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读书》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求知的重要性。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作为在座的各位,读书的目的就是求知。可能也有一些同学求知的目的不明,求知的态度不端,求知的方法不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求知的效果。那么,正确的求知目的是什么?正确的求知方法又是什么?,这节课我愿意跟大家一起来交流。
2、板书课题、作者
3、简介作者:
谁从自读提示中告诉我关于作者的有关情况?
补充:培根少年时才华出众,12岁进剑桥大学,35岁时受聘为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66岁时因一次科学实验受寒治病,不治身亡。
二、展示目标
(见幻灯片)
三、达标教学
1、布置自读(要求:①标出段的序号②左边的同学③右边的同学划分结构层次)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幻灯片)
高谈阔论 运筹全局 自欺欺人 梗概
分三部分:
3、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⑴ 问: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
明确:消遣 装潢 增长才干
① 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明确: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② 然后指出求知中存在哪几种偏向?
明确:会弛惰 自欺欺人 成偏执的书呆子
③ 最后作者认为,正确的求知目的是什么?
(不是而是 这是一个什么复句?)
④ 问:找出这一部分的中的比喻句,指出其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
明确: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⑤ 问: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明确:恰当。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 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的,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是比喻论证。
⑵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求知的种种目的和偏向后,指出了正确的求知目的。
目的明确了,态度才能端正。那么,是不是有了正确的求知目的就一定能够求到真知呢? 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看第二部分论叙的内容是什么?
4、讲解课文第二部分:
⑴ 点名读这一部分。
⑵ 问: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一般的书──只读一部分
粗糙的`书──只知梗概
好书──精读,细读,反复读
问:在求知的方法上,作者除了提倡要读书,还提倡什么?
明确;讨论,做笔记
问:作者怎样强调读书、讨论和做笔记的作用的?
(先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⑶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和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
5、讲解第三部分:
⑴ 齐读。
⑵ 讨论: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为什么要鼓舞人们去求知呢?
明确:①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②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问: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如:猴子是哺乳动物,胎生;老虎师哺乳动物,胎生;人也是哺乳动物,还是胎生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
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四、总结全文
1、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总括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大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集中加以论证,结构上一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而本文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全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论点,而是围绕论题,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论述了求知的有关问题,但对每一个论题又都没有展开论证。虽然这样,由于作者见解深刻,议论精辟,语言凝炼,仍然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
第四段:比喻论证,是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第十段:归纳论证,用特殊性的论据来证明普遍性的规律的论证方式,由于列项的事物多,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结论也令人信服。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而且还要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好学的习惯,使自己将来能立足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课外检测
1、仿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写一句话。
2、以论勤奋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扫清阅读障碍
1、检查字词
2、解答阅读疑难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提问: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明确: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四、问题讨论
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你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怎样的?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
3、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是什么?(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
5、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6、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
7、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拓展:
文中的哪句话对你有所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六、小结:
读书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板书设计
怡情
读书的 傅彩 (比喻论证)
目 的 长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剔,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句子。
三、学习第三部分:(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1、生齐读,提问:这段话主要讲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可分为几部分理解?
明确:分两个小层理解: ①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归纳说理、举例论证。(正面)
②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明确: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反面)
四、讨论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多用排比,是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五、摘抄名言警句。
六、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方法 不同的书用不同的读法 道理论证
读书的作用 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分析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谈读书的作用。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高产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为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句,但每个句子几乎能独立,似并排而立。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教学方式
1、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自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那我们看看几百年前的先哲对读书是怎样看待的。
二、作家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贵族家庭,培根小时候很爱学习,13岁便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2、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谈了读书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
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语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先读出句子,然后再对句子进行点评,可以从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例句分析:
(1)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的天性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有应继承发扬的,也有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与美丽的一面,也有疯长破坏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现出美丽的一面,就需要人们对它们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明智明理,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努力趋向人性的完美。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本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书,随时准备和书本辩论;但我们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或偏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这句话论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读书可以武装一个人的头脑,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使你更聪慧、更缜密、更有修养、更……
五、拓展迁移
1、课外你还搜集到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
2、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4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习前两部分。
2.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习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
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
②使着急。
③形容发怒、急躁。
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
⑤急迫、紧急。
⑥紧急严重的事情。
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
(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习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
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习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习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习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习提示。
读懂:借助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习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点拨法、讨论法、质疑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滞碍(zhì)
豁然(huò)相似(sì)曲解(qū)蒸馏(liú)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选读、浏览、通读、精读、代读(摘要读)。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
②班门弄斧;
③滥竽充数。
【交流点拨】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篇文章语言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学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圈点勾画和做读书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和品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鉴能力。
教学难点:
对作者富有哲理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式为主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引
二、个性阅读
1.师生互读,并稍做点评。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品读深究:
再次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勾画你最喜欢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欢的句子,简述理由。
同时通过谈话、质疑,引领学生生成、完成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四、实力做证
1.给同学写卡片
2. 朗读:
男生:读书足以怡情,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傅彩,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长才,我要读好书。
女生:读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读书;读诗使人灵秀,我要好读书;数学使人周密,我要好读书;……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
(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信心。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增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3、情感目标:
辅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策略。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调整积极乐观的心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看漫画说心情
教师说明:
同学们,漫画中的小萱为什么一筹莫展呢?
1.请学生翻开学生用书第9页。
2.请学生阅读四格漫画。
3.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是否与漫画中的小萱有同样的经历。
教师小结:看来,还有不少同学与小萱有着相似的烦恼,告诉大家吧,想要了解书中的含义和要点也是要讲究策略的。
二、发展活动:重点在哪里
教师说明:同学们,你们在读书时一般运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的阅读呢?画重点是很多人经常应用的方法之一。
(一)标准画法
1.请学生翻开学生用书第10页。
2.学生阅读两段文章,比较小萱画重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3.请学生说出哪种方法更好,并说明理由。
4.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效的重点画记方式一一书写于黑板上。
5.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画重点的方法。
(二)六问法
1.请学生在学生用书第11页的文章《这头牛是谁的?》上画出重点。
2.学生在小组中传阅学生用书,彼此说说标画的是否恰当。
3.教师请学生思考:大家刚才都已读了《这头牛是谁的?》这篇文章,如果你是小老师,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多少问题来问问学生呢?
4.请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小白板上记录下来。
5.请每一组同学将讨论好的问题逐一提出,看看哪一组题目多。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各组的提问。
7.教师由此提出“六问法”,即“6W”,并请学生阅读学生用书第11页下半部分的举例。
8.教师根据“6W”,引导学生一一分析各组所提出的问题,如:何人——Who。
(1)在每一组的问题中找出属于Who的问题。
(2)全班一起再从文章中检查尚未列出的有关Who的问题。
9.运用以上的程序将其他:“W”的问题共同分析完毕。
10.请学生再自行阅读短文,并根据学生用书上所列的`“6W”自问自答。
教师小结:两种阅读理解策略各有优势,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章,请大家在实际运用时多加体会。
三、综合活动:
1.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
(1)增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学习策略有很多种,需在平时多加练习。
(2)在阅读文章时,应根据文章的性质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增加了解。
(3)多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能让自己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四、活动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用书第12页的评估表,要求学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个别评估和团体评估,在自己认为较符合的标识上涂颜色。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3、摆正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组织好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4、强调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读书理念。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2、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学会读书。
3、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2、自主、感悟,体验读书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一种主动积极课外读书的理念。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和培根其人其事。
教师准备:
以powerpoint为平台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先指导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课前播放儿歌《读书好》)唤发学生有关读书的情感体念。引问:说起读书,你有哪些感想急于告诉其他同学呢?(学生谈感受)读书这一话题是我们谈论得最多的了,因为我们就是伴着馥郁的书香一天天成长的。读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取得了进步。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书?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读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读书》,与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培根进行一次“读书”的对话。(屏幕显示:课文题目、作者)
现在请大家搜寻一下自己的记忆库,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学生交流)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
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几个方面的论述?(师生交流)明确:
(1)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
(2)是论述读书的方法的;
(3)是论述读书的作用的。(板书:谈读书目的方法作用)时间3分钟
引问:
(1)文中提到的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论述了哪些读书方法?
(3)读书的作用具体有哪几点?(师生交流,之后多媒体呈现。)时间5分钟
三、品读欣赏
师: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章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
根勋爵是一位诗人。”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其语言的韵味和深刻。(生再读)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句)提示一下,在议论文中,哪些是关键句呢?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好,请大家自由地读起来。(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句。师巡视,个别指导。)时间4分钟
师引问:你勾画出了哪些关键语句。先自主解读(在文字下写批注)再合作交流。交流可以使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说说你的点评。(建议:用“我喜欢一句,因为。”的句式说话。点评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赏析修辞手法,也可以涉及谴词造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以其作论点说一段话)。
明确:学生有可能勾画的语句有: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录了出来,其实和大家摘录的差不多。(屏幕显示上面几个句子)来,我们先一起把这些关键句读一读。(生齐读)这些关键句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总结文句的美点)时间6分钟。
四、文本延伸、挖掘价值
1、分小组讨论有关自己读书的经验与体会。(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读书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读书的价值,提高阅读量。时间机动,5分钟左右
2、讨论第二个话题:读书还是读图?(交流后老师帮助总结)引导学生明白合理有效的读书方式,确立读书理念。时间机动,5分钟左右
五、合作积累
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透露出作者冷静而透彻的思考,具有美感。所以,大家把文章中的精美句子可以编写《读书资料卡片》。
(屏幕显示:编写《读书资料卡片》(学生小组合作编写《读书资料卡片》,教师巡回参与)
师生口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激励并注意指导)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的交流非常精彩,都是读书的独特感悟与经验之谈。老师感觉,大家确实是用心读书,善于读书的人。请大家下课后把这些名言写进自己的《读书名言精评》,再为这本集子写上前言和后记,并设计一个封面,在班上展出。最后,我把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话转送给同学们,一起共勉: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朗读描写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主角的小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接受知识的灌溉,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勤发现,大胆想象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去读。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领悟做人的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心灵的启迪,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1、猜谜语比赛:耳朵长,尾巴短,兴吃菜,不吃饭。(兔子)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是啊,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它们要干什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小动物,朗读几个描写小动物的小故事。
二、朗读推荐。
(一)阅读小童话《假面舞会》
1、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故事。
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什么地方有趣?
(二)走进“童话森林”
1、过渡:听完《假面舞会》这个故事,让我们继续走进小动物的童话城堡。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小童话《快乐小屋》和《下一个就是我》。想一想: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是谁?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3、把你喜欢的故事读给同学听。
三、 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阅读了有关动物的几个小故事,对一些小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课后大家能多阅读一些好的书籍,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2、介绍其他描写动物的文学作品:《笨笨猪》杨红樱著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11
课前准备:
布置同学们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自然导入。
1.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要求:⑴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⑵标出小节。
2.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懂的?
2.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边读边画。
3.汇报自读情况,共同解决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校长认为周恩来回答的好?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4.开火车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老师小结:周恩来在他年仅13岁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为了这个志向,他努力的学习,发奋的读书,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袓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因而深受人国人民的爱戴。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什么志向?把你的志向写下来吧!
五、学习汉字的书写
1.大屏幕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书写情况,师生共同解决。
3.同位之间做扩词练习。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3、能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4、收集并交流一则世界趣闻。
教学重点:
1、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感悟作者躺在死海的波浪上读书的舒服自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亚洲西部的(约旦王国),去游览那儿(著名的死海)从安曼去死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却要(下降1300米)。因为安曼是一座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山城),而死海则低于海平面(394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号称(“世界的肚脐”)。作者在这里遇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直接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书,这真是一个奇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走进海滨浴场。
二、学习5—7小节
1、自由轻声读5-7节
出示:(1)漫步在死海的海边,我们看到什么?
(2)死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交流
(1)媒体出示:只见辽阔的海面上细波如鳞,那灰色的海水远接苍茫的天际。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它的水鸟。
所以称它为(沉默的海)
(2)说话练习: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一句话。
(3)出示: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
(4)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起来。
3、引读:正因为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创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
4、过渡:听了主人的介绍,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想下水试一试。我第一个跳下水去。奇迹果然出现了,这多么令人惊叹啊,课文9-12节对
作者的体验做了描述。
三、学习9-12节
1、默读9-12节,思考:哪句话最直接表达作者下到死海后的感受?
(1)媒体出示:我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
(2)指导朗读
2、再读9-12节,看看哪句话具体写出了这种舒服自在的感觉?
(1)媒体出示:细浪在我的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几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2)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配浪声,听老师读,学生闭眼感受。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想象说话
省略号留给了我们遐想的空间,请你想象一下,要是你现在躺在死海上,还会有什么感受?
4、复述8-11节
我迫不及待地下水,奇迹果然出现了,我像一片树叶一样被温润的水托浮起来,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并拍下了一张值得永久保存的照片。请根据提示详细复述我躺在水面上读书、拍照的过程。
媒体出示:下水——奇迹果然出现——读书、拍照
(1) 自己准备,同桌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确定重点 感悟乐趣
1、复习确定重点的方法
2、确定课文的重点,说说用什么方法确定的
3、人能躺在水面上读书,只有在死海这儿才能体验的到,难怪作者最后发出感慨(能在死海里游泳,确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五、课外延伸 交流趣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样的趣闻又何止一件,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趣闻,谁来交流一下。
板书: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沉默
含盐量高 奇迹
【《谈读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谈读书》教学设计07-27
《谈读书》教学设计09-14
《谈读书》教学设计范文08-03
《谈读书》教学设计14篇03-21
《谈读书》教学设计13篇04-09
《谈读书》教学设计(13篇)04-09
《谈读书》教学设计(合集13篇)05-05
《谈礼貌》教学设计09-06
《谈礼貌》教学设计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