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2023-03-07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学问)

  师:你怎样来理解学问这个词?

  师:知识、文化、科学等等这些都是学问,那再看老师加上一个字,(板书:与)再来读。

  生:学与问。

  师:学与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23)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读了课题你有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看看这几个词语能难倒你吗?

  (出示词语)

  师:谁来读?

  师:仔细观察观察红色的字,这是新字,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地方?

  (生说说。)

  师:生字词理解得这么好,那么课文是不是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呢?找同学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听,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精度课文。

  师:那么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动动笔把给你启发的句子或段落用直线画出来,写写自己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说说这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你用它打开知识的殿堂了吗?你用他开始铺路了吗?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知道你们得确是受到了启发,还有那里也让你受到启发?

  哥白尼的故事让你有什么启发?

  你再读读第二段,结合课文和哥白尼有这样的伟大成就。你又从中领悟到什么?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能说说你遇到过哪些问题吗?那么你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能者为师啊,怎样理解?

  还有哪里给你了启示?

  读了沈括小时候的故事,看了沈括的成就,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

  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并且要学会去观察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正如书中所说:学问学问

  现在谁能说说学与问到底是个怎样的关系?

  学与问是密不可分,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和问就像我们的两只翅膀,你们有了吗?想要吗?你来读读吧!

  有了翅膀就该飞了,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问题吗?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就是学和问。现在老师再送你们一把金钥匙,(出示:问到底(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师:来拍拍手,放松放松,咱们一起读。

  师:这就告诉了我们,我们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师:同学们。课下你在搜集搜集还有哪些名言警句给你启发,还有哪些名人故事让你受到启示,记录下来好交流,好吗?

  师:好,下课。

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聂耳的《毕业歌》、《金蛇狂舞》中所体现的创作手法及思想。

  【过程与方法】聆听音乐作品,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毕业歌》的创作背景和《金蛇狂舞》的演奏形式。掌握“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毕业歌》、分析《金蛇狂舞》中“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

  【难点】掌握《金蛇狂舞》中“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带大家一起感受一次升国旗的场面(升国旗奏国歌视频)。大家很熟悉这首歌曲是《进行曲》,但是有谁知道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20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组织---左翼音乐运动。他们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族音乐力量的革命音乐运动。1930年3月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初,左翼文艺界就开始主义音乐问题。1932年开始,出现了大批优秀的音乐家、革命传播者参与到群众救亡歌咏活动中进行创作。他们这个组织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有深远影响。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首铿锵有力歌曲是谁创作的?(田汉词、聂耳曲)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伟大的人民音乐家、革命家聂耳。(板书)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谈谈对聂耳的了解学,总结介绍聂耳的生平。

  2、声乐作品欣赏

  ⑴初听(电影《聂耳》--之<毕业歌>)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气势是怎样的?(英雄慷慨、积极乐观)

  ⑵对比探究:观看舞台上表演的大型合唱,感受合唱效果使情感更加丰富。

  (3)投入情感去演唱。

  (三)探究学习

  1、完整欣赏《金蛇狂舞》,了解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创作手法“螺丝结顶”。

  2、合作学习:分组对答唱第三段,体会节拍变化、乐句删减、上下对答的效果。进一步了解“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

  3、实践体验:绘制出“螺丝结顶”的简笔图示,并运用“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练习4-8小节旋律。

  (四)拓展延伸

  欣赏聂耳的其它代表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等,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归纳聂耳的《毕业歌》中的`情感充沛,《金蛇狂舞》中运用“螺丝结顶”的创作技法的巧妙地将音乐推向高潮。进一步印证了聂耳的那句名言“脑经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课下请同学搜集整理冼星海的人物简介及代表作品。

  五、板书设计

  聂耳

  《毕业歌》 “进行曲”

  《金蛇狂舞》(民乐合奏) “螺丝结顶”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等词语。

  2、能力目标: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不但……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3、情感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认识到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指名回答,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3、设置情境:听导游叔叔的介绍,“游览”赵州桥的风光

  4、知识抢答。(看谁听得最仔细)

  二、品读课文,自读、自悟、自得

  1、初读课文,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2、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呢?说话要有理有据,请大家在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为自己的发言寻找依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有目的地去读书。)

  3、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引导,让学生感受自读、自悟的成就感。

  三、解析课文,突破重点

  1、 第一自然段:古老的赵州桥(出示句子)

  (1)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了。

  (2)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才让人感受到它的古老。

  2、 第二自然段:雄伟的赵州桥

  (1)学生再读书,寻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数字说明这种表达方法?

  (学生才体验到数字说明的'好处,就让学生再次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又递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数字传递给我们信息的同时,通过反复多种形式诵读,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气魄。)

  (2)朗读有利于情感的交流,默读才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这一段,想想有什么问题?接着往下读,是否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汇报读书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认识赵州桥设计的作用、好处。)

  3、 第三自然段:美观的赵州桥

  (1)多媒体展示 “两条相互缠绕的龙”、“飞龙”、“双龙戏珠”图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这么美的句字你们不想背下来吗?(在反复读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文字美,积累语言。)

  四、深化主题,激起民族自豪感

  师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自然地引入最后一段。(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坚固、美观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桥的坚固和美观?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赞美了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树立民族的自豪感。)

  五、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你认为写得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六、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一千四百多年

  雄伟 长 五十多米 宽 九米多

  赵州桥 坚固 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敞肩型

  美观 形态各异的龙

  (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x

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十五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文本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懂得画风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的观察兴趣。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观察生活,感受大自然中的奇妙,在学习与作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

  激发对大自然的观察兴趣,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突破

  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一特点,让学生先说更多创意的风,再让学生动手作画。在画中去感悟,使抽象的问题在形象思维中得到解决。并将画的内容口述和用文字表达出来,实现思维与语言表达相统一,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头饰。

  学生准备:字典、画笔、白纸。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谜语揭题,激发情感

  1、教师出示有关“风”的谜语让学生猜,板书“风”写在黑板上,学生书空(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集中精神。);说说生活中有哪几种现象的“风”?吟诵有关“风”的诗句;背一背有关“风”的对联。

  2、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教师补充课题,从而引出《画风》,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4、学生和三个小朋友打招呼(认生字);开火车读词语;抽学生读多音字。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加字、不漏字。

  2、默读课文,把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勾出来。

  3、在四人小组里读一读他们画风的句子,出示:温馨提示。

  4、抽四人小组上台汇报。

  三、师生合作,研读全文。

  1、出示赵小艺的画,并配上书上的内容

  (1)当宋涛提出问题后,赵小艺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抽人(出示课件)你体会到什么?师范读,你还体会到什么?抽人。(师)自信的赵小艺说:“(生)我能!”(师)自豪的赵小艺说:“(生)我能!” 女同学自信地说:“我能!”,男同学自豪地说:“我能!”,全班一起说:“我能!”

  (2)出示两句话,抽生读;从哪里感受到风?(飘、转)抽生再读,读出有风的感觉,学生评价。

  2、出示陈丹的画,并配上书上的内容(1)抽生读,读出有风的感觉。

  (2)老师评价,引出“弯弯的”,为什么强调“弯弯的”?(3)课件出示,创设情境,教师示范做动作“弯弯的”。(4)全班同学想象就是小树,齐读并做动作“弯弯的”。

  3、出示宋涛的画,并配上书上的内容

  (1)请一个同学来当宋涛,上台来画风,其他同学用朗读告诉他,如何画风?抽生:他画了什么?

  (2)你们从哪个词感受到风?抽生:“斜斜的雨丝”为什么?

  4、课件出示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出“显得”,用“显得”说一句话。抽生。

  四、师生互动,强化体验

  1、在四人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上台展示,加上动作,学生评价。

  2、文中的3个小朋友,你喜欢吗?为什么?师板书:爱动脑、爱思考

  3、还有更好的创意来画风吗?抽生回答;学生画更多奇妙的“风”,并写上几句话;抽学生上台展示画,并介绍是怎样画风的?

  4、教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具体设计有以下几点:

  首先,抓住教材特点,长文短教。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中心段。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40分钟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针对桑娜的做法谈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补充、想象;在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又进一步让学生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出穷人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本性,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法】

  〖情境教学法〗

  1、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2、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放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教师评价。

  (这一步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并从中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它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发想象

  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针对“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从而体会出桑娜这个人善良的本性。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短话有什么特点。

  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感受,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都有什么变化。[进行朗读训练——省略号的读法]

  让学生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作家、这位文学巨匠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1、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2、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生互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让学生想象穷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20 穷人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桑娜

  渔夫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平静下来←—

  【课后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一、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王仙意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王仙意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二、《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教学设计6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习习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教学设计7

  一、说教材

  《爱迪生救妈妈》一文围绕着“走进科技世界”这一专题,介绍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他靠自己的智慧挽救了母亲生命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二、说目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炎,团,油,检查”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学二三段,体会当时情况之危急。

  4、初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和爱动脑。

  三、说教法与过程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1、学会读题——培养质疑能力

  在出示课题以后,我问学生,你对课题中哪个字印象最深?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爱迪生能救妈妈,那是很了不起的',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来读好课题。在读完课题后,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提出了疑问: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妈妈到底怎么了,爱迪生要救妈妈?等等。在学生们提出了这些疑问之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还给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2、情境识字——提高认字能力

  在本节课的识字板块里,我和余蕾老师商量好的,我上1到3自然段的生字,余下的生字她第二课时时解决。因为生字一共才5个,所以我打破常规先读生字卡片,再读词语的方法,采用了情境识字,拿出了课文中一个比较难读的句子和一个带有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拿出生字卡片来强化。其中,“阑”这个字平时学生接触不多,于是我让学生猜字谜,在游戏中轻松地认识了这个字;“检”和“捡”这两个字比较容易混淆,所以这两字我还进行了词语辨析,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生字。

  3、以读为本——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我先用医生的话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知道急性阑尾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的,感受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情况的危急,然后再让学生去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危急,学生读读找找划划再读读。

  本课中,我主要抓了两个句子:“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和“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说多点几盏油灯吧!”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让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好这两个句子。

  4、句式训练——培养概括和说话能力

  语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抓了两个语言训练点,一是用“爱迪生七岁时,妈妈,爱迪生

  救了妈妈的命”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低段孩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用一个句式,让孩子慢慢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二是在上“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这一句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妈妈还会疼得。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充分感知妈妈疼得多么厉害,带着感受再来读句子,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炭很苦,

  文中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

  加入动作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习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突围之志真的突围了吗;精神的超越;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设计9

  摘要:通过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能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合作、实验、探究等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重点,因此,本文以氯气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探讨,为教改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学生前一节已经学习了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本节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他们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20xx年京沪高速氯气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由此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看了此新闻,你能得出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黄绿色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教师:(展示一瓶氯气)通过观察,你又能得出氯气的哪些性质?

  学生:(闻气味)。

  教师: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微启玻璃片,用手轻轻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投影: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看,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沸点高,易液化。)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下面预测一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4页,预测氯气化学性质。)

  教师: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与氧气类似,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铁、铜与氯气的反应。

  教师:各组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并描述现象。

  学生: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红棕色的烟,溶于水得黄色溶液;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溶于水得蓝绿色溶液

  (投影:氯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反应;氯气与铁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教师:氯气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学生:(板演方程式。)

  (视频)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出现。

  (投影: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图片展示:南昌儿童游泳集体氯气中毒

  教师:氯气有毒,为何还要用氯气来消毒?

  学生:(讨论,氯气与水能否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一:氯水中有无Cl—

  方案:氯水与硝酸银(硝酸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氯水中有Cl—,假设二成立。

  探究二:氯水中有无H+

  信息:次氯酸是一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弱,具有很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且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纸张等的漂白剂,次氯酸不稳定,且见光分解放出氧气。

  教师: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学生:讨论得出,氯气能与碱溶液反应。

  投影:氯气与碱反应。

  (练习)书写氯气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小结。)

  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能与金属反应;能与非金属反应;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而且整节课过度自然,环环相扣,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探究实验中,学生讨论出的方案有很多,但由于药品的限制,有些方案不能实施;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时间仓促,一带而过,过于简单。

  五、小结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寻找出答案;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字音

  ⑴ 读准生字读音:

  “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⑵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 (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 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⑴ “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⑵ 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为背诵课文做好准备;

  2、学习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自由读、教师范读和指名读的顺序进行。要求:读得连贯,节奏自然,强弱恰当。较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句、段及全篇的意思,以及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课文的语调、速度、停顿及重要字词的重音。着重注意:

  第二段,读出乡亲们到古井取水时的欢悦情感和热闹气象。

  第三段,读出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的热情和关怀,以及两位老人的不安与歉意的心情。

  第四段,读出结尾段的归结语调和感慨气势,“多好”、“古井”、“生命的泉水”、“陶冶”、“怎样做人”应该读重音。

  二、造句练习

  向学生说明“哺育”的本意是用乳汁喂养的意思,一般比喻培养教育。“络绎不绝”有两种用法:一个是当作状语修饰谓语“来到”的,另一个直接当作“谓语”使用(语法术语教学中不必出现)。

  出示示范句,再做练习:

  1、哺育:

  ⑴ 小鹿在鹿妈妈的哺育和饲养员的照料下,渐渐长大了。

  ⑵ 爸爸妈妈和学校老师都在哺育我们成长。

  2、络绎不绝:

  ⑴ 清晨,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街心花园体育场。

  ⑵ 清晨,到街心花园体育场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

  三、课文第二段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尽情享用的热闹情景。下面有一种写法和原文比较,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段写形象生动的

  出示: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里来远。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连续不断地从我们家门前走过,桶响着,扁担响着。门前的路总是湿的。

  和原文第二段比较,有什么差别:

  原 文 一 般 写 法 比 较 说 明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原文用“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用拟物“降临”,表示暮色来到。这就把从早到晚的时间,形象地表现出来。“络绎不绝”是成语,比一般说法简洁扼要。 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吱悠悠,像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桶响着,扁担响着。 “叮叮当当”、“吱吱悠悠”是桶和扁担的拟声,用“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比喻、联想取水的人们的欢悦心情。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门前的路面老是湿的。 “湿漉漉”是湿的拟状,用“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联想,表示路面湿得不大,给人一种舒适、滋润的感觉,透出乡亲们对古井的喜爱之情。

  四、小结

  这一段用形容、拟物、拟声和比喻、联想等写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的欢悦心情。读了给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亲切的。

  重点读这一段。

  下面有一段直接描述的话,请同学们学习课文第二段的写法,以小组为单位议论一下,看看怎样修改、补充可使这一段活生动、形象。

  (注意:划横线的词语可以改动、变换。)

  离我们家不远就是早市。早晨,赶集的人多极了,肩碰肩、脚碰脚的。市场两旁摊位上,菜是绿的,米是白的,鱼是银的,果子是红的。鸡也叫,鸭也叫,卖主不停地喊着招呼顾客。买主提着篮子,推着小车,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挑选自己满意的东西。早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修改后是这样的(供教师参考):

  离我们家不远就是早市。清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市场两旁摊位上,菜绿莹莹,米白花花,鱼银闪闪,果子红艳艳,鸡叽叽咯咯,鸭子呱呱呱呱,卖主不停地吆喝着招呼顾客。买主提着篮子,推着小车,目不暇接地挑选着满意的东西。早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像奏起一支欢乐的晨曲。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11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读了一位新朋友的信,还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 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出示本课生词)

  学生随机认读,开火车读

  2、老师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你愿意给老师帮个忙吗?

  板书:替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可以借助字典

  二、抓住主线研读课文

  1、范读课文,文中的我都替谁给谁写信了? 边听边用笔勾画出来。

  2、交流:替小鸟给妈妈写,替花朵给蜜蜂写,替大海给小船写,替云给云写,替树给树写;给自己写。

  3、你最喜欢他替谁写的信? (学生发言)。你喜欢哪节就大声地把它读出来,边读想一想:信里都写了些什么?

  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信:

  a、小鸟

  a喜欢小鸟这一节的同学,指名朗读。

  b信中都写了些什么?

  c天黑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小鸟的心情怎样?

  d你愿意做这只小鸟吗?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e谁来着急的对小鸟的妈妈读读这封信,指名读第二小节,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f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小鸟的妈妈吧(齐读)

  g小鸟的妈妈终于回来了,小鸟吃上了美味的小虫子,真要感谢替小鸟写信的人。

  b、花朵

  a喜欢替花朵写信的同学,指名读,并且说说信里都写了些什么。

  b、什么是“姹紫嫣红”? 学生发言

  c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几幅漂亮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花朵盛开的图片)

  d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吗?

  e你喜欢这花的海洋吗?这就是姹紫嫣红。假如你是只小蜜蜂,看到这花的海洋,会怎样?

  f美丽的花儿都盛开了,让我们一起告诉其他小蜜蜂吧。师生合作读第三小节。

  g让我们一起告诉小蜜蜂吧。齐读。

  c、大海

  喜欢替大海写的同学读小节,并且说说信里都写了些什么。

  “风平浪静”是什么样?

  为什么风平浪静要告诉小船?

  好个风平浪静的海面啊,齐读,读出大海的平静

  d、云、树

  a 替云给云写,为什么要替云给云写?云给云怎么写?

  云变成春雨要去干什么?

  小苗会感谢他。

  b 替树给树写,替树给树怎么写?

  连成森林有什么好处吗?

  人们会感谢他。

  三、拓展

  1、再读读课文,“我”一共写了多少封信?(一封封,许多)

  2、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还会给谁写?

  先说,后仿写

  3、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的信?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用纸和笔,用手和心)

  我们可以用纸和笔,用手,但是怎么用心呢?(耐心、细心、恒心、爱心)

  4、小结:一名小学生在学会了写信的指示后,把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别人。你喜欢这个孩子吗?

  让我们都来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吧。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课文结束课堂。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在充满个性的反复朗读、揣摩、品味中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

  3.体会语言形式,领会写法特色。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1、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学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爱国)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钱学森,感受他的赤子之心。

  二、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1、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钱学森说的话,想想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写一写你的感受。

  2、集体交流汇报。(找到了钱学森说的话了吗?谁来读他第一次说的话)

  (一)出示语句:“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出示第二节)

  (1)指名谈体会。

  (2)“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钱学森做了什么?两个“最”意味着什么?

  当时,钱学森和老师一起研究罗斯福总统钦定的火箭发射、原子弹和氢弹。他曾暗下决心:我虽与祖国远隔重洋,不能上战场与日军搏斗,但可以利用在美国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条件,去抢占世界科技高峰,借以提高军事力量,打击帝国主义德、日、意。他说——导读句子。

  (3)如果钱学森选择留在美国,将意味着什么?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优越的工作条件?(汽车、洋房、钱财、一流的实验室、先进的实验器材、与同行一起研究的氛围……)可是他说——齐读句子。现在,他一心想要回国,意味着他要放弃——29岁就被聘为麻省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放弃—— 放弃——

  (4)钱学森的赤子之心不因金钱,不因富贵而动摇,这就叫——富贵不能淫!淫,迷惑之意。也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再读钱学森这句话,以什么语气读?请试着读出这份坚定。

  师:我是中国人是一句宣言,更是一句誓言。

  3、钱学森说的第二句话是——

  (二)出示句二: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自由读读,你觉得哪些词有分量,让你感受到钱学森的爱国深情。

  “日夜盼望” “终于” “应当”是什么意思?(理所应当、天经地义)这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这就是他,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流露。

  (2)钱学森一心想回国,可当时的中国十分贫穷落后,所以有些留学生这样劝他——

  出示留学生的话。(指读)你有什么看法?

  (3)中国经历了多年战火,无论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留学生这番话是想劝阻钱学森别回国。而钱学森依然诚恳地说——你赞同谁的观点?

  小结:是的,祖国不仅要自己去建设,更重要的是需要靠大家——我们中华儿女共同去创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分角色朗读对话

  指导朗读: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激动 诚恳 坚决 果断)

  那你就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4)是呀,“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因为“我是中国人——”引读。

  (5)他的这份爱国情并没有祖国贫贱而动摇,这就是——贫贱不能移。

  (6)正是这份拳拳爱国心使钱学森踏上了回国的征途。请同学们细细地读第三小节,看还有什么牵动钱学森回国的情思?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动情地叙述)年年中秋,今又中秋。自1935年出国留学,到1949年,钱学森已有14年没有回国了。老师这里有一封钱学森写给父母的家书。师配乐动情朗读家书

  钱学森思念亲人,中国的父母也思念着远在异国他乡的钱学森。有一次,钱学森的母亲生了重病,写下了一首诗: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这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啊!牵动钱学森回国的还有什么? (板书:浓浓骨肉情)

  正是这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才促使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回国。

  (三)回国艰辛

  回国容易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请用文中语句告诉大家。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从美国将领的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你知道一个师有多少人吗?猜猜看。老师来告诉你们吧,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相当于多少人?钱学森一个人可以抵得上25000人—50000人啊!你们说,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力量无比的人!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不可多得的人!打着灯笼难找的人!)

  怪不得海军的高级将领说――(齐读句子)

  3.从这个“绝”字你还体会到什么?教师补充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的挫折。(配乐)你想说——虽然这五年钱学森饱受迫害,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这就叫——威武不能屈

  4.导读第6小节。 他深情地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出示第一小节句子)齐读句子。“他多么希望脚下的甲板是火箭的舱壁”,可见钱学森归心似箭,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到祖国的怀抱。齐读这句话。

  5.解决质疑。从时间上看,这一小节应该放在最后,为什么会放在文章的开头呢?

  6.此时,钱学森思绪万千,似有千言万语在胸腔迸发,想象一下,他会有什么话想说呢?把它写下来。(播放《我的中国心》)交流。钱学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三、感悟卓越贡献

  1.钱学森回国后——导读第7小节。

  2.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出示资料:钱学森回后的成就

  3.钱学森作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中国导弹之父”。

  4.(出示钱学森的两段话)让我们再来回味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想想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播放】出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齐读颁奖词。

  6.总结:正因为这“赤子情怀”,可以放弃富贵荣华,正因为这“赤子之心”可以战胜重重阻挠,钱学森回来了,华罗庚回来了,李四光回来了,还有邓稼先、吴文俊、郭永怀等也回来了。他们魂牵梦绕的是自己的祖国,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孟子的千古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布置作业1、课后收集有关李四光、邓稼先等归国华侨故事。2、学唱《我的中国心》

  【反思】

  一、品读感悟,激发情感

  注重阅读品味,是本课教学的精髓所在。课上,我让学生找找钱学森的话语,自由谈谈感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悟,着力通过语言的激励引导学生经历独特的、多元的体验,使得课堂呈现出“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课中,摒弃繁琐的分析,紧紧围绕文中的关键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通过细细地品味,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整堂课,我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读,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

  二、强化体验,走进内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本课教学中,我还能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更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其中,朗读也好,想象也好,表达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课堂赋予了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动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进生生互动,是本课又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信息网。再者,本课的信息量很大,如:冯卡门的资料补充、钱学森回国的背景资料、颁奖词的阅读……学生们无所不谈,无所不至。在这样大的信息交流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乃至个性特点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四、文以载道,润物无声

  语文教学中讲究文道统一,“道”是语文教学的魂。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时时不忘锤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寻“文”线悟“道”线,即悟做人之道。当学生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后,我将话题巧妙地引向学生自己,让学生对钱学森说说心里话,使学生在他的一片拳拳爱国心的沐浴中,逐渐成熟、成长, 从而达到了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感悟品味中弘扬精神,这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设计13

  课标要求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

  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语言揣摩]

  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

  A、不主先入之说: 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 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 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 悦,使动用法。

  提示:B

  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提示:D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把握文学常识,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翻译全文。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课文共有 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 )徙( )砚( )遗( )敛( )惮( )恶(吏苛刻)( )茔(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翻译: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翻译:

  四、问题探究

  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欣赏评价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 ,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 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 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 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杀人”。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6、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②③⑤⑥ D、①③⑥⑦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训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检复词语

  1、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冰花》。(齐读课题)

  2、先来看看昨天刚交的新朋友——这些词语宝宝的名字你还叫得出来吗?

  出示词语:晶亮 洁白 一束束一朵朵 宽大的树叶 柔嫩的小草 丰满的牡丹

  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课文

  1、你能用上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冰花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句教授第二自然段。

  1)冰花晶亮洁白。

  a、出示相关图片,瞧这冰花,多么晶亮,多么洁白呀!

  b、你还见过哪些亮晶晶的东西呀?

  c、指名读,齐读。

  2)冰花是一朵朵的。

  a、哦,这冰花是一朵朵的呀,想看看吗?

  b、出示一朵冰花,师:几朵?(一朵)够不够?……几朵?够不够(两朵)……三朵……许多朵!冰花真……(多、美)

  c、这么多冰花聚在一起,就是(一朵朵)。指导朗读。

  3)冰花是一束束的。

  a、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束束的冰花。出示相关图片。

  b、这一束束的冰花,多吗?美吗?那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c、指名读,齐读。

  d、玻璃窗上的冰花,一朵朵,一束束的,漂亮吗?

  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漂亮冰花吧。(齐读“啊,真漂亮!”)

  4)冰花像宽大的树叶。

  a、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冰花。师:这冰花像什么呀?这张树叶非常的……(宽大)

  b、这样的冰花你喜欢吗?请你读出来。指名朗读。(评价)

  师:玻璃窗上的冰花有些就是像……(男生朗读)

  5)冰花像柔嫩的小草。

  a、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出示冰花。师:它像什么?

  师:看一看……(出示小草图)师:这些小草怎么样?(柔柔的、嫩嫩的)

  b、这样的冰花谁喜欢?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c、师:冰花有时就像……(女生朗读)

  6)冰花像丰满的牡丹。

  a、看!(出示冰花)这些冰花像什么?

  b、老师这里有两幅牡丹图,我们小朋友来看看哪一幅是丰满的牡丹?

  c、是啊,冰花像(丰满的牡丹) 指名读。

  d、喜欢这种冰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

  2、多么美丽、神奇的冰花呀,真是惹人喜爱!(学生齐读它像……牡丹)

  看着这么美的冰花,我们忍不住赞叹道……(齐读“啊,真漂亮!”)

  3、其实,冰花的形状远不止这些。看,它们还像什么?(出示图拓展)

  让我们学这课文的样子来说说冰花是什么样的。(出示:它像……像……)

  冰花的形状可真多呀,我们用一个词儿来说,就叫“千姿百态”。

  (板书:千姿百态。老师领读)

  4、美丽神气的冰花好几朵聚在一起,成了……(一束束,一朵朵)

  每一束,每一朵,都是那么的……(晶亮,洁白)

  5、读得真美,谁能把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出示第三句话)

  师:我看每个小朋友都想试一试,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多美的冰花呀!我们忍不住再一次赞叹道……(出示:“啊,真漂亮!”)

  7、老师听出来了。小朋友口中的冰花很美,心里的冰花更美。愿意让后面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欣赏这漂亮神奇的冰花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齐读:第二第三句话)

  8、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冰花,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小童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于是,他……(出示第一句话)

  指名读,评价,指导朗读。

  9、出示第一第三自然段。师读第一自然段。这么美丽的冰花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呀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冰花是哪儿来的。(交流)

  10、哦,原来这漂亮的冰花是冬爷爷在我们睡觉的时候送给我们的。

  三、巩固拓展

  1、过度:冬爷爷为我们送来的这么漂亮的礼物,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欣赏吧。(齐读课文)

  2、拓展:其实呀,冬爷爷还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礼物(出示图片,欣赏冬天的景物——雪、冰凌、梅花)接受了这么美的礼物,你有什么话想对冬爷爷说吗?请你来谢谢冬爷爷。

  3、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和小童一起欣赏了美丽、神奇的——(齐读课题)

教学设计15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 . 图画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来给你们猜个谜,看谁能猜出来哦。〔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 。谜底:风筝)

  板书:风筝

  2.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品读课文,走进他们的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的时候,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一起自读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别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①练习朗读。

  ②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③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①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②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③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①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②理解“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③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④讨论: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教学设计16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1.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2.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2.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

  二、介绍:

  1.作者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2.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四、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1.赏析内容

  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被羁绊,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2.分析结构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五、小结: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

  二、艺术手法:

  1.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

  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2.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3.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

  三、课外阅读

  那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人民的美丽的传说 是真的么?

  ——当你诞生的那个早晨伴随着你的第一声哭号播散出一片芳香

  在你出生的院落的上空凝结着一朵彩云

  那么,为什么通过遥远的时空

  我们看到的是在荒野中踽踽独行的身影?我们听到的是充满痛苦和悲愤的歌声?

  为什么,在只能供你洗脚的浊流中,结束了你的一生?

  是历史的悲剧还是你的悲剧呢?

  你把荷叶裁成衣裳你啜饮清露和菊霜

  ——在只膜拜权势的人群中谁欣赏你的高洁,你的清白?

  为了风雨中的祖国你奉献出满腔赤诚

  ——在黑雾弥漫的朝廷里谁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贞?

  群鸦聒噪而白鹤孤立

  野草丛生而香花凋零

  你,纯真的诗人呵决不肯唯唯诺诺以保平安

  在冷漠、诬陷、迫害交织成的罗网中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你苦谏、你呼号、你抗击狂风暴雨呵,吹打吧

  炸雷急电呵,轰击吧你慨然地面对

  沉重的命运你被投掷于大荒披发抚剑开始了无尽的漂流

  独立在苍茫的暮色里仰天长啸

  穿行于荒草蓬蓬的湖畔低头苦吟

  在你走过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流下了血迹

  在你唱出的歌声中每一句都掺和着泪痕

  不是哀叹自己的流落个人的安危、荣辱何所计

  使你痛苦的是危急的祖国和受难的苍生

  你遥望被焚毁的故都

  那熊熊的大火也煎熬着你的心……

  置身在阴暗的深渊中你的灵魂飞跃出深谷

  上下求索地翱翔你叩问宇宙的奥秘你寻求理想的乐土你探索生活的真谛

  你渴望照路的明灯……举目四望

  茫茫大地哪里是归宿?栖隐山林吧

  心已和山河一道破碎

  哪有闲情去陪伴野鹤,欣赏浮云混迹江湖吗?

  世道浑浊,众人皆醉 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

  你庄严地选择了你的道路像一颗流星陨落于大海

  一声爆裂,一阵青烟

  你在滚滚的江流中熄灭了自己的生命

  你去了,但未随波消逝悲剧的阴影

  只是在你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诗篇上加重和烘托了色彩

  你的忠言没有被采用来拯救你的祖国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坚贞你的火

  一样的爱国热情 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滚滚的浊流,淹没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一道眩目的霞光 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 穿过漫漫的长空 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

  在历史的波涛起伏的长河上划过多少纪念你的龙舟有多少旗幡为你招魂

  曾经多少次我感慨万端地低吟着你的诗篇思索着你的和无数古往的诗人的命运我坚信

  历史的悲剧的大幕是永远落下了

  我珍惜新时代歌者的幸福:不是用苦难和悲愤哺育自己沐浴着辉煌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他们自由地倾吐出

  幸福,欢乐,而且满怀希望的歌声!

  四、小结: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疡》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回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宽容的魅力。

  4、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理解“宽容”的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中心与体裁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词语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

  (3)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2、初步体会中心,了解课文体裁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事呢?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理解人物个性,体会宽容的魅力

  1、体会妻的恼怒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3-8节,把写护士的语句划出来,想想护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句子

  (3)体会心情变化。

  ①理解“瞟”,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联系妻子的话,展开想象,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分组读3-8节

  (4)小结:因为妻子的恼怒使护士的心情由紧张到慌乱、害怕、痛苦,所以护士第一第二针都没有扎中。

  2、体会“我”的宽容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9-18节,先划出写护士的句子,再想想护士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再想想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

  ①理解病人说“你是新来的”这句话

  ②体会“谢谢你!”的含义

  ③理解“轻盈”

  ④指导朗读

  3、体会宽容的魅力

  (1)妻子的这一句“还是你行!”是在夸丈夫行,其实就是在说她自己不行。她不行在哪?

  (2)串读全文,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3)小结:“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妻子的态度让护士两次都没扎中,而“我”的宽容让护士一针见血。

  (4)体会妻子的特点。

  (5)小结: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护士,也要宽容地对待妻子,因为宽容能化解矛盾,能给人以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妻子的恼怒让年轻的护士十分紧张,两次没有把针扎中,而“我”的理解、鼓励和指导让护士第三针一针见血,最后三个人都笑了。

  二、以护士的口吻复述故事

  1、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护士回家后将她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的事情说给家人听。

  2、文中三个人物的称呼都要怎么变?

  3、指导复述故事的开头

  (1)作者先写“我”怎么样,再写“我”看到什么。现在“我”变成了“护士”,要先说——(护士怎么样做)再说——(护士看到什么)

  (2)学生准备,指名复述

  (3)小结:我们复述的时候,开头交待一般要从说的人“我”开始。

  4、指导复述“第一针”内容

  (1)两个“也许”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两个“也许”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说。

  5、指导复述“第二针”内容

  (1)先自己读读这几小节,你觉得在复述这部分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

  (2)小结: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复述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进去。

  (3)重点指导: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

  (4)小结:写自己的神态的句子,说的时候要改成感受或心理活动。

  6、指导复述“第三针”内容

  (1)自己读读9-18节,把你认为复述时要改的地方先划出来,再想一想怎么改,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指名复述

  (3)重点指导:

  ①第9节:要给人一种场面感。

  ②第10节:把自己的神态改成心理的感受了。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护士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以护士的口吻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教学设计1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数轴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

教学设计19

  一、概述:

  《欢庆》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是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节的热烈场面 的,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 自己的声音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国庆欢庆的录 像、理解感悟诗歌内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 曲”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对话为平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的参与学习。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感受想像,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通过了解国庆节,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流利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突破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自由识字。范写和练写相结合,写好生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想像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突破方法: 通过范读、练读、想象相结合,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然后再练习感情朗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按着自学要求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去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非网络资源,ppt课件和自制生字卡片

  六、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实施师生对话,引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字认字,积累本课词语。

  2、能流利读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 祖、旗、帜、庆、曲”8个字并能组词说话。

  2、教学难点: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曲”8个字并能组词说话。

  三、教学资源:非网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策略:学生自主识字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分钟)

  同学门都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学生回答)对!生日那天爸爸妈妈怎么给你过生 日的?(学生回答)哎呀!这么丰盛呀!老师真羡慕!那天你们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 是啊!同学过生日是多么的高兴啊!那你们知道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吗?(学生回答)今天 我们同样怀着激动、高兴的心情一起感受祖国妈妈的生日!板书9.欢庆

  (设计意图:向学生自己关心的生日提问这样可以助于对国庆节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 分钟)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

  2、自由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朗读节奏)

  (二)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6 分钟)

  1、ppt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的、读的好的词。

  qìng xiàn zhìjíe zuqǔ yì huānzǔ

  庆 献 帜 洁 奏 曲 亿欢 祖

  qí

  旗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汇报、交流。

  (1)力一加:大——庆南——献只——帜 乙—— 亿

  (2)换一换:春——奏

  (3)编字迷:两层楼,六间房,两个烟囱在中央。(曲)

  拆掉床木架,一人好住下。(庆)

  一借再借。(欢)

  (4)对比识记:己——已——乙——亿

  田——曲

  4、出示ppt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生词。(指名读)

  5、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引导发现前六个字的结构特点是“左窄右宽”

  (3)教师先范写,学生再描红、临写。

  6 、重点指导。

  (1)亿:右边的“乙”是一笔写成,折笔出应尽量向左,弯笔出要尽量舒展。

  (2)欢:左边是“又”不是“欠”,右边是“欠”不是“见”。

  (3)祖:左边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4)旗:右上是“卧人”,右下是“其”,中间是两横。

  (5)庆: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要写成竖撇,捺要尽量向右延伸。

  (6)曲:与“田”字比较,“曲”的“口”字应写得扁些,两竖是左低右高。笔顺为: 竖、横折、横、竖、竖、横。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识字方法的渗透培养,进行有目的,有层 次的指导教学,做到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以及语文教学与思维、实践培养相结合的语文教 学 )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宝宝,他们现在去了资料城要和同学们捉迷藏了,现 在看那位细心的小朋友读完资料能找出今天生字宝宝。猜谜语,读一读。

  (设计意图:用激趣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能快乐阅读还能巩固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 确定主题、练习写作( 10分钟)

  同学们都找出了今天的生字宝宝,我们要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伴(组词),如果你喜欢 这个词语的话请你写一句话。

  (设计意图:用组词和造句的方式在一次巩固今天学习的生字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 织能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在读中能体会欢乐的气氛,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欢乐的气氛,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5 分钟)

  1、复习词语。(采用不同方式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加深巩固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助于理解课文) (二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18)

  教师领读,提示重音与节奏。(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像读,读出韵律 感。)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1、 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有谁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用

  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学习后四行诗。

  教师领读

  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教学设计20

  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憾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分析

  班里的大多数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已初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初读课文,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们活泼好动、爱憎分明、积极思考,对问题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学生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认读9个生字及词语。

  2、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书、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

  2、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师:上课了,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老师奖赏你们听一个故事,高兴吗?故事的题目叫《神笔马良》。(讲述故事)

  2、师:你们听得可真认真,你们喜欢神笔马良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师: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3、师: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

  二、范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配乐范读。

  2、师:喜欢这首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课文《假如》,学生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3、生自读

  师:这样感人的诗歌,你也一定想读一读吧!可是地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有句子一下读不通顺该怎么办呢?

  4、师:好,接下来,就请小朋友借助枫叶和苹果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5、师:孩子们,你们课文读得这么认真,收获一定不少吧!

  6、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读。

  7、出示单个生字,开火车读。(开火车把生字读准送回家吧!)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解决了生字这个困难,我们读诗歌就可以更加出色了!把你最想读的一节诗正确、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2、师:小朋友,你读懂了这首诗吗?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文中的小朋友他有什么愿望呢?(指导把话说完整:他用马良的神笔画———)

  3、师:你能把刚才三位小朋友说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把话说完整:他用马良的神笔画——、——、和——)

  四、读品味,深入感悟。

  1、师:我们天天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是美好,还有许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出示课件)你看,冬天到了,窗前的小树站在呼呼的北风里,仿佛听到小树在说——?

  2、师:是啊,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小树可怜的样子)

  3、师: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在动作模拟中理解缩、叹息)

  4、角色转换,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要是有一个红红的太阳,就好了!)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5、师:是啊,小树多么需要帮助啊!所以我们课文里的小朋友对小树说:————。

  6、师:那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出示课文句子)

  7、师:谁也愿意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来帮助小树呢?

  8、师:让我们快乐地读一读小女孩和我们的美好心愿吧!(齐读)学习第二节

  1、出示课件,枝头小鸟嗷嗷待哺,配小鸟哭泣声。

  师:再看,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鸟宝宝们呆地家里,饿得哇哇直哭,看到这些,你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2、师:谁能把对它们的.同情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呢?[出示句子: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师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到哪去了呢?

  3、善良的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谷粒)[课件出示:谷粒和诗句]指名读。

  师:有了这些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和小鸟心中会感到——(生:高兴、喜悦)[那就让我们用同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学习第三节

  1、出示课件,句子:西西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小诗人又是怎样帮助不幸的朋友西西呢?

  3、有了好腿,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西西还能和我们一起干什么?(师;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一起——。)

  4、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非常关心西西,把我们的关爱送到课文里读一读,(齐读)

  五、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1、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现在我们能不能把三个愿望连起来背一背?老师给你们配上好听的音乐。(配乐背诵)

  2、小女孩子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方末的省略号)

  六、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1、是啊,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还有很多很多,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出示课件,提供拓展想象的图片:熊猫、森林、污水、盲童、车祸……)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内容说,也可以自由想象说)

  课件: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动人的诗歌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诗人!请把你的美好心愿写下来吧!

  播放《爱的奉献》,学生写话。

  师结束语: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堂课在这动听的音乐声中将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错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教学设计《倾听心灵》教学设计06-11

《劝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离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霞》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勇气》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散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山民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