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⑵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⑶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介绍《诗经》,然后教师补充
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中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将子无怒 匪我愆期 尔卜尔筮 犹可说矣 淇水汤汤,渐东惟裳 于嗟女兮 自我徂尔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四、指导学生分章诵读。体会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历程,分析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开首第一、二章是写最初那个男子向女子求婚和她许婚、结婚的经过。一章前四句首先写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脸,假借贸丝来与她会面,向她商定婚期,接着写女子在相送的路上,热情而慎重地答应了男子婚约。从后六句可以看出,诗歌的表现手法,总是简练、概括,带有跳跃性和跨度性的。第二章承上章,写女子的一片痴情和婚嫁经过。前六句写秋天婚约已到来,女子期待着氓的到来。不见则泣泪涟涟,既见则笑语殷殷,表现出她当时对那男子的一往情深。接下来写男子终于到来,经过卜筮以后,体无咎言,对这违反世俗的自定终身的结合,当时在这女子方面,正是对无媒自嫁的自我安慰。于是下决心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家物、财产迁去,人也投入了心爱的人的怀抱。
第一、二章写得很细致,意思主要在说明当初男方对自己是如何主动,因而也引起自己对他的一片痴情,以便与后来的哪个男子负心作对照。
三四两章,主要改用抒情笔触,通过无限感慨的抒情显示出事情的经过。诗中的这段近乎议论的文字,是这位女子的自省,似乎也是对那时代女子们的告诫,痛定思痛,语重心长,令人酸楚。既表白自己心迹,也斥责变心的丈夫,表明这场婚变错不在己,而在男方的品质恶劣,反复无常,其中蕴涵着强烈的悲愤!
第五章,写自己来到男家以后,日夜操劳,并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刚过好一点,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忘恩负义和虐待,当含着委屈回到娘家时,兄弟也不能理解、同情。她是如此地孤立无援,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女主人公的'满腹苦水,只有自己吞咽。
第六章写那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悲愤心情。她怨恨那个男子完全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痴情与信赖。回忆当初年少时曾经相处得那么欢乐美好,不想男子却把自己的海誓山盟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委屈、怨恨情绪一时涌上心头,最后她表示,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也就不再去想,决定与那个男子一刀两断。但真的能完全了解吗?这正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五、限时背诵第一节、第二节
六、领会《氓》中第三、四章运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然后学生齐读此部分,加深理解。
七、归纳总结
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积累重点实词。
【诗经氓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诗经.氓》《诗经.采薇》的教案设计11-04
诗经氓说课稿11-04
《氓》诗经鉴赏11-28
氓教学设计04-04
诗经札记解氓11-26
诗经氓的鉴赏11-21
诗经卫风氓介绍11-17
《氓》教学设计(15篇)04-04
《氓》教学设计15篇04-04
《诗经·卫风·氓》翻译鉴赏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