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4-06-10 教学设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练习题,多做练习方可真正记牢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则做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必须双管齐下。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习题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经历工程问题的抽象化过程,进一步感知它的产生。

  2、复习巩固工程问题的一般解决策略。同时通过联想熟悉的事件解决与此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类比数学思想的渗透。

  3、在基本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数学这门学科里,大家最感到头痛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在这门学科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一、感知工程问题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1、出示课件。上面显示以下习题。

  1盘柏公路长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2盘达公路长20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柏达公路长2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4一段路,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几个题有什么特征,再冷静地思考一下,看谁能最快解答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那么没有一个一个解答的同学,只解答一个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同学汇报原因,直击中心两队每天的工作量(占总共的几分之几没发生变化)从而得出这一段路的长度可以有多种数量表示,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来进行解答。对这些学生进行大力表扬。

  8(+)

  20(+)

  28(+)

  1(+)

  二、复习基本解决策略。

  1、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总共的?

  1.先认真读题,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完成习题。

  2.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解题思路。通常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

  3.如果学生回答较好,则不必出示解题思路,如果不是很好则出示。而且要安排一个习题让学生做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就可以想到甲队每天做的(也就是甲队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乙队单独15天完成,就可以想到乙队每天做的(也就是乙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甲乙两队合作一天就是甲队每天修的和乙队每天修的,也就是+。用两队完成总工程的,除以两队每天完成总共的+,就可以得到需要多少天。(+)

  像这种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综合法。

  我还可以这样想:要想求出甲乙合作多少天完成总共的,就必须找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和甲乙合作一天的工作效率的和(+),然后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像这种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分析法。

  4.练习题。

  三、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类似的问题。一段路,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1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总结:像这种通过联想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将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例子数学上把这种解题策略称为类比。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题跟我们熟悉的工程问题有想类似,我可以把它转化为一项工程,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

  2、出示一个习题。一批布,单独做上衣可以做10件,单独做裤子可以做15件,如果要做成套的,可以做多少套?

  1.通过观察采取类比策略转化为工程问题然后解答。

  2.交流总结。

  3、同学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1-2分钟再抽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此环节是根据前面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此为补充。习题: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两人合做,中途甲因病休息1天这项工程前后共用了多少天?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2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掌握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的基本理论,构筑作为工程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揭示杆件强度、刚度等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

  2.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的受力图。

  3.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平衡条件;能熟练利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5.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变形的特征;掌握正应力和切应力、正应变和切应变的概念。

  6.掌握截面法;熟练运用截面法求解杆件(一维杆件)各种变形的内力(轴力、扭矩、剪力和弯矩)及内力方程;掌握弯曲时的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熟练绘制内力图。

  7.掌握直杆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的应力计算;了解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熟练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和许用载荷的计算。

  8.掌握胡克定律,了解泊松比,掌握直杆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计算。

  9.掌握剪切和挤压(工程)实用计算。

  10.掌握扭转时外力偶矩的换算;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与变形计算;熟练进行扭转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11.掌握纯弯曲、平面弯曲、对称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掌握弯曲正应力公式;熟练进行弯曲强度计算;掌握杆件的斜弯曲、弯拉(压)组合变形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12.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和积分法,了解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绘制物体受力分析图;

  2.力线平移定理及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3.轴向拉压的强度条件、静定桁架节点位移计算;

  4.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与相对扭转角及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

  5.平面对称弯曲的内力图及利用载荷集度、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微分关系、积分关系和突变关系绘制梁的内力图;

  6.平面对称弯曲梁的弯曲正应力及梁变形的积分法和叠加法。

  教学难点:

  1.平面力系物系平衡问题的解法;

  2.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及静定桁架节点位移计算;

  3.平面对称弯曲的内力图及利用载荷集度、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微分关系、积分关系和突变关系绘制梁的内力图;

  4.计算梁变形的积分法和叠加法。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公理(4学时)

  1.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公理

  2.约束和约束力

  3.受力图

  第二部分汇交力系(1学时)

  1.汇交力系的合成

  2.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三部分力偶系(1学时)

  1.力对点之矩矢

  2.力对轴之矩

  3.力偶矩矢

  4.力偶等效条件和性质

  5.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

  第四部分平面任意力系(8学时)

  1.力的平移

  2.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4.刚体系的平衡

  5.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第五部分绪论(2学时)

  1.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2.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3.外力与内力

  4.正应力与切应力

  5.正应变与切应变

  第六部分轴向拉伸与压缩(含实验共10学时)

  1.基本概念

  2.轴力与轴力图

  3.拉压杆的应力与圣维南原理

  4.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5.应力集中概念

  6.失效、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7.胡克定律与拉压杆的变形

  8.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

  9.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第七部分扭转(6学时)

  1.基本概念

  2.动力传递与扭矩

  3.切应力互等定理与剪切胡克定律

  4.圆轴扭转横截面上的应力

  5.极惯性矩与抗扭截面系数

  6.圆轴扭转破坏与强度条件

  7.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第八部分弯曲内力(2学时)

  1.基本概念

  2.梁的计算简图

  3.剪力与弯矩

  4.剪力、弯矩方程和剪力、弯矩图

  5.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第九部分弯曲应力(6学时)

  1.基本概念

  2.平面对称弯曲正应力

  3.惯性矩与平行移轴定理

  4.平面对称弯曲矩形截面切应力

  5.梁的强度条件

  6.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7.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

  8.弯拉(压)组合

  第十部分弯曲变形(含实验共6学时)

  1.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2.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3.用积分法、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4.简单超静定梁

  5.梁的刚度条件和合理刚度设计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3

  一、工程量清单说明

  (1)工程概况详见招标文件投标须知前附表1条及设计施工图所述。(2)本工程量清单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浙江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用手册》编制,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一经中标且签订合同,即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

  (3)本工程量清单应与投标须知、通用合同条款、专用合同条款、工程建设标准和图纸一起使用。

  (4)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标明的工程量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竣工结算的工程量按发、承包双方在合同约定应予计量且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确定。

  二、工程量清单报价说明:

  (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GB50500-2008)与《浙江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用手册》中的工程内容或工程量计算规则或计价表式不一致时,以《浙江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用手册》为准;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附录D.1中“040101挖土方”和“040102挖石方”中的工程内容删除“2、围护、支撑”,工程量计算规则调整为按“《浙江省市政工程预算定额》(2010版)土石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围护、支撑”列入施工技术措施费项目。

  (3)招标文件的有关说明及施工图全部内容(除另有说明和漏项外)已计入工程量清单所列各项目中,未列项目的费用视为已分摊在清单的有关细目内。

  (4)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名称仅列举了主要项目特征,投标人在报价时应按施工图、施工验收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浙江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用手册》及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和补充说明等全面考虑组价内容(包括合同约定工期内的固定综合单价风险),除合同另有规定外结算时单价均不得调整。如果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特征增加了与清单计价规范中没有表述的`工作内容或明确表示不考虑清单计价规范中的部分工作内容,则应将此内容分别综合考虑到该项综合单价内或在该项综合单价内不予考虑。

  (5)招标人不提供本项目的材料堆场、拌和场地和生活办公场地,项目所涉的各类场地均由中标人自行解决,并在报价中综合考虑相应的费用,结算时不另行增加。

  (6)投标人在报价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和行车行人干扰等费用,结算时不另行增加。并严格按照建设部建办[2005]89号文件要求做好相应施工措施,自行组织好交通安全管理。

  (7)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应包括施工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前期政策处理等原因影响造成误工或机械闲置等,由此引起的损失结算时不另行增加。

  (8)投标人可先到工地踏勘以充分了解工地位置、情况、道路、储存空间、装卸限制及任何其它足以影响投标报价的情况,任何因忽视或误解工地情况而导致的索赔或工期延长申请将不被批准,投标人应充分考虑到材料及机械设备的二次搬运和相应的措施费用,并将其费用计入各项价格内,结算时不另行增加。

  (9)凡涉及弃方的项目由投标人自行考虑堆场(堆场政策处理等费用由投标人自理)及外运距离,在报价中综合考虑,结算时不另行增减。

  (10)塘渣垫层清单项目,如设计截面为梯形,按其截面底宽计算面积。(11)管道铺设综合单价中应包括按设计需增设的沉降缝和管道交叉处需增加的钢筋混凝土补强以及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实施的闭水试验费用;当设计管道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时,管道铺设综合单价还包括钢筋制作安装费用

  (12)工程施工取费按三类工程并结合投标人自身能力计取,按规定计取规费、税金。投标人实际交纳的规费税金与该规费税金差额部分综合考虑到各工程量清单项目内,结算时不另行补差。

  (13)设备暂列金额[见专业工程暂估表],结算时按实计算。

  (14)临时接水接电由中标人负责落实安装,相关费用在投标报价时综合考虑到各项目单价内,结算时不另行增加。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4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袁建新主编的《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第三章第二单元土方工程量计算。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方面来介绍我这单元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建筑施工专业重要专业课,准确的工程量是预算报价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土石方计算是工程预算项目中重要的开始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预算项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内容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中的体积计算,它综合了识图、施工及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教学目标: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

  知识目标:

  1)掌握土方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则

  2)正确识读基础图,熟悉基础的构造要求,了解基础类型。

  3)掌握基坑和基槽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识读分析复杂的施工图纸,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掌握一般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培养施工管理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造价工作过程中,工程量的准确与否和报价是否合理有着很大关系,本课主要目的就是准确计算工程量,因此正确理解运用计算步骤来计算土方量是本课重点。

  房屋的基础类型不同,那么基坑的类型不一样,基坑和基槽的计算公式也不一样,学生在考虑如何正确套用基坑的计算公式时会难以把握,因此本课的难点是不同类型基坑的计算规则的运用。

  教学重点:土方量的计算步骤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基坑的计算规则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建筑专业中专二年级学生,男生占大多数,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对专业实践兴趣较浓。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会识读一般的图纸,了解一些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本章之前已经学会查阅定额的方法。但是,土方项目的预算是一个综合能力,学生还不能够对项目作出完整的分析。通过本次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识图、施工、预算的综合能力。

  三、教法学法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法、情境法、设问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法本课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中职生的特点而采取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原则,遵循启发性、渐进性原则采取以任务为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了适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法等学法,而老师采用探究法、情境法、设问法等教法起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本课堂教学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本项目内容和学生情况完成本项目教学任务需要4个课时,教学步骤如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工作实践、展示评价等几个步骤来进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达到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地点选择在教室进行,课桌按照小组分布,优势在于能便于各小组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分析与操作,教师在其间隙进行指导、答疑,坚持小组合作、调研探究,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下面我来具体说明本次项目的实践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教师和六个小组围绕本项目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讨论,分析课前所需完成的任务。围绕课前任务,每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完成准备工作:

  1.预习教材中土方量计算规定和计算规则

  2.复习《建筑制图》中基础图的内容,能够识读基础平面图和基础剖面图

  3.复习《建筑施工》中关于土方开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内容

  (二)课中实施

  首先新课引入

  播放一段著名的苏州之门的建筑物基础施工时的土方开挖视频,

  然后提问:1.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工人们正在从事什么工作?

  2.在造价工作中,土方开挖的工程量如何计算?

  顺利地引入新课

  1.任务阶段

  情景创设:

  某小区活动房的基础图如下(Ⅲ类干土),图中轴线为墙中心线,墙体为普通黏土实心一砖墙,室外地面标高为-0.3m,

  任务如下:

  一、三、五组担任乙方建筑公司的预算员求该人工挖基础土方的工程量;

  二、四、六组担任甲方聘请的监理公司的造价咨询员对乙方的人工挖基础土方的工程量进行审核。

  2.计划阶段

  1)、知识链接

  小组讨论确定完成本项目任务所需的知识点。教师答疑指点

  完成本项目需要以下几个知识点:

  土方量计算规定和规则(学生已课前预习,根据预习情况,老师针对导学稿中

  出现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并评讲,突出重点)

  识读基础图,判断基础类型(老师提问,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基坑类型(展示基础图片展示,让学生判断基坑类型)

  a)土方量的计算规定和计算规则

  (这是本课重点内容,课前已经预习,先下发练习,检查预习情况;然后教师点评练习情况,并针对重点内容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a)基础平面图和基础剖面图的内容

  (复习《建筑制图和识图》的内容,并突出和本课任务相关知识点)

  b)基础类型:独立基础、带形基础等

  (复习《建筑构造》的内容,突出和本课任务相关的知识点)

  2)、讨论方案

  各组先初定基坑类型、具体数值、计算公式等方案;然后和老师讨论计算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点拨每组的优缺点(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基坑直观图)化解难点。各组确定计算方案。

  3.决策阶段

  各组代表展示本组方案,大家讨论质疑,最终确定最佳计算方案

  识图确定基础类型→本确定基坑类型→确定基坑具体尺寸→计算基坑挖土深度→基坑是否放坡及放坡宽度→选用体积公式→计算结果

  4.执行阶段

  各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并计算工程量,

  教师从旁观察指导、答疑。要求各组细心不要出错

  5.检查阶段

  各小组汇报演示,成果展示

  6.评估阶段

  小组互相评估

  在预算员和咨询员中各选一组的计算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对这两组成果进行检查评价。

  教师评估

  展示正确答案,根据各组出现的问题点评并强调,从而突破难点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5

  知识方面:

  (1)发酵工程的概念(知道)。

  (2)发酵工程中培养基的配制、菌种选育、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相关内容(知道)。

  (3)有关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内容(知道)。

  教学重点: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难点:

  在发酵过程中,如何保证菌种生长和代谢的正常进行

  一、设疑引出新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微生物的代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微生物的代谢是指微生物细胞内所发生的全部的化学反应。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而且,这些代谢产物又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发酵工程”。

  二、进行新课

  (一)介绍谷氨酸发酵的生产实例

  教师活动:出示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的投影片,指导学生观察并作适当讲解。

  讨论后教师小结如下:从投影片我们可以看出,谷氨酸棒状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来合成谷氨酸。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工厂里是怎样应用谷氨酸棒状杆菌来生产谷氨酸的。

  提出问题:谷氨酸发酵最重要的无疑就是选择菌种了,是不是所有的谷氨酸棒状杆菌都可用于谷氨酸发酵生产呢?我们应该选育什么样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作为菌种呢?

  教师活动:以前面出示的投影片为依托组织学生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后教师小结:只有选择细胞膜通透较强,在细胞内不积累谷氨酸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做菌种才有可能获得大量的谷氨酸。

  提出问题:有了菌种用什么样的培养基去培养呢?

  教师活动:通过复习有关培养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培养基应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营养需求。教师活动:出示谷氨酸发酵所需培养基的成分表格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讨论使学生把培养基中的各种成分按照水、无机盐、氮源、碳源、生长因子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进而得出这种培养基能满足谷氨酸棒状杆菌所需各种营养的结论。

  提出问题:这种培养基从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上看属于哪种培养基?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从物理性质上看是液体培养基,从化学成分上看是天然培养基。

  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采用这种天然成分作为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这在发酵生产中有什么好处呢?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为菌体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生产过程中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产物的提取。

  (2)采用天然物质作营养物质既能满足菌体的营养需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出问题:有了菌种和合适的培养基,那发酵的主体设备又该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活动:出示发酵罐的示意图,并对发酵罐的组成结构进行简单介绍。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发酵的主体设备由发酵罐及其控制部分构成。提出问题:设备中的这些控制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有什么用呢?

  教师启发讲解使学生了解:在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的温度、pH、溶氧量都会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控制结构来保持发酵条件的稳定。

  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在发酵罐中是怎样进行谷氨酸发酵生产的?

  师生共同总结出大致过程

  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即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新技术。

  (二)深入讨论发酵工程的相关内容

  通过刚才的谷氨酸发酵的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发酵工程主要包括了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内容,对于发酵工程的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菌种的选育: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因此要想通过发酵工程获得在种类、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符合人们要求的产品,最重要的是要有优良的菌种。

  提出问题:人们怎样才能得到优良的菌种呢?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以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为依托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果生产的是微生物直接合成的产物,如青霉素、谷氨酸等,则可以从自然界中先分离出相应的菌种,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菌种产生突变,从突变个体中筛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优良菌种。如果生产的是一般微生物不能合成的产品,则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方法对菌种的遗传特性进行定向改造,以构建工程细胞或工程菌,从而达到生产相应产品的目的。

  例如:可将人工合成的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再把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形成工程菌。通过筛选则可培养出能生产人的胰岛素的菌种。

  2.培养基的配制:要进行发酵生产,有了优良的菌种还需要有与菌种相适应的`培养基。在配制培养基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培养基的知识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1)根据不同的菌种,应选择不同的材料配制培养基。配制的培养基应满足微生物在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等方面的营养要求,并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pH。

  (2)培养基的营养要协调,以利于产物的合成。

  (3)培养基在满足微生物的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应尽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例如:发酵生产常采用天然成分的液体培养基。而且,经常用野生的植物淀粉、甘蔗渣、秸秆水解物以及乙醇、醋酸等石化产品代替粮食来配制培养基。

  3.灭菌:发酵工程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的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中不能混入杂菌。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在发酵过程中如混入其他微生物,将与菌种形成竞争关系,对发酵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如果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混入放线菌,则放线菌分泌的抗生素就会使大量的谷氨酸棒状杆菌死亡。如果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污染了杂菌,这些杂菌则会分泌青霉素酶,将合成的青霉素分解掉。

  提出问题:那如何防止杂菌的污染呢?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要在发酵前对培养基和发酵设施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提出问题:怎样才算灭菌彻底呢?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用高温、高压的方式,杀死所有杂菌的胞体、芽孢和孢子。

  4.扩大培养和接种:

  工业发酵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发酵产物,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菌体。如何得到发酵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菌体来缩短生产周期呢?这就需要经过多次的扩大培养。

  提出问题:如何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呢?

  教师活动:出示细菌的生长曲线示意图,并依托曲线就所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扩大培养是将培养到对数期的菌体分开,分头进行培养,以促使菌体数量快速增加,能在短时间里得到大量的菌体。

  提出问题:扩大培养与发酵生产过程中的培养有何不同呢?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扩大培养是为了让菌体在短时期内快速增殖,而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是为了获得代谢产物,目的不同采用的培养条件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扩大培养是为了促使酵母菌快速增殖,因此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而在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中则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以获得大量的酒精。

  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有了用于生产的充足的菌体,在接种时要注意什么事项呢?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接种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

  5.发酵过程:将菌体接种到装有培养液的发酵罐中,是不是发酵生产就能顺利地进行呢?不是的!还需要对发酵过程进行检测和对发酵条件进行控制。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教师启发和学生讨论了解:发酵产物主要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产生。因此,要在发酵过程中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细菌数目、产物浓度以了解发酵进程,及时添加必需的培养基成分来延长菌体生长稳定期的时间,以得到更多的发酵产物。同时,还应对发酵条件进行严格控制。提出问题:哪些条件能影响菌体的发酵呢?

  教师活动:让学生依据以前所学知识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发酵生产中温度、pH、溶氧量等对发酵过程有重大影响。

  提出问题:发酵过程中为什么还要控制发酵条件呢?

  教师活动:出示影响谷氨酸代谢途径的因素表格,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组织学生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发酵过程中氧的溶量、pH、磷酸盐等都能影响谷氨酸代谢途径,从而影响代谢产物的合成。同时,随着代谢的进行,产热的增加、某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某些酸性和碱性物质的产生,会使温度、pH等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发酵过程的中温度、pH、溶氧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菌体生长和代谢途径朝着有利人类的方向进行。

  6.分离、提纯:提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相关内容,再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产物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并总结出产物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以“发酵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调查活动,收集有关发酵工程发展过程的资料,了解当今世界及本地区发酵工程的现状和发酵工程的最新进展。了解发酵工业在世界及本地区的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展望发酵工业的未来前景。2.组织学生以“我与发酵工程”为主题展开调查活动,收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发酵工程产品的相关资料。

  发酵工程的应用:复习发酵工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发酵产品的种类并引出课题。

  组织学生以“发酵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讨论和信息交流。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从20世纪40年代初逐渐兴起,50年代开始将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和诱变育种技术应用于发酵工程。70年代,由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利用,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80年代以后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发酵工程,使发酵工程得以迅猛发展。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冶金业、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发酵工业。现在,发达国家发酵工业的总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

  组织学生以“我与发酵工程”为主题展开讨论并相互交流。

  二、进行新课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发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总结出发酵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在医药方面:

  1.发酵工程能生产人们所需的药品。例如:通过青霉发酵能生产青霉素。

  2.通过发酵工程能生产基因药品。例如:将合成的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构建成“工程菌”,再通过培养“工程菌”即可获得人的胰岛素。

  (二)在食品工业方面:

  1.发酵工程能为人们提供丰富优质的传统发酵产品。如:生产呻酒,果酒等。

  2.发酵工程能生产各种食品添加剂:酸味剂:柠檬酸、乳酸等。鲜味剂:谷氨酸等。色素:β-胡萝卜素等。甜味剂:高果糖浆等。

  3.发酵工程能为解决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开辟新途径。例如:通过发酵可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单细胞蛋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单细胞蛋白年产量已达2.0x107t,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中。

  重点提示

  1.关于谷氨酸发酵的部分,应注意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等知识,对谷氨酸发酵所用培养基的成分进行剖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2.在关于菌种选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实例重点介绍基因工程在菌种选育上的作用,为后面介绍发酵工程在生产基因工程产品方面的应用作好铺垫,也为下一章有关生物工程间的相互联系的教学打好基础。3.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应注意从影响谷氨酸代谢途径的因素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发酵条件控制的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针对发酵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可以使温度、pH等发酵条件发生改变展开讨论。4.发酵工程的应用,可事先准备些实物、药品、标本等以供学生讨论时展示,可把一些学生不易查到的资料提前印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阅读学习。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用假设对比方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找准工作总量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单位“1”的关系及工作效率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3000套服装。

  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

  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1)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2)说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个量间的关系的其它的等量关系式

  3、引出课题:

  像这样的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工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一批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将导入的习题与例题放一起进行对比)

  2、阅读理解

  请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已知:甲厂的工作时间,乙厂的工作时间;未知:两厂的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00套改为6000套、1500套、5000套、9000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道路长度未知,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出示课堂活动卡(分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设加工套服装

  甲厂每天加工多少套:

  乙厂每天加工多少套:

  两厂合作,每天加工多少套:

  两厂合作,需要多少天:

  4、展示环节

  (1)抽3-4组同学上台进行展示,并说明解题思路。

  (2)观察比较几位同学的解决过程,找发现。

  (学生畅所欲言:几组同学的工作总量不一样,每厂的工作效率不一样,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5、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六(2)班教室做值日,由吴丽斌同学单独完成需x小时,由周超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两人一起做,要多少时间完成?

  2、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丙厂也来加入,丙厂单独完成需12天,请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1、用分数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1)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2)谁几天完成,谁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工程问题来解答?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的特点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迁移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你发现最近我们南雄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答:略

  师:如果我们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两边进行绿化。

  ①这项工程计划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绿化、修马路、盖房屋、造桥、运货等各种工作,统称为工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尝试探究、探讨新知:

  1.谈话:如果我们将新建路两旁的绿化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请问:

  ①你选择哪个队施工?为什么?

  ②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2.(投影)出示例题,进行研讨。

  (1)要绿化30公顷土地,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要求: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分析题意:明确:30÷10、30÷15与(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合作时间?

  (2)把“30公顷”改为“10公顷”、“1公顷”。这时分别怎样求合作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板书: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问: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用的时间都一样)

  怎样求出合作时间呢?

  板书:工作总量÷效率和=合作时间

  为什么绿化面积加大了,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3)(出示去掉具体绿化面积是多少的题目)

  通过读题看看现在这道题与前面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要用1÷(+)?

  讨论:已知条件中去掉了具体的数量也能求出问题,这种做法与前面具体的数量计算结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体的工作总量,另一题是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是用单位“1”表示。

  相同: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也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是的特点,这个“1”可代表一项工程,一块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为什么绿化面积水逐渐加大,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明确:工作总量虽然变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没有变。把工作量“30公顷”、“45公顷”、“60公顷”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三个算式实际就是例题的后一种形式,所以工作时间不变。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个工程队一起完成这项工程需几天?

  (2)根据上面给出的情境,绿化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10天,丙队单独完成需18天。

  大家提问,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几天后,还剩全工程的?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队来完成还需几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还剩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

  4、看书质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这类应用题,了解了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见解。

  五、课外实践:

  编题练习:

  六、回归评价: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我们南雄建设得更加美好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工程问题应用题。

  2、掌握一般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3、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甲乙合做60件产品,甲每天做3件,乙每天做2件。他们要几天完成?

  60÷(3+2)=12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加工80个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0÷4=20(个)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加工一批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4=

  (把工作总量看作“1”)

  (2)一项工程,甲单独修建,需要4天完成,乙单独修建,需要8天完成。

  ①甲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②乙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③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小结:刚才这几道题中,工作总量所以用“1”表示,因为工作总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工作效率是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实质上是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小黑板)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小学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要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审题后,想:这道题需我们求什么?你可以根据哪个关系式来解答?

  (2)学生尝试做,并同桌交流。

  (3)反馈说明。

  1÷(+)=1÷(+)=1÷=4(天)

  (把工作总量看作“1”,两队的工作效率就是+。)

  教师:如果不把工作总量看作“1”,而是看作2、3、5、10……结果会怎样?

  学生任选一个数列式计算。

  小结: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不过看作“1”是最简捷、最常用的。

  2、练一练。

  (1)填空。

  ①甲做一项工作需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3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②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36天完成,乙队独做需要45天完成。两队合做,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天可以完成。

  (2)修一条公路,甲队独做需10天,乙队独做需15天,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

  (全班练,抽学生写在投影片上,同桌互说是怎么想的)

  3、小结:四人小组讨论。刚才练的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么解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工程问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变式练习

  打印一份稿件,甲单独干要10小时,乙单独干要12小时,丙单独干要15小时。

  (1)甲、乙、丙三人合打1小时,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

  (2)三人合打一小时后,还剩下几分之几?

  1-=

  (3)甲、乙、丙三人合干,几小时可以完成?

  1÷(++)=4(小时)

  (4)甲、乙两人合干5小时,可以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5=

  (四人小组交流,想想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2、看书,质疑。

  四、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来解答这些应用题的?

  五、作业:

  《作业本》P70[67]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9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操作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三种接头的不同功用。

  2、同伴协作完成接水管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长、中短pvc管若干,直、弯接头数个。

  2、录像;接水管照片。

  3、水管链接图。

  4、两个小区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一谈:引出水电工叔叔本领真大。

  1、(录像5秒)保育员抽洗小便池

  提问:

  (1)阿姨在做什么?(冲水)

  (2)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3)水厂里的水怎么会到我们幼儿园来的?

  2、出示ppt:水电工接水管的照片。

  师:这位叔叔在干什么?

  小结:原来是这些水电工叔叔把水管接到我们幼儿园,让我们随时都能用上水,他们的本领真大啊!

  二、练一练:了解三种接头的不同功。

  师: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小小水电工?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水管,请你们先来练练手,看谁能发现这些水管有什么本领?

  (出示材料)塑料管长、中、短PVC管各若干;三通;直管;弯管。

  1、幼儿尝试连接,熟悉不同的材料。

  2、发现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看,这些水管有什么本领?

  小结:直管可以将两个水管连接在一起,使它变得更长;弯管是可以让水管转弯;三通是可以连接三个不同方向的水管,这三种接头各有各的本领。

  三、接一接:同伴合作,完成接水管任务。

  1、提出操作任务和要求。

  师:长达小区建了很多漂亮的新房子——长达一村和长达二村,这两村的水管还没有安装,要请你们这些小小水电工来完成这个任务。

  2、解读任务书(ppt):

  师:这里是小区给我们提供的接水管施工图,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房子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小区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每一幢房每一层楼都要接到水管。我们分成两组,6人一组,来完成的接水管工程,比一比,看哪一组接的又快又好。我们要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来接水管,千万不能漏水哦,小小水电工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开始!

  3、幼儿分成二组接水管。

  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教师指导,侧面,或面向客人老师谁合作的好的,管子长度不对,哪个人用错了接头,踢掉了管子,用了很多管子,没有接牢的,漏接的,一村接好三幢房子了,你们动作要快,倒计时开始)

  4、展示幼儿成果,互相检查。

  师:哪个村的水电工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什么?你们在接的时候有没遇到什么问题呢?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和好朋友一起解决困难的啊?(提升合作)

  小结:小小水电工们能按照施工图,合作完成了这次接水管的任务,我们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后我及时反思,发现还有两个今后努力的方向:1。科学活动相对与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严谨的一门内容,所以,今后我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严谨。2。水管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不同的材料,确保幼儿在“如何让幼儿通过科学活动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教师继续出示史料,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二)黄河的治理

  教师引导:除了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外,中国历朝历代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治理黄河。为何历朝历代如此重视黄河的治理?

  学生回答: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黄河的治理。

  教师引导: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带来了严重的水患灾害,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

  教师此时展示王景治河的图片,提问:王景治河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教师过渡:其实,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三)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教师展示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图,引导:在我国西域地区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灌溉水利工程——坎儿井,请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学生回答: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

  教师补充:中国古代人民建设了各种水利设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进步,是的我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作业: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还有很多,请大家去收集相关图片,下节课分享交流。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11

  一、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专题2第一章第一节《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细胞的全能性(理解)。

  (2)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知道)。

  2.能力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录像、软件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在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

  2.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具准备:

  实物材料、录像、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专题1中我们已经详细学习了有关基因工程的知识,掌握了它的操作对象、操作水平、操作过程和目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有关细胞工程的知识。那么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的相同点是什么,主要区别又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同学们也就掌握了细胞工程的内容。

  (二)指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本课内容:

  1、细胞的全能性: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并用多媒体投影显示质疑问题:

  (1)必修课中关于细胞全能性有哪些方面的阐述?

  (2)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3)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了什么?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5)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6)与必修课中有关内容相比,选修课在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步:多向释疑:

  对于问题1、2,3、4:通过认真的预习,借助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不难做出正确的解释。

  对于问题5:教师启发学生将题目读懂弄透,对新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再得出结论。

  师生释疑: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当已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一种相对没有分化的细胞团),继而在植物激素等诱导下发生再分化,才能表达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植株。

  第三步: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梳理,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复习和记忆。细胞全能性的典型范例便是植物组织培养,由此自然过渡到植物组织培养。

  • 相关推荐

【《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05-05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03-02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1-30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3-24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9篇04-08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9篇)04-08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10篇)05-05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10篇04-03

《统计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12-19

《盐化肥》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