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2022-10-14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

  (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将课本你知道吗?改换形式)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3、滑雪图

  观察和比较:山的坡度要选得适中一点。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楼梯、桥、山坡都是斜坡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斜坡就行了,不考虑具体角度。]

  四、活动总结,教师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l、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

  教学法 互助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2.提问: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

  3.谈话:同学们说得不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坡上会很快向下滚动。斜坡上有个斜面,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远一些吗?

  二、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方法

  1.谈话:请两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实验,并演示给同学们看。

  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1)搭一搭。

  (2)滚一滚。

  (3)量一量。

  让—个学生用30~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出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利用三角尺获得这个度数),再用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2.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记录每次量得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30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三、分组实验,探索交流

  每8人一组,按刚才师生合作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边实验边填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

  1.让学生用木板和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面依次做实验,分别得出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45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60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2.谈话:我们已经做了三次实验,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和60°,比较一下你们求出的平均数,在这三种斜面中,哪一种物体滚得比较远?(学生会发现夹角成45°时滚得比较远)那么能不能断定斜面与地面夹角成45°时物体滚得最远呢?(不能)下面应该怎样继续做实验来探讨结论呢?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实验方案。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谈话:同学们的意见是再做两次实验,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介于30°~45°之间,另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介于45°~60°之间。你们就利用下面的表格(如果不够用,自己再画几张)继续做实验吧。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完成实验后,分组讨论: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3.让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发现。学生的发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找到了另一个滚得更远些的斜面与地面夹角,另一种是45°仍是滚得最远的斜面与地面夹角。针对这两种情况提问:现在能不能断定斜面与地面夹角是××度(或45°)时物体滚得最远呢?还应该怎样继续实验。

  谈话:如果感兴趣,可以课后继续做实验。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太麻烦,搞科学实验就是不能怕麻烦,有时要经过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可能有的同学要问:到底斜面与地面夹角是多少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呢?在等你上到高中,在物理课上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现在你可以把自己的实验结论告诉别人,为了更科学些,最好在你说的度数后边加个“左右”,例如38°左右。

  四、阅读“你知道吗”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读课文,体会“我”滚铁环的快乐,感受乡间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

  重点:课文第2、4、6自然段,品读、感知语言形象,领悟滚铁环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制作彩色挂图一张。

  2、发动学生收集材料,自做铁环(请家长帮忙)。

  3、开展一次滚铁环竞赛活动(结合体育课、活动课进行)。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略)

  要点: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大意;学习生字词(会读会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课题。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激情导读,开启思路。

  2、读中品悟:这一段写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这些声音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摩擦——丝丝丝

  流动——丁丁丁 } 悦耳和谐的乐曲

  拍打——踏踏踏

  3、扩展体会:悦耳的乐曲是什么样的声音?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悦耳的乐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四、师生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试读。

  2、出示小黑板,学生做填空练习。

  3、引导学生体会所填词语的表达效果。

  4、引导想象,发展思维:滚铁环的路上,我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写:(_____也_____,_________来了。)先说后写。

  5、师生合作读。

  6、指导学生表演读。

  五、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1、过渡谈话,激趣导读。

  2、指名学生读第6段(读后评议)。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1)许多小朋友在一起流铁环,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跑向霞光,跑向太阳,跑进春天的怀抱”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情景啊!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4、配乐齐读这一段。

  六、总结升华:

  1、老师激情总结。

  2、配乐合作读全文。

  七、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课外拓展练习:

  以“我学会了滚铁环”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滚铁环

  声音:丝丝 丁丁 踏踏(悦耳)

  景色:晨光 朝霞 太阳(绚丽)

  跑向:霞光 太阳 春天怀抱(快乐)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各类能滚动物体的看、摸、玩(滚动游戏)等活动,感知滚动物体的形态及特征,并引发对滚动现象的联想和思考。设计一个会滚动的简易玩具,在游戏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自主选择材料、工具,运用各种制作方法,制作一个既漂亮又好玩的滚动玩具,并通过滚动游戏探索各种玩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由于滚动中物体位置不断变动,其快慢、翻转、碰撞、弹蹦、滑行、停止,引出学生对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记忆和联想,触发了创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以废旧物品为原材料制作会滚的玩具,体现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滚动玩具的特点。学习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选材料、自筹材料、自制玩具的能力以及如何设计造型的方式。

  三、教学策略

  由于一年级儿童年龄小,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尚未形成,创造性处于无意识状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活动、爱游戏,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滚动游戏来吸引学生,让滚动游戏贯穿整个课堂之中。教师以演示物体滚动的方式导入,提出物体怎样才能滚动,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其次制作过程中师生间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围绕着一个“玩”字活跃了学生的情绪,体现了“在玩中学”的思想,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快乐体验、主动发现、动手创造,感受成功的学习范围。本课从课前准备开始到教学全部过程,全由学生主体的活动贯穿着:探索──感受──体验──联想──表现──评价各个环节。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技能,能帮助我们美化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将教科书的知识与技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游戏导入

  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会滚动吗?你们找到了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了皮球、苹果、橘子、飞机等等。

  师:哇塞!你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东西,到底这些东西能不能滚动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吧!

  师:你们想玩吗?玩这些玩具有一个规则,就是要让这些玩具比赛跑步,同自己带来的东西在桌子轻轻地滚一滚,看看谁跑得最快。

  生:气球可以滚动!

  生: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

  生: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

  师:如果我们利用这些会滚动的物体制作一个小玩具会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出示课题:《会滚的玩具》

  探索,课前与学生交流,寻找能滚动的东西带入课堂。意图是走向生活,拓宽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体现出自然和生活是第一课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释放学生急于想玩的心理,初步感知、体验滚动的乐趣,并探讨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讲授新课

  感受

  体验

  联想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滚动呢?(出示几个方形、三角形、多面形、大大小小的圆形。)请大家在来试试?

  师:看一看谁跑在最前面,为什么?

  生:经过实践,圆形跑得快。

  生:原因是因为它是没有稜角的球体,所以它们滚动得比较快。

  师: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些能滚动的物体变成玩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生:他们利用瓶子能滚动的原理,再用卡纸画出熊猫的外轮廓在剪下来,贴在饮料瓶上,就可以滚动了。

  生:利用废旧纸筒制作的玩具,我很喜欢。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纸碟、吸管、厚质纸、彩纸,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出出主意,看看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样的玩具?

  生:可以再圆球上画画,这个最简单了。

  师:出示圆形的纸碟,它像什么?又可以和谁搭配在一起,组成什么玩具呢?

  生:剪贴一只小狗,放在盘子上方,制作成演杂技的。

  师:怎么让他动起来呢?

  生:可以用吸管做轴承,让小狗骑着它就行了呗。

  教师演示:教师依据学生想法,演示在两个圆形纸碟中间插入一根吸管进行连接,形成一个“车轮”,然后用彩笔在厚质纸上画出猴子的形象,用剪刀剪出外形,用双面胶粘贴在吸管表面,彩纸碎片装饰圆形纸碟。制作出一个“小狗翻筋斗”的会滚的玩具。

  师:(课件:小狗在一个轮子的车子上的图片)如果制作这样的玩具,你们说说该怎么做,也可以动手一起做一下。

  生:学生制作,汇报。

  师: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同学。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剪贴图片有时固定不住。

  生:觉得做得不好看。

  师: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再来做一个滚动游戏,看一看、想一想哪个滚动起来最漂亮。教师把一些经过装饰的球体和没有装饰的球体倒在斜板上,让学生观察哪个滚起来更有趣,更漂亮。

  师:教师把学生认为有趣的、漂亮的.球体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观察教师是如何装饰的。

  生:总结方法,可以用手工纸去粘贴、用线描的方法画螺旋线,通过线粗细的变化,表现他转动的感觉。

  教师演示制作滚动玩具

  1.设计一只小花猫形象,选择合适的色彩卡纸,剪出各部分—身子、头、尾巴等。并注意要突出其前肢的画法。

  2.把小花猫的形象剪下,将做好的涂上颜色花纹。将各部分进行粘贴组合,完成作品。

  3.把小花猫的形象贴在圆柱上。(腿部贴住,头部竖起)

  4.往瓶子里灌进一些沙子,滚动时可以听到“沙沙”的响声。(注意沙子不要灌满,否则听不到响声。

  通过观察和感受教师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寻找的能滚动的物品,学生很容易理解能够滚动的物体外形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教师注意改变自身的角色,使学习过程亲切轻松。

  出示不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大胆想象。

  进一步感知、体验滚动游戏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与同学交往、合作、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发现中去创造装饰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玩中学习。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来表现。

  充分体现学生自由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民主的、开放的,在玩中学使学生的兴趣提升,积极参与,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学生创作

  师:你们想不想也让自己手里的圆型物体变的滚起来更好看呢?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和材料来装饰?

  师:在制作过程中要大胆想象、自由的创造一个有趣的、会滚动的玩具。

  师: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突破单纯用绘画装饰的形式,将绘画与纸工制作或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要求制作新颖,有趣又灵活。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出一个会滚的小玩具。采用画、撕、剪、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作品展示

  师:你觉得这些会滚的玩具中哪一个最有意思?为什么?

  师: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玩具?说说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准备在哪些地方进行改进?

  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体现评价的民主性和激励性。

  课后拓展

  师:通过举例说明滚动现象有什么好处?

  师:滚动现象有坏处吗?如果有,如何克服?教师出示地球仪、圆形闹钟等加以说明。

  师:这节课,大家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大胆想象,用平常的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了一件件有趣的会滚动的玩具,同学们想一想,利用这些废旧材料还可以做什么东西?说得太好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

  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究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滚动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重点)

  2、学习记录,并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难点)

  3、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坡道若干、空矿泉水瓶人手1个、记录表4组、记录笔4支、

  教学课件、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子每组一个。

  2、滚动在生活中应用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出示瓶子,请幼儿自由探索、交流怎样可以使瓶子滚动的又快又远。

  2、自由操作,探究外力对瓶子滚动的影响

  小结:瓶子借助外力是可以滚动的,外力越大滚的越快越远。

  二、实验探究,感知坡度大小对瓶子滚动远近的影响。

  1、探索坡度可以使瓶子自然滚落,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来实验,感知

  坡道可以使小瓶子滚动起来。

  小结:给小瓶子一个坡道,它就自己能滚动起来。

  2、分组操作,探索坡度对瓶子滚动远近的影响。

  出示坡度不相同、坡道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坡道,请幼儿猜测哪个坡道上的瓶子滚的快又远?进行操作验证、记录实验结果。

  小结:同样的瓶子在不同坡度的坡道上滚动,坡度越大,瓶子滚动的越快越远。

  三、对比实验,感知坡度和表面光滑度相同的坡道上,重量不同的瓶子哪个滚的快又远。

  1、出示装有水的瓶子和空瓶子,引导幼儿猜测哪个瓶子滚动的又快又远。

  2、幼儿交流分享操作结果。

  小结:不同的瓶子在相同的坡道上滚,瓶子重的滚的远。

  四、再次操作,感知坡道光滑程度对滚动的远近的影响。

  出示光滑程度不一样的两个坡道(一个光滑的坡道,一个包有绒布的坡道)。

  1、请幼儿摸一摸包绒布的坡道感受两种坡道的不同。

  2、猜想、验证,操作实验并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小结:同样的瓶子在同样高的坡道上滚,光滑的坡道上瓶子滚的快又远,粗糙的坡道上滚的慢。

  五、观看视频,了解滚动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1.提问:你认为滚动的快好还是慢好?

  2、观看视频,了解滚动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小结:无论是滚的快还是慢,远还是近,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把滚

  动正确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它会给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六、延伸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滚动摩擦现象。

  课后反思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领领域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创设了“怎样能让小瓶子滚动的又快又远”的问题情境,以“哪个瓶子滚动的又快又远”为引线,引发思考,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帮助幼儿将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进行了连接。

  创设问题情境,始终让幼儿保持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的三次实验过程中,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材料和活动支持是课前要做的一个细化的准备活动,既要支持幼儿,又要不影响幼儿,这是在做活动前准备时首要想到的。每个环节都是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做中体验,在做中了解,层层递进,从感知外力对滚动的影响开始到坡道坡度、重量、以及摩擦力对瓶子滚动速度与远近关系的探究。整个活动,幼儿兴致盎然,始终保持了探索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有的幼儿没有听清楚教师提出的要求,有短暂的混乱现象,各个环节的衔接过度的缺少一点流畅,我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去完善这一不足。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6

  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的形状

  教学准备:白卡纸、彩色水笔、剪刀、胶水、沙子,瓶子或罐子等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引入新课

  1、出示范作进行滚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2、说一说这些玩具是怎样制成的。(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制作示意图)

  三、指导学生制作滚动玩具

  1、设计一只熊猫形象,并注意要突出其前肢的画法。

  2、把熊猫的形象剪下。

  3、把熊猫的形象贴在圆柱上。(腿部贴住,头部竖起)

  四、指导学生游戏

  往盒子里灌进一些沙子,滚动时可以听到"沙沙"的响声。(注意沙子不要灌满,否则听不到响声。

  五、启发学生制作其它滚动玩具

  1、回顾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

  2、学生设计其它形象(人物或动物)制作滚动玩具。

  六、作业评析。评析标准: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正确,形象设计生动。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滚动现象,初步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2.了解圆形物体在平地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一样。

  3.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有玩皮球的经历

  材料准备:圆形物体(如小汽车、罐子、积木、皮球、玻璃珠等)、方形物体(如积木、方形盒子等)

  活动重难点:

  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观看视频《足球比赛》,让幼儿感知足球滚动的现象。

  2.探索思考:

  (1)视频中的足球是什么形状的?

  (2)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二、幼儿自己动手玩一玩。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怎样运动的呢?

  3.小结:通过各种圆形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

  三、幼儿玩一玩,想一想。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在斜坡上怎样运动呢?

  2.和在平面上的速度一样吗?

  3.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同,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

  四、感知方形物体运动的特点。

  1.探索发现:

  (1)幼儿在平面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幼儿在斜坡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在斜坡上是怎样运动的?

  2.思考:方形物体能在斜面上能滚动吗?

  3.小结:通过以上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五、分享交流。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可以滚动呢?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微课《圆圆方方滚一滚》以幼儿熟悉的《足球比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探索,观察、对比、思考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幼儿通过“玩中学”知道:圆形物体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小学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怎样滚得远的听课笔记08-24

苏教版第七册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01-24

苏教版综合与实践《怎样滚得远》的教学反思06-17

大班科学活动:看谁滚得远08-24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看谁滚得远》08-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