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体验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大胆、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知识经验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弹簧、橡皮筋、定型棉一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弹簧秤、拉力器、靠垫、圆珠笔、鞋套、裤子、化妆瓶、毛绒玩具、发带、袖套、弹力球、夹子、发夹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
(价值分析:—激发探索弹性的兴趣)
1、重点提问:请你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有什么?(出示定型棉、弹簧、橡皮筋)
2、任务1——玩玩看看:
重点提问:每样材料都去玩一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第一次操作
(价值分析:初步感知弹性的基本特征)
1、分别玩玩三种不同的材料,观察它们外形的变化。
2、集体交流,重点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无论是定型棉、弹簧还是橡皮筋,用手去压压它摁摁它拉拉它,它都会变形,当我们的手松掉后又变回原来的样子,它们都具有弹性。
三、第二次操作
(价值分析:大胆参与交流,感知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任务2——玩玩找找:
重点提问:玩一玩、用一用,找一找这些有弹性的东西在哪里?弹性有什么用?
2、幼儿交流,重点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弹性在哪里?它有什么用?
3、教师小结:这些东西里都藏有弹性的东西,有了弹性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乐!
4、找身上的弹性:在身上你找到了什么有弹性的东西?
四、延伸
(价值分析:变一变——对弹性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1、重点提问:有什么办法让原来没有弹性的东西变得有弹性,让它更有用呢?
2、交流方法。
3、小结:这些方法都能成功吗?我们回去都去试试,试过就知道。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2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制作弹性玩具的方法,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
2.进一步理解弹性的特点,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二、活动准备:
伸缩球的范例,报纸,彩纸,胶带纸,橡皮筋。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认识这个玩具吗?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伸缩球"。
师:为什么叫它"伸缩球"?
(二)制作弹性玩具。
1.组织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怎样来做这个玩具呢?
2.幼儿动手制作。
3.幼儿相互交流制作方法。
师:你是怎么来制作这个玩具的?
(三)幼儿玩制作玩具。
师:这个玩具可以怎么玩?你是怎么玩的?
(四)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弹性的东西呢?谁能说出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的?"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弹性”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探索有弹性的物体,初步认识物体的弹性,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改变物体的弹性,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1)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搜集若干有弹性的物体,如弹簧及带弹簧的物品(弹簧秤、拉力器等)、松紧带、橡皮球、海绵等,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自由活动时操作。
(2)搜集有关物体弹性的图画或文字资料。
2、记录纸、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认识材料。
“小朋友,桌子上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许多东西,快看看都有些什么?”(引导幼儿一一说出桌子上的材料)
(2)自由探索弹性物体,并进行记录。
“请小朋友们都来玩玩这些东西,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可以画,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3)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纸张贴在展示板上。
2、分享交流,了解物体的弹性特征。
(1)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与记录。
“谁来介绍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请记录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到前面来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汇总记录,将幼儿的发现及时记在大记录表中。
(2)讨论幼儿的发现,了解物体有弹性。
“小朋友们的发现我们都记了下来。大家仔细看看,从结果里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小结弹性经验,提升所有幼儿经验。
3、扩展幼儿经验,了解弹性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有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用来干什么?它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联系实际,回忆生活中弹性的作用,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方便等。
4、发散幼儿思维,将幼儿弹性经验提升。
“弹性有这么多好处,如果让你来当设计师,你想用弹性的东西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舒服更方便?”
5、尝试将铁丝变成弹性物体,引发新经验。
(1)观察铁丝,提出挑战。
“铁丝有没有弹性?我们能不能把它变得有弹性?大家一起来试试。”幼儿自由探索。
(2)小结:铁丝弯了几圈后就有弹性了。弹簧就是这么做成的。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用弹簧、松紧带、海绵等进行一些小制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存在问题:关于弹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动的目标只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弹性,有些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将有待与幼儿长大后再去研究,游戏时教师对乒乓球弹性的讲解只会带给幼儿一种误解。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4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 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感受物体的弹性。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活动资源:
1、蹦床、羊角球、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袜子等弹性物品。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饮料瓶等。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待会儿来介绍给大家。
幼儿操作:播放轻音乐,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请部分幼儿把玩到的玩具介绍给大家)。
归纳:像气球、皮球、牛皮筋、弹簧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通过录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生活环境中物体的弹性——请幼儿讨论生活中看到过的弹性物品。
提问:小朋友,除了刚才我们玩过的这些弹性物品,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弹性物品呢?(请幼儿讨论交流)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袜子、弹性纤维、皮肤、头发等。
幼儿观看录像。
归纳:弹性物品可有用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它了。
三、幼儿利用物体的弹性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
1、提出要求:今天小朋友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2、核心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瓶、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开动脑筋,用弹簧让小动物和饮料瓶跳起来,好吗?(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请幼儿交流自制的玩具的玩法,互相欣赏。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对探索科学现象感兴趣。
2、知道弹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室外大型玩具。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材料,感知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由玩,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多采用几种材料。
教师小结:有些东西玩一玩,看看这些东西用力拉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就能变回来,这样的东西就有弹性。
2、引导幼儿进一笔感知生活中物体的弹性。
教师:请你倒室外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比一比谁找得多。
引导幼儿在室外寻找、区分并讲述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
3、讨论弹性和生活的关系。
教师: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有弹性?
教师:有弹性的东西有什么用途呢?
引导幼儿发现弹性与生活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过很多弹性的玩具。
2、弹簧秤、皮球、拉力器(果奶瓶自制)、牛皮筋、海绵、橡皮泥、长纸条、玻璃弹珠等。
3、纸、笔、记录卡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初步感知物品的弹性。
师:今天有很多的客人老师来到我们班,我们怎么说呢?(客人老师好)
师:小朋友。我今天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跳跳乐园”,看看乐园里有什么玩具啊?
幼:皮球,拉力器…….
师: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的时候还要边玩边看你的玩具有什么变化。
幼儿自由探索活动,有的玩一种玩具,有的玩2-3中玩具,很开心
教师集中幼儿,你刚才玩的是什么玩具,你发现了什么?
幼:我在玩气球,把气球吹得大大的,………
教师:我再请小朋友玩一玩刚才的玩具,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当我们对玩具用力时,玩具会怎么样?不再用力了,玩具又怎么样?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幼儿自由玩)
教师集中幼儿:你在玩玩具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变化?
幼:我把气球吹得大大的时候,一放手就漏气了,回到原来的样子……..
教师小结:有些东西当我们对它用力时,可以使它改变形状,不对它用力时就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说这些物体有弹性。
教师再边讲边操作:教师拿起一个皮球使劲地捏,问:皮球怎么了?(扁了)教师把手松开,问:皮球怎么了?(皮球恢复原来的样子)这叫物体的弹性。叫小朋友跟说一遍。
二、玩游戏,猜物品的弹性。
师: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猜的游戏,现在老师的手上有一张纸,这张纸叫记录卡,记下小朋友猜的东西,这里面有5样东西给小朋友猜,第一样是牛皮筋,你觉得它有弹性吗?有的话在第一个格子里打上勾,没有的话在第二个格子里打上叉。(教师在大的挂图前面示范。用铅笔指第一个格子和第二个格子)现在请你们来做一做,好吗、。(教师将纸和笔,发给小朋友)
第二样东西是橡皮泥,第三样东西是玻璃弹珠......
师:你们都猜好了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说一说。
师:这些都是小朋友猜得。到底是不是象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来做一下实验,好不好?
三、验证结果
师:现在我们就是小科学家了,但做实验的时候有要求,首先声音要轻,动作要快,不能跟小朋友抢东西,要让一让。做好得小朋友轻轻地回来坐到位置上,听明白了吗?
师:现在我把你们分成3组,你们带上纸和笔一起做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到这张卡上,好 吗?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把弹性的特点再重复一遍。
提醒幼儿在记录卡上打勾和叉。
做好实验的小朋友,请轻轻地回座位,请他们看看实验的结果和猜的是不是一样的?(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他们的记录卡:
(1) 你猜的跟你做的实验一样吗?
(2) 哪个物品猜错了?
(3) 做了实验之后你知道了吗?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师:刚才我们做了实验,知道很多有弹性的物品,除了这些,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那些有弹性的物品?
启发性提问:你在家里有看到吗?你身上有没有啊?(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总结:原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有弹性的,它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方便。
延伸: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并把它画下来,带给其他小朋友 看。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8
活动目标:
感知、探索物体的弹性,初步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一些弹性的物品和各种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弹力球、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
1、 师;“小朋友,你喜欢球吗?你都见过哪些球?”
(幼儿自由回答皮球、弹力球、足球-----)
2、 师:“你们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画出各种球类并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
1、师:“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球,我们一起来玩拍球的游戏。”
幼儿自愿选择球类来拍。
2、教师;“小朋友玩的真高兴,那么在玩拍秋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秘密呢?”
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儿球不能拍呢?
幼儿自己总结:皮球、足球有弹性,能拍起来。玻璃秋、石球没有弹性,不能拍起来。
3、教师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握力,请幼儿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的物体变化记录下来。
如有弹性的物体下面画“ ” 没有弹性物体下面画“ ”
三、幼儿探索中尝试
师:“小朋友,你试一试、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进小瓶里吗?为什么?”
师:“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变的很长吗?为什么?”
幼儿通过动手发现后总结经验:橡皮筋、海绵有弹性,手拉、捏都会变形、松开手后这些东西又恢复原状。
四、发散幼儿思维,生活中寻找弹性物体。
1、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体有弹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有弹性?
五、互相交流
请小朋友说一说“弹性”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带来哪些好处?
六、幼儿自制弹性玩具。(弹力球)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9
一、说教材
本活动选择省编教材大班上学期主题《欢乐的节日》中的科学领域《好玩的弹性玩具》。玩具是孩子生活游戏的玩伴,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位置。《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强调: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由此可见,本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可以满足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对于部分弹性玩具所具有的弹性特点已有了一定的自身生活经验,但是还需要在活动中进一步的思考猜测、观察探索实验交流得出具体结论。
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提升。符合《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终上所述,我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弹性玩具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悦。
2.能用不同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
3.感知弹性的特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活动重点难点:
弹性玩具幼儿虽然玩过,但是对于它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对于弹性的特点没有探究。因此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感知弹性的特点。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1.经验准备:玩过弹性玩具
2.物资准备:歌曲《新年好》弹性魔力盒、木积木、发泄球,头花、海绵每组一份。
活动室内投放弹性的物品:皮球、水球、弹力球、气球、羊角球、发泄球、充气玩具、弹簧、吹好的气球。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物品的图片,大的一份记录表。
3.空间准备:幼儿桌子呈半圆型在教室前半部分集中摆放,分四组操作。后半部分留有幼儿操作室内弹性物品的空间。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在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皮亚杰说:教师应布置情景,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
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情景教学法、设疑法、操作法、游戏法。
1.情景教学法,整个活动我用弹性小人的情景贯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引导幼儿感知、探究、发现总结。
2.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使用了三次操作法。在第二环节至第四环节中我使用了此法。
3.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带有目的的探究观察,得出答案。在活动中我用了好多设疑法。如:请小朋友找一找这些礼物中哪些是有弹性的玩具?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身上哪些地方是有弹性的?你是怎样发现他们有弹性的?
4.游戏法,游戏的方法幼儿更乐意接受,在记录中我运用了此法。
三、说学法
皮亚杰说:真正的学习是幼儿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其实,有时教法也是学法,教和学密不可分。在活动过程中,老师通过创设宽松的氛围,在反复操作中幼儿通过压一压、拉一拉、捏一捏、按一按等方法,在与老师、材料及同伴的互动中找出物体的弹性,体验探索发现的兴趣。
四、说活动程序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也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和生活中学。玩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流程:情景设置,激发兴趣——探索感知,认识弹性——找找玩玩,再次探索,巩固认知——游戏巩固,延伸生活。
(一)激发兴趣,引入活动
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结合本主题《快乐的节日》,我利用歌曲《新年好》让幼儿在歌声中进入活动室,出示弹性魔力盒。并引导说 :“新年到,礼物到,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礼物,一起来看看吧。”礼物会是什么呢?这样引出课题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也会引发他们认识礼物的欲望。
(二)展开
观察弹性玩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弹性。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幼儿观察弹性魔力盒,发现弹性小人的奥秘,初步了解弹性的特点。(出示弹性玩具—弹性魔力盒)打开魔力盒,你发现了什么?(弹性小人一下被弹了出来)盖上盒盖,你还能看见玩具吗?为什么?(教师也可以把弹性小人按在盒子里,盒盖打开)并进行小结:这个礼物叫“弹性魔力盒”,它里面住着一个弹性小人,一样物品,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会变形;当外力消失时,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就叫“弹性”。从而为下面幼儿的操作奠定基础。
上面环节完成了目标1。
2.分组第一次操作,在操作中认识弹性,感知弹性的特点。
动手操作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我继续设置新年到了,弹性小人到我们班来做客,她还给小朋友带来许多节日礼物的情景,请小朋友在这些礼物中找出哪些是有弹性的玩具?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引导幼儿说出通过拉、按、压、捏等外力作用,感受物体的变化,从而找出弹性玩具)目标2及重点在这个环节得以体现。
3.第二次操作,找一找,玩一玩,再次探索,巩固对弹性物品的认识。(重难点)重复操作会加深幼儿的认知,在操作中使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上面环节我让幼儿在桌面上操作使幼儿了解了部分发现弹性的方法,而拍一拍等方法需要在地面进行,换个场地也会延续幼儿的活动兴趣。所以我在教室后半部分设置了操作的第二场地让幼儿操作探究。(投放皮球、水球、弹力球、气球、羊角球、发泄球、充气玩具、弹簧、吹好的气球等)我继续利用弹性小人进行环节贯穿,说弹性小人很喜欢小朋友,从弹性王国里带来许多弹性物品,请小朋友再次找找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你又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弹性?本环节实现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第三次操作探索,发现自身具有的弹性和身边的弹性物品,进一步巩固对弹性特点的感知。
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幼儿理解和容易学习的,科学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科学就在身边。本环节我请小朋友再用按一按、拍一拍、压一压、拉一拉等方法找找身上哪些地方和哪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皮肤、头发、毛衣、棉袄、松紧袖口等)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小结:刚才大家用拉、压、拍、按等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许多具有弹性的物品。不管哪一种物品都是在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本环节巩固了目标1.2的实现,实现重点,突破难点。
5、游戏:看谁分的对。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验证幼儿对弹性的理解和认知,并为以后的区域延伸指明方向。玩法:每名幼儿一张图片,把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物品的图片贴在记录表上的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物品栏内。看看谁的对。幼儿贴完后请所有幼儿看一看是否正确并纠正错误。
在活动最后我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活动回顾,今天,弹性小人给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节日礼物,让我们认识了弹性的特点,并会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弹性,弹性小人也很快乐,他说,生活中也有他的好朋友,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让我们生活的更舒适,更安全。希望小朋友也利用弹性创造出好玩的弹性玩具和东西方便我们的生活,使幼儿带着本次活动的收获喜悦投入到以后的活动。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投放弹性物品及材料,供幼儿探究和制作弹性玩具。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方法】
尝试教学法。
【活动准备】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弹性)。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师:(提问)1.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准备好有带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
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或压物体会改变形状,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1
活动设计
科技在孩子的环境周围无处不在,幼儿生来就对其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所渴望的。科学活动“弹性世界”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揭开弹性世界的谜底,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弹性物体的兴趣,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经验迁移应用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园准备的材料:松紧带、橡皮筋、橡皮泥、海绵、弹簧秤、砝码、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线、纱线、编织绳、积木等。
2、家长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钢线一条(长约30厘米,制作弹簧用)、铅笔、带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纸盒、胶带纸、彩笔等。
3、教师事先了解有关弹性的知识背景(附后)。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给幼儿各种材料,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观察比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1、将海绵、橡皮泥、积木分别用力捏一下,再松开手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2、分别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细观察哪一种球跳得高。
3、分别将编织绳、毛线、松紧带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变化。
4、用弹簧秤挂上重物(砝码),再取下,观察弹簧的变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为什么海绵捏扁之后改变了形状,而手一松开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2、为什么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来,而木球却跳不起呢?
3、为什么松紧带能拉长,而其它线却拉不长?
4、为什么弹簧秤挂上砝码后会被拉长,取下后又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1,同样一个皮球,轻轻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图2,为什么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一些?
观察图3,弹簧秤挂上一个砝码后,弹簧被拉长了,再挂上另一个砝码,弹簧被拉得更长,为什么?
观察图4,用过大的力拉弹簧,使弹簧变了形,为什么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装圆珠笔: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让幼儿将带有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拆开,取出弹簧,体验圆珠笔在使用上的变化。装好弹簧后再试试,圆珠笔又变得方便使用了。
2、制作简易弹簧(见图5):将钢线沿着铅笔均匀地绕圈,绕完后将铅笔取出,即可得一条简易弹簧。试一试弹簧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3、制作弹弓(见图6):利用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制作。
4、制作“魔盒”(见图7):利用硬皮方纸盒、弹簧、胶带纸、彩笔等材料制作。
五、找一找、议一议。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并讨论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弹性的?
2、集体讨论: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小发明家”,你还会用弹性物品(或弹簧)制造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明制造其它有弹性的物品,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可让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附知识背景资料:
一、什么是弹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形状,例如,竹竿受力会变弯(见图8),弹簧受力会伸长或缩短(见图9)。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当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发生形变的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
二、什么是弹力?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伸长,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拉力,用手压弹簧,使弹簧缩短,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压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要产生弹力,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觉。用球拍击球时,拍和球都发生弹性形变(见图10),拍发生弹性形变,对球产生弹力,同时,球也发生形变,对拍也产生弹力。放在桌面上的书,压在桌面上,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形变的桌面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见图11),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可见弹力发生在互相接触,并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接触面垂直。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时,弓拉得越满,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三、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超过了弹性限度,弹力就不再跟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体也不再能恢复原状。
弹簧秤是根据胡克定律制成的,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围,不能用来秤量过重的物体,这就是为了防止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弹性,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座位靠背上系一根松紧带。
2、教室桌面:弹簧、海绵、弹跳熊、高弹棉绒布玩具、橡皮筋、圆珠笔、软橡胶玩具等。
3、室内:小沙发、高弹棉靠垫等。
4、室外:蹦蹦床、跳跳球、橡皮筋、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游戏:
教师交待要求和注意事项:今天带小朋友到活动室玩游戏,桌子上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每一个人可以去取一样玩,玩了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
1、 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认识弹性。
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发言。(教师)你们按一按、压一压后发现这些东西会弹回来。
教师小结:一样东西,用了力气压下去和按下去。手松掉后,它又会弹起来,这就叫弹性。
2、请小朋友回头找找自己椅子背后有什么东西 (松紧带)请你们去拉拉,发现它会怎样什么道理呢 小结:对了,有力拉拉,它变长了,放松后,它又弹回来,所以说松紧带也是又弹性的东西。
3、 现在小朋友用压一压、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那些地方和那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皮肤、头发、毛衣、袜子、松紧袖口等) 辅助提问:你是怎么发现和感觉到的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
(二)启发幼儿发现弹性与自己周围生活的联系。
刚才,小朋友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弹性的物品,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去发现活动室时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然后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去掉遮布,幼儿分散活动寻找,给幼儿一定时间找一找、玩一玩)
1、老师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组织大家一一讲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说出用拉、按、压、捏、坐、跳、踩等动作感受到的弹性物品。
2、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许多有弹性的东西,有的是拉的、有的是压的、有的是按的、有的是跳的、有的是坐的,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用了力气,所以说都是用了力后,这些东西才会有弹性。
(三)最后请大家到外面游戏场上去找一找哪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玩有弹性的运动器具)
活动延伸
1、把一些小的有弹性的东西放在科学区,让幼儿进一步探索。
2、回家后找找还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3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在室外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到户外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全体幼儿观察老师的试验,讨论、理解物体的弹性。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
二、游戏: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三、让幼儿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弹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业、建筑等方
面的用途。然后,引导幼儿一起小结:“弹性的用处很多,生活上、学习上需要有弹性的物体,工业、建筑等行业也需要弹性的物体。”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择材料,自制一样有弹性的好玩的玩具。
激发幼儿回去利用“弹性”的知识,进行其他的创造和发明。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4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
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幼儿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让幼儿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一、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二、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1、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儿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三、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
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儿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幼儿“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幼儿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纲要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弹性在人们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来广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弹性物体,并且非常感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本次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弹性朋友。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幼儿主动操作,在玩中探索,发现弹性秘密,认识弹性的特点,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理解弹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的特征和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蕴含的价值主要在于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了解弹性物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幼儿找出周围常见的有弹性的物体,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幼儿真正做科学。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运用尝试教学法,并融进提问法、记录法、发现法等教法诱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活动准备:
因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所以我准备了许多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进行比较,获得进一步的感知,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屏幕、投影仪,以备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学法指导
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创设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直接操作、反复体验,主动探索,通过玩一玩、说一说、记一记、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真正体验和了解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说活动程序设计
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因此,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使他们感到愉快有趣,往往成了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前提。因此我总的思路是:以设疑激发兴趣,以操作突出重点,以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来解决难点。
首先,我准备了蹦蹦床、弹簧、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皮球、海绵、布玩具、钢琴、跳跳球等以及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试着跳一跳、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吹一吹、弹一弹、敲一敲等多种方法进行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鼓励幼儿把探索情况记录下来。因为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态度,有助于幼儿理清思路,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然后请幼儿分组,互相讲述记录结果,并把幼儿的记录结果投影到大屏幕,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讲述时,我不是旁观者,一是“听”。二是“说”。一听孩子们在讲述什么,了解它们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标;二是找不说话的孩子讲一讲,鼓励人人动口,积极讲述。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幼儿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弹性物品”来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散幼儿的思维。向幼儿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让他们先七嘴八舌的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请幼儿自己制作弹性玩具。我准备了铁丝、纸、易拉罐、笔、棉花、布、石头、木块、皮筋等操作材料,请幼儿动脑筋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弹性物品或玩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由此激发幼儿对弹性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萌发科技意识。
说活动延伸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回家玩一玩有弹性的物体,在区角活动继续制作有弹性的物体和玩具。引导幼儿继续体验和关注弹性现象,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创造能力,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 篇1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橡皮、积木、铅笔、袜子、手套、皮球、橡皮泥、弹簧秤、游泳眼镜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初步感知弹性。
(1)幼儿玩气球、海绵、松紧带,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玩耍,教师巡视,观察幼儿操作中的发现。
(3)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2.幼儿再次尝试,获取弹性的经验。
(1)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不对它们用力时,一松开又会有什么变化?
(2)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引导幼儿归纳弹性物体的特点。
(1)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这些东西,你们知道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
(2)幼儿思考,自主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对它们用力时,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形,一松开,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弹性。
4.幼儿用身体的各种动作表示弹性。
5.联想实际,引导幼儿说说有弹性物体的用处。
(1)刚才我们发现皮筋、海绵、气球它们都具有弹性,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有
弹性的呢?
(2)这些有弹性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丝床垫里有弹簧和海绵,坐着躺着觉得很舒服;弹簧秤小小的,携带很方便……。
6.物体分类。
幼儿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然后帮它们分分家,分别放在桌子的左边和右边。
7.游戏:奇妙的口袋。
幼儿到口袋里摸出一样东西,放在老师手里不让大家看到,然后用动作告诉大家这个东西
是有弹性的还是没有弹性的。
8.小结活动:
小朋友,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来告诉大家。
延伸活动:
下了课,请小朋友到你的好朋友身上,到教室里找一找,能不能找到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存在问题:关于弹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动的目标只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弹性,有些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将有待与幼儿长大后再去研究,游戏时教师对乒乓球弹性的讲解只会带给幼儿一种误解。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有趣的弹性》教学设计11-19
大班科学《弹性》说课稿范文10-12
弹性大班科学说课稿01-20
大班科学《弹性》说课稿范文01-08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弹性06-12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08-23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弹性物品08-23
大班科学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