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3-09-13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他的诗清新、美好,既有情感特色,又有人生哲理。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用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的俄国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也让我们明白生命和幸福的本质就是苦乐共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设计理念: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生字。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朗读、自学第一首诗时,教师可随机点拨学生理解“平坦、崎岖”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交流面对生活中的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那些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3、教授学生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并在教师指导学第一首诗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首诗。

  教具准备:画好的小河、大山、燕子、劲竹、笑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现代诗: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现代诗二首》,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写作手法上多运用修辞。像1课《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小草、小白菊、凤蝶儿、云等等,作者都赋予了人的灵性,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美好、欢乐。

  2、介绍学法:对于现代诗,我们怎样学习呢?我来告诉大家,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第三步,多想像,想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3、介绍作者:下面我们来学习汪国真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关于作者,你知道些什么?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配乐多种形式品读诗文。(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1、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优美的乐声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配乐读。

  3、两人搭配读。

  4、接龙读。(每人读一大句)

  三、交流诗人的生活态度。

  同学们读得很精彩,诗中写了哪几种方式的生活?(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1、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小河图)

  2、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大山图)

  3、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贴燕子图、劲竹图)

  总结: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这就是我们火热的生活。(板书:火热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微笑、乐观、积极……)(贴笑脸图)

  四、请同学们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面对不幸,积极进取的人呢?

  1、意外中失去双臂的书法家和志刚;

  2、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通过自学成为了硕士、作家;

  3、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美国残疾人霍金,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

  4、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成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5、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第九交响曲》……还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走向了成功。

  五、写格言

  1、同学们,你们觉得“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请你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我们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格言:

  人生格言:

  A、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我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

  B、你给生活一缕阳光,生活会还你一个太阳。

  C、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D、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

  3、写完,配乐朗读。

  4、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仿写诗文。(大屏幕出示仿写例文)

  仿写例文: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生活报我以滋润吗?我是一泓永不断流的清泉,温柔清冽。

  生活报我以干涩吗?我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绽放四季。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是一罐刚出炉的蜂蜜,甜蜜在心。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是一片无忧无虑的云朵站在天际。

  六、在歌声中结束本诗的学习。(歌曲: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谭x|谢x))

  七、配乐朗读第一、二诗,自学第二首诗。

  1、了解诗人写诗背景。

  2、了解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 (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出示课件

  (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重难点分析: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三)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全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板书:生活)

  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人读生词并理解

  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

  (微笑着走向生活)

  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3.小组交流。(大屏幕出示):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师:那么想想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则是怎样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的?

  学生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或名人。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表情朗读,并作不同形式练读。

  4.那么大家就带着坚强、乐观的态度再读这首诗。

  小结:汪国真告诉我们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微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现在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欺骗、愚弄、误解、陷害、猜疑……你将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请试着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仿写练习。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

  五、拓展阅读。

  说说文章给你的感触。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重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归巢、芦苇、剪秋罗、睡眠、霸占

  (重点指导生字:巢:是翘舌音“cháo”,避免读成“cáo”;芦:读lú,不要读成lǔ;罗:“罗”和“萝”是同音字,读“luò”;眠:不要读一半,读成“mí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归巢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斜阳

  回到自己的窝。

  霸占

  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偷渡

  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小节读诗文。

  四、范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7)(8)(9—12)(13)(14)江上的景色。)

  2、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五、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①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倦”“驮”体现了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上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聪明的你知道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读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语言,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六、指导朗读

  方法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花牛的可爱,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去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配乐)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七、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八、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诗歌。

  九、当堂检测(选做)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课后作业(选做)

  1、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

  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6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三、学习《花牛歌》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一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一首现代诗四小节,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二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1.教学效果(思效)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2.教学收获(思得)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3.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4.改进措施(思改)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学习《秋晚的江上》

  (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

  在黑板上呈现“( )的江上”和“江上的( )”,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

  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

  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

  (四)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

  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

  (五)了解小诗体会

  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二、学习《花牛歌》

  (一)读课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四)拓展仿写

  1.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2.展示学生作品。

  (五)课后延伸

  《花牛歌》是一首诙谐有趣的儿童诗,课后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儿童诗《秘密》《虫和鸟》,在诗歌花园中采撷最美的花朵。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会写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生字和朗读音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谁能说说你能想到哪些景物呢?它们美在何处?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得景物。

  3.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景物啊,真美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他们眼中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生齐读生字,师订正。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读音及笔画顺序。

  巢、苇、罗、眠、霸、占

  3.生再读生字并组词。

  三、初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两首现代诗,师引导读的节奏。(《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花牛歌》用活泼欢快的语调读。)

  2.生简要概括出两首诗歌的画面。(黄昏秋江图;花牛草地嬉戏图。)

  四、《秋晚的江上》文本探究

  1.生圈出第一首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2.师带领生解读文本。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鸟儿、斜阳、芦苇)

  (2)分析“驮”字的精妙。

  ①让学生先理解“驮”字意思,并将自己想象成鸟儿,体会倦了的鸟儿与驮之间的关系和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文本中,做到边读边想象边体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②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反馈。

  ③师出示答案:写了夕阳西下,困倦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形象写出了鸟儿困倦的程度。同时也渲染了黄昏景色下的悲凉的美。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中的“妆”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对比有何作用?

  ①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②选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老师订正引导。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语言的表达,同时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起来。

  ③师出示答案:“妆”是指斜阳的余晖点染来芦苇,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更加突出了江面景色的美丽。

  (4)生齐读《秋晚的江上》

  五、《花牛歌》文本探究

  1.师:这首诗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它是写(花牛)的,你们读一读,看一看写了花牛的哪些事情呢?

  2.指名学生回答,师补充订正。(板书:坐、眠、走、梦)

  3.指导学生积累ABB式词语。(滴溜溜、白茫茫、水汪汪、红彤彤、亮晶晶……)

  4.生齐读积累的词语。

  5.理解“偷渡”的意思。(这里指太阳悄然落山的场景。)

  6.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花”字开头,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7.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写花牛在草地的活动,寓情于景,表达出诗人的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课文主旨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江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以活泼俏皮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一、课堂小结

  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鸟儿,悠闲玩耍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姿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生活,一定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二、推荐阅读

  《星星船》《弧线》《安慰》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意境美,并要求他们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得熟练,深入体会夕阳西下的美景,从《花牛歌》里体会到童趣,对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如果我能把相关的音频准备的更充分,会更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下一次备课中,我一定全面考虑,充分准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借助场景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并结合生活续写创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预设: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这是老师拍摄的几张照片,请同学们一同观赏一下。(播放照片)

  同学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季节的照片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秋天,从江上的芦苇猜出来的。

  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联想到哪些有关诗句呢?

  预设: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汇总你搜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1)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2)刘大白: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著作有《白屋说诗》《白屋遗诗》《旧梦》《旧诗新话》《白屋文话》等。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感知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提出要求:一板一眼 字正腔圆

  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多音字:

  尽:(jǐn)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jìn)尽力 山穷水尽

  三、朗读品味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带着对秋景的喜爱之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朗读过程中老师有些小建议:边读边想象画面;注意断句。

  (二)品味朗读。

  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江飞渡,江边的____________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预设:倦鸟归巢、驮着斜阳、芦苇。

  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鸟儿 斜阳

  (2)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从“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方面进行考虑。

  预设: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3)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这一小节里哪个字写出了鸟儿的状态?

  预设:“倦、驮”突出了鸟的疲倦,劳累的状态。倦鸟驮斜阳,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就能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在夕阳下飞翔的情景写得富有诗意化。

  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朗读时,表现出对鸟儿的怜惜之情。

  自由读第2小节,画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预设:斜阳、芦苇、倦鸟。

  (2)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妆红了芦苇。

  (3)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预设:“掉”形象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这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4)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芦苇的变化过程。

  是谁让芦苇由“头白”成了“红颜”?

  预设:夕阳。

  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给图画增加了色彩。“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5)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请你模仿诗歌最后一句写一写。

  朗读提示: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2小节。朗读时要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后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课文与下面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现代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1

  一、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课选择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第一首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在文字中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关注语言:《秋晚的江上》,行文巧妙。全文未用“秋”“晚”任何一字,就在诗歌中做出了回应:“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

  《花牛歌》每一节寥寥数语,却都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萝;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诗中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诗歌一节一韵,云随情生,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引入课题

  1.教师范读

  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同学们,这两首诗歌,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预设1:我最喜欢第二首《花牛歌》,这头花牛的生活可真是自由自在啊!

  预设2:我喜欢第一首,鸟儿、芦苇,江面,感觉特别辽阔。

  2.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提出要求:

  教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诗歌,对于要求会认的二类字,请你多读几遍,记住它的样子。

  2.指名读诗,重点关注以下二类字

  巢 苇 罗 眠 霸 占

  三、体会诗歌,展开想象

  1.小组学习,描述画面

  教师:这两首诗都是现代诗,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请大家在小组中朗读诗歌,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提问,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全班交流

  预设:

  《秋晚的江上》

  教师:请大家用笔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预设:鸟儿、斜阳、双翅、江、芦苇

  教师追问:这首诗歌一共有两个小节,像《走月亮》一样,你能不能给每一个小节起一个名字呢?

  预设1:第一小节写了鸟儿回家。可以叫做“鸟归图”。

  预设2:第二小节写了夕阳西下,可以叫“夕阳图”。

  教师提问:那我们一起先来欣赏“鸟归图”。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小鸟们累了,可是小鸟们在在回家的时候仍然不忘记带上斜阳。他们和夕阳是好朋友。

  预设2: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一群小鸟飞来,驮着夕阳往家的方向飞去。

  教师过渡:可是,没驮稳,瞧,夕阳掉进了江里。再来看夕阳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预设1:小鸟们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不小心把夕阳掉了下来。江面上一下子就被染成了红色。

  预设2:江面旁边的芦苇,也被映照成了红色了。

  教师小结:鸟和夕阳,江和芦苇都在作者的笔下那么调皮而可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花牛图》

  教师提问:花牛在在地上都干了什么呢?(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

  预设1:花牛在草地里坐下来、在草地睡觉、在草里上走来走去,还在草地上做梦呢!

  教师提问: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读到、想到的画面呢?

  预设1:一只肥硕的花牛,屁股肥肥的,在草地里一坐,就压塌了一片剪秋萝。

  预设2:花牛玩累了,就直接在草地睡觉,抬眼一看,许多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

  预设3:吃饱了,睡足了的花牛,在草地里高兴地走来走去,你们瞧它的小尾巴,甩来甩去,滴溜溜地转圈圈。

  预设4:天色渐渐晚了,小花牛睡着了,打了一个盹儿,做了一个梦。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就悄悄地落山了。

  教师总结:同学们想象力太丰富了,这真是一只悠闲自在的花牛。请你们也尝试着自己就是这只小花牛,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四、仿写诗歌

  教师:花牛在草地上还能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使者说一说,写一写吧。

  作业:

  把这两首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2

  一、说教材

  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 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

  (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掠过江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要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被照得通红。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展示)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的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的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组比赛读诗歌。《秋江的晚上》无疑是一首非常绚丽的图画,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与之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诗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说说你们会想到什么?(图片展示)? 天清气朗,一只花牛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或走或眠,这该是多么悠闲啊!这一幕在诗人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初读诗歌。

  1.作者介绍(课件展示)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些喜欢读现代诗的同学可能对他有所了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是徐志摩的诗句。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极富浪漫,在他的笔下,花牛与草地这样极朴实的画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

  (2)诗歌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坐、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偷渡了)放入诗中,反复品读想象,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花牛在草地里坐着,压倒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上睡了,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花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自得的甩着尾巴;花牛在草地里睡着了,太阳悄悄跑到了西山的山峰上。

  2.诗歌解析:(课件展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自由发言)?这首是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描述了四个画面,“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偷渡了”四个拟人化的词使诗歌充满了口语化和孩童般的意趣,作者奇妙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花牛、白云、太阳都刻画的可爱顽皮,使全诗的画面活泼灵动。

  (四)拓展总结。

  1.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魅力。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读出来,评一评谁读的更好。小组读,齐读。

  2.欣赏郭风的现代诗《落叶树》。(课件展示)

  3.总结。(课件展示)

  现代诗形式自由,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意涵丰富,相较于古诗的内敛更强调自由开放和坦率陈述。这两首现代诗简单意趣,描绘的内容富有生机和色彩。这也是文字的魅力,几句话,几个字,便能构建出灿烂绚丽情绪丰富的世界。读现代诗,我们要发挥想象,探索诗歌构建的画面,才能更好领悟诗歌。

  (五)课后作业。

  1.预习新课。

  2.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写景物的现代诗读一读。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17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17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11-17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06-09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8篇06-01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1篇)11-03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09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09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07-13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