有不识的吗?

  2、齐读本课字词

  过渡:什么是“天籁”?

  指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天籁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通常被认为是最美的声音。(白板出示)

  在作者看来,最美的声音就是雨声了。听雨,有无穷乐趣。

  三、二读文章,整体感知

  白板出示自学指导一:

  1、速读课文,思考:

  作者听雨有哪些乐趣。用下列句式表述:我听出了()雨的,在课文中找出依据并朗读。

  预设:

  春雨:文静、轻柔、悄无声息

  夏雨:顽皮、蹦跳、吵闹

  秋雨:沉默、安静或喜悦

  冬雨:温和、敦厚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疾不徐

  小结:从四季的雨中,我们听出了雨的美好与静谧,热烈与激情。

  2、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听雨”的?哪个字眼最体现这种感情?

  小结:文章围绕一个“爱”字,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听雨时的不同感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四、三读课文,探究赏析

  白板出示自学指导二:

  作者以其细腻的心感受了四时之雨,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吧。

  预设:

  1、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

  运用比喻,生动的写出了春雨如小姑娘般羞涩的静悄悄的来到人间的情态。

  2、大地是一张上好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

  ①运用想象,生动的比喻,将大地比成“宣纸”,春雨比成“饱蘸绿的笔”,使人想到春季里,春雨仿佛有了魔力,将大地打扮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

  ②“点”:

  a理解成动词,表示“用笔加上点”。如:画龙点睛。再读。

  b可以理解成量词,表示“用于小的或少的”。如: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轻轻一点”读时可用儿化音“轻轻一点儿”,表示一点点的春雨,便让大地变绿,越发让人觉得“春雨贵如油”

  ③“晕开去,晕开去”的反复,则使人感觉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若有若无情境。“晕”本意是“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或“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准确形象写出绿意慢慢渲染渗透铺展,大地披绿装的过程。

  3、夏天的雨可没有那么好脾气,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它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

  ①比喻、排比、拟人,生动写出夏雨的活泼欢快。

  ②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可以用第二种表述吗?

  A夏天的雨可没有那么好脾气

  夏天的雨没有那么好脾气

  去掉“可”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前面写春雨的文静,这段写夏雨的热烈,用“可”字连接,使语意跌宕,内容丰富,更让我们在变化中对“夏雨”的顽皮留下深刻印象。

  B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

  蹦跳,嬉戏,吵闹

  三个“着”表现了夏雨下来时的动作进行的时态,有一点任性,有一点嚣张,写出夏雨来临的欢天喜地,恣意飞扬。

  齐读。

  4、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白板出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滚”就是这样,看似最俗,实际最能表现电闪雨骤时,闷雷一个接一个滚滚而来的情景。

  5、你怡然进入了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你怡然进入了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啦!(白板出示)

  第一句是作者原来的创作,第二句是选入自读课本后,我们的编者改的,哪一句更好?找两个学生分别读。

  A用“了”语气较平淡,好像春天到不到无所谓,而“啦”更欢快,感情更强烈。

  B“了”字好。因为是“梦呓”,所以应读得舒缓慢一点儿,读出做梦的感觉。

  小结:在平时写作时,动词的准确运用,能让文章更传神生动;虚词的插入铺垫,更能让句子流动舒缓,传递作者独特的情感。(白板)

  作者说,他出生在一个下着秋雨的早晨,名字里有个“潇”字。“萧”是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更何况风萧萧兮易水寒,容易给人萧瑟、肃杀之感。可“萧”加上了三点水成了“潇”,便有了“潇洒、大方”之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姓“夏”,夏潇!当真是活力四射。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跟着夏潇一起,品味听雨的乐趣吧!

  五、结束语(白板出示)

  这就是四季的雨。从春天文静的雨里,我们听出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轻松与静谧;从夏天热烈的雨里,我们听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激情与振奋;从秋天金色的雨里,我们听到了新生命的啼哭和庆丰收的喜悦;从冬天温和的雨中,我们听到了春的希望!

  白板出示文章最后一句:

  我爱听雨,听雨有无穷乐趣。

  齐读。

  六、布置作业(白板出示)

  当有一天,我们遇到不如意,心里烦闷时,也请同学们静下心,去听听雨声,看看日出,去仰望悬崖上的松,去俯瞰辽阔无边的海,去亲近自然,感悟心灵。

  《听》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广播中的故事,注意边听边记住要点。

  2、能把故事中的要点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学重点:听广播时,要边听边记住要点;

  说要点时,要把故事的题目,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姓名,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扼要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个本领,不仅要听广播,还要把听的内容告诉别人。“说要点”是指把重要内容概括成几句话说出来,而不具体复述整个内容。

  2、自读课文,想想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听广播、说要点。(划出有关内容)

  3、集体讨论,明确听广播、说要点的方法。

  4、小结:

  听:要认真,要记住要点。(题目、姓名、事情的前因后果)

  说:要先说题目,然后把故事要点概括成几句话说出来。

  5、指导学生听广播,概括要点。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按上述讨论的要求去做。

  指名说说故事的题目、人物、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再听录音,并思考:战士们为谁做棉衣?为什么要做棉衣?邓政委为什么没有收下棉衣而转送给通讯员小万?

  讨论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概括。

  6、小结。

【《听》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听潮》教学设计06-04

《听广播》的教学设计06-15

《听泉》教学设计07-15

《听潮》的教学设计06-17

《听广播》教学设计范文06-22

中班《听》教学设计范文04-02

听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2-07

《听泉》教学设计15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