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021-06-16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归纳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正音(橘 漫 舸 寥廓 浮 携 侣 峥嵘 遒 否 遏);熟读;

  2、快速背诵诗歌;

  3、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

  (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

  (学生试背,教师纠正)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 ;“雪”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 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

  【诵读课文】(8分钟)

  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

  【上阕研读】:(30分钟)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 “独立”二字,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

  (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

  7、(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

  (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

  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

  “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作用。

  (思考):总结什么?

  (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

  (思考):什么特点?

  (明确):竞自由。

  (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霜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静―动) 竞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 (上) (动景) 自由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 (下) (动景)

  (分)――――――――――――――――――――(总)

  (景) ――――――――――――――(情)

  第二课时

  【引入课堂】:(1分钟)

  在上阙,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秋天景物,诗人抒发感慨,提出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阙,看看诗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下阕研读】:(15分钟)

  1、背诵词的下阕;

  2、词义推敲:

  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

  (注意):恰――领字 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 (jī jí zhōng liú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3、下阕研读:

  (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 (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

  (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

  4、齐背全诗。

  【赏读 采桑子 重阳】:(15分钟)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08-07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07-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04-1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19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19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09-25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05-09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