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2021-06-18 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看不见的爱》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板块人间真爱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虽然没有惊天动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是文中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凝聚的是浓得化不开的,非同寻常的母爱。

  这是一篇描写细腻的文章,初看之下觉得很平常,随着课文的发展,得知,打弹弓的孩子原来是一位盲孩子,可母亲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的为孩子捡石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当孩子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下来。” 当“我’知道打弹弓的是一位盲孩子可他母亲还让他练习时完全糊涂了,“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我”认为这是盲人无法做成的事,可母亲平静地说“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平凡的动作,从容的神情,简朴的话语无不充斥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浓浓的执着的爱!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接纳关爱鼓励孩子;这更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她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像对待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对待自己有残疾的孩子而不给予他过度的保护和宽容(给孩子机会去做一个盲人几乎难以做到的事情,并允许他一次又一次失败,在失败的体验中学会用脑用手去解决问题),她给予了孩子希望(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生活中有希望,就有追求,就有精彩灿烂的人生。

  文中的母亲在孩子打弹丸的过程中始终重复着一个动作——轻轻地递石子,在于作者的交谈时始终是“平静地说”、“安详地笑”。在母亲“轻轻地递石子”中,蕴含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希望、鼓励、支持、信任在母亲“平静地说”和“安详地笑”中,蕴含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宽容、理解

  爱,有许多种,有的是显而易见的,但更深的爱是眼睛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体会,去感受,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文中的“爱”就属于后者。如何理解课题中的“看不见”,如何感受母亲非同寻常的爱,是需要教师引导细细体会的,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板块的内容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描写细腻,表达感情朴实真挚,读起来都非常感人,训练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真挚的情感,体会亲人刻骨铭心的爱”,有感受才会有感情,有体会才会有感情。

  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本板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让学生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又能提高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所以,当学生真能被文章打动,能感受到母亲的爱,无需老师要求,自然会在朗读中投入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能从作者、母亲、孩子的角度感受、体会母亲的爱;

  3、重点研读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不同寻常的爱,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课文朴实的语言,体会母亲对孩子那份执着、坚韧的爱。

  三、教学策略:

  1.本课的生字多为形声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知识

  自主认字。“率”字,要依照字理识字的办法来教,既要强调其音,又要强调其形。此外,“怔”“疏”是翘舌音,要注意读准。本课的“屏”“率”是多音字,要分别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它们的两个读音和组词。在理解字义和词义方面,要指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文的前后内容来进行。

  2.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实,没有更多的感情的渲染,隐含的母爱是作者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的,因此不需要感情饱满地朗读。要引导学生运用和缓的语气来读,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孩子、母亲及“我”当时的心理。尤其读好描写儿子和母亲的语言,感受儿子的那份自信与从容,母亲那份宽容与信任,进而由内心升腾一种对这位母亲的无限敬意。

  3.重点品析下列语句:

  (1)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这是对人物什么方面的刻画描写?(神态)怎样的神态?(安详)安详是怎样的面部表情?(慈祥、爱意)既然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神态,那么他是怎么感觉到母亲的慈爱?(轻轻,因为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中感受爱。)你能读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吗?(朗读指导)

  (2)从那母亲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断出她是孩子的母亲?(作者)你认为怎样的眼神可以让一个不知情的人得出这样的判断?(慈祥、温柔、充满信心、温和等)从母亲的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爱意)

  (3)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顿”(停顿),为什么她要“顿了一下”,(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轻轻”地说,用“轻轻”这个词表示母亲说话声很轻,为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怀着深深的爱意)。

  (4)“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母亲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跟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

  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平静”这个词换成“铿锵有力”行吗?母亲鼓励孩子什么?(身残志坚)指导朗读(轻轻,又是充满爱意。)

  (5)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在写作中,我们常说词应尽量避免重复,那么这里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安详、微笑着”这两个词呢?(执着)你从“也”字得到什么信息?(母亲累了,但仍然坚持着,鼓励着孩子。孩子累了,母亲减慢了速度,附和着儿子的行动。)朗读指导(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爱与鼓励。)

  4.怎样理解题目当中的“看不见”是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内容出发,理解小男孩看不见东西,然后通过精品细读,理解题目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父母的爱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么平实、那么普通,有些时候我们真的看不见。但是这种爱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鼓励的话语、

  关切的问候、期盼的眼神以及校园外等待的身影等等,无处不在。启发学生理解,这种无形的爱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看不见的爱其实更加伟大,更让我们感动。

  四、教学预设

  (一)初读课文,整体进入:

  学生在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填空,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夏夜的一个傍晚,我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位母亲捡起石子( ),让他练习( )。母亲不停地( ),孩子不停地( )。终于,当夜幕完全拉开时,( ) 。

  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多音字“弹”进行教学。同时板书:

  递石子

  母亲 —————— 盲童儿子

  (二)从作者(读者)的角度去体验:

  再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或者你和作者一起目睹了母亲帮助盲童儿子打弹丸的事,你能否感受到母亲的爱?

  在此,学生意见的阐述理由必须来自于文本,同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三)深入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感悟母爱:

  1、再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同时思考: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么说,这么做的?

  出示:当( )时,母亲( )。

  2、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

  ※ 面对孩子怎么也大不中瓶子时,母亲不责怪,不急躁,轻轻地递,安详地笑;

  ※面对孩子是一个盲童这个残酷的现实,母亲不回避,不自卑,微微地笑;

  ※面对孩子打得精疲力尽,母亲不放弃,依然轻轻地递;

  ※面对别的孩子也这样玩,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和他们一样;

  ※面对孩子打了很久也大不中瓶子,母亲充分地理解、宽容;

  ※

  对母亲说的“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这句话,有必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母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盲童儿子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母亲不希望孩子的心理也有残疾,她要通过她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让孩子健康地生活着。

  3、当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爱就在这“轻轻地递”、“安详地笑”“平静地说”中,再让他们和作者一起来到那块空地,想象一下:在母亲陪伴孩子打弹丸的过程中,她始终( ),始终( )。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轻轻地递”,母亲在把石子递给孩子的同时,把什么也递到了孩子的心中?出示:

  母亲,

  你把石子递到儿子手中

  母亲

  你把 递到孩子心中

  此时此刻,学生不难体会到,母亲把石子递到孩子手中的同时,也将自信、希望、勇气、信心、自尊、成功递到了孩子的心中。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爱,我们每一个人也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四)从孩子的角度感受母亲的爱:

  找出描写孩子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文中的失明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爱吗?

  出示: 渐渐的

  儿子

  终于

  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说话,最后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同时说一说:这声音,与其说是瓶子的碎裂声,不如说是( ) 。

  (五)想象连笔:

  儿子成功以后,母亲会对他说些什么?

  (从这件事的角度;从今后人生道路的角度)

  五、教学案例

  (一)从母亲的“做”中感受母爱

  1、师:母亲的一番话,让我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接着,请同学们读读议议母亲的另外两处表现,从母亲的神态、动作中再来体会母亲的这份爱,并完成以下练习:

  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始终( ),始终( ) 。

  生1、,她始终轻轻地递着小石子儿,始终安详地微笑着。

  生2、,她始终安详地微笑着,始终没有烦躁。

  生3、,她始终对孩子不离不弃,始终鼓励着儿子坚持下去

  生4、他始终为孩子递上石子,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做好每件事。

  2、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板书:安详、递

  4、师引读,生质疑(预设:这里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安详、微笑着”这两个词语呢?从“也”字可以读出些什么呢?)

  5、(指板书“递”)是啊,母亲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石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生1、是啊,母亲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石子,还有一份鼓励。

  生2、,还有一份信心。

  生3、,还有一份坚持。

  生4、,还有一份深深的母爱。

  生5、,还有一份信任。

  生6、,还有一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执着与信念。

  (二)拓展

  1、篇感人的文章让我们意犹未尽,回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如果你是作者,当你踏着月色回到家中的时候,你会怎样把目睹的这件事说给你的家人听。当瓶子碎了以后,还会发生些什么呢?请继续写下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

  2、交流、小结

  生1、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依稀看到倒在地上的瓶子。孩子大声地欢呼着:“妈妈,我胜利了,我击中瓶子了。”妈妈紧紧地搂着孩子,有点哽咽地说:“孩子,妈妈始终相信你能行,你终于做到了。”

  生2、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看见那孩子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有点激动地问妈妈:“妈妈,我真的打中了吗?是真的吗?”妈妈摸着孩子的头,大声地说:“是的,孩子,你终于打中了,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孩子搂住妈妈,说:“妈妈,谢谢你,是你的鼓励,让我坚持到了最后。”

  生3、出不远,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慢慢地走近他们。隐约中,我看到母亲流下了两行热泪。她紧紧地搂住孩子,说:“孩子,你真棒,你击中瓶子了。”那孩子好像一时之间还不没反应过来,断断续续地说:“妈妈,我,击中瓶子了?”“嗯,”妈妈肯定地说,“击中了,你太棒了。”说完,母亲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地走远了,他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黑暗中。我被感动了,在这位母亲身上,我看到了执着,坚强;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那深深的爱。

  生4、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看到那孩子正在欢乐地蹦着、跳着,嘴里不停地欢呼着:“噢也,我终于做到了!”妈妈说:“是啊,孩子,你真棒。”孩子又说:“谢谢你,妈妈,因为有了你的信任和鼓励,才让我有了击中瓶子的信心,谢谢!”妈妈摸着孩子的头,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生5、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隐约中看到他们母子倆拥抱在一起。我想,他们肯定在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长春版《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春版语文《妈妈的爱》教学设计01-24

《比力气》的长春版教学设计08-28

长春版《听声》教学设计01-24

长春版《复习》的教学设计10-26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06-29

《看不见的爱》的教学设计11-09

长春版《关怀》优秀教学设计06-22

长春版语文《相濡以沫》教学设计08-30

长春版高尚的行为教学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