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课件,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课件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喻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2. 能够识别并区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手法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喻的定义与分类。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比喻的素材。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明喻、暗喻、借喻。
灵活运用比喻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准备:
PPT演示文稿,包含比喻实例及图片。
学生作业纸,用于练习写作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个趣味谜语或故事引入比喻的概念,如:“我是天空中一朵会飞的棉花糖,白天我不见,夜晚我闪亮。”(谜底:月亮),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比喻元素。
二、讲解新知(15分钟)
1. 定义比喻:解释比喻是通过联想,用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另一个抽象或不太熟悉的事物的方法。
2. 分类讲解:
明喻:直接比较两个性质或特点相似的事物,常用“像”、“如”、“仿佛”等词连接,如“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暗喻:直接把一个事物说成是另一个事物,不用比喻词,如“他是班级的灯塔”。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那抹红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指穿着红色衣服的人)。
三、实例分析(10分钟)
展示PPT上的比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例子属于哪种类型的比喻,并讨论这些比喻如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四、实践操作(15分钟)
1. 小组活动: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季节、动物、心情等),集体创作三个不同类型的比喻句。
2. 个人练习: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小短文,要求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比喻,描述自己的'一个日常场景或想象的世界。
五、分享与评价(10分钟)
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定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比喻的重要性及学习要点,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写下至少5个比喻句,要求涵盖不同类型的比喻。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拟人的定义及作用。
2. 能够识别并创作拟人句,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拟人的定义及特点。
如何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特性。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将事物拟人化,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拟人句示例PPT。
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拟人句和创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讲述一个简短的拟人化故事,如“风儿的悄悄话”,让学生感受到拟人化的魅力。
二、新知讲解(10分钟)
1. 定义拟人:解释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或语言,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 特点分析:通过PPT展示几个拟人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通过赋予事物人的特性来增强表达效果的。
三、实例探讨(10分钟)
小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自然现象(如雨、雪、风、太阳等),讨论并列出可以赋予它的'人的特性,然后尝试创作一个拟人句。
四、创作实践(15分钟)
1. 个人创作:每位学生选择一种自然界中的事物(不限于自然现象),创作至少三个拟人句,要求每个句子都体现出该事物的某种人性特征。
2. 小组交流:小组内分享各自的创作,讨论哪些句子最为生动有趣,为什么。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拟人句,其他同学和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指出亮点和可改进之处。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拟人的作用及学习要点,强调观察生活、发挥想象力的重要性。
作业:观察家中或校园内的物品,创作一篇短文,至少包含五个拟人句,描述这些物品在一天中的“生活”。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培养学生识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2. 难点: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春天是大自然给世界戴上了一顶花冠”(比喻),“小草儿发芽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拟人),“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夸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为何如此生动,从而引出修辞手法的概念。
二、讲授新知
1. 比喻:讲解比喻的定义、结构(本体、喻体、比喻词)及分类(明喻、暗喻、借喻)。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比喻的作用,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2. 拟人:介绍拟人的概念,即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拟人的魅力,增强描绘的力度和形象感。
3. 夸张:解释夸张的定义,即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夸张的作用,即强调、揭示本质、烘托气氛。
4. 排比:讲解排比的定义,即将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连用。通过例句让学生体会排比的气势和节奏感。
三、课堂实践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小草的心声》中的拟人手法。
2. 布置小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如以“春天”为题,要求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四、总结与拓展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拓展其他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对偶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多加注意,提高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
1. 收集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2.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至少运用三种修辞手法。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识别和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
2. 难点: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猜谜语或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修辞手法的概念,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比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讲解
1. 比喻: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比喻的概念、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及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比喻现象。
2. 拟人:以动物、植物等为例,讲解拟人的特点,即通过赋予事物人的性格和行为,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尝试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一个物品或场景。
3. 夸张: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夸张的概念及作用。鼓励学生尝试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个事物或情境。
三、课堂练习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童年的发现》中的夸张手法。
2. 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如“我的学校”、“我的家乡”等),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总结与反馈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
1. 阅读一篇含有多种修辞手法的短文,并尝试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并尝试在文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5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语文基础手册》)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
②比喻要贴切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 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 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㈣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6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三、比喻句的辨析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说说为什么只有F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四、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练习四:
1、把下列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①红得透亮的柿子,像。
②刺猬浑身长满了像的硬刺。
2、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①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②小鸟在林间鸣叫。
③顽皮的雨滴像调皮的男孩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④海棠果像个有礼貌孩子冲着我点头微笑。
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就成了拟人。
练习五: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B走进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绿得令人陶醉。叠叠的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怎么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练习六:按要求写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仿写: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练习七: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喻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2. 培养学生识别并欣赏文章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3. 引导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喻的概念,掌握比喻的三种类型。
难点:灵活运用比喻手法,提升写作表现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包含比喻的例句和图片。
学生作文本,用于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趣味谜语或故事引入比喻的概念,如:“我有千千万万,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让学生猜测这是形容什么(头发或其他数量众多的物品),引出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讲解新知
1. 定义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两种性质或特点相似的事物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2. 分类讲解:
明喻:直接比较两种事物,常用“像”、“如”、“仿佛”等词连接。
例句:他的脸像红苹果。
暗喻:不直接说出比喻词,直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
例句:他是我们班的太阳,温暖着每一个人。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句: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
三、互动环节
展示一些含有比喻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比喻,并讨论这些比喻为什么用得好。
四、实践操作
1. 找一找:让学生在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出比喻句,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2. 写一写:给定几个主题(如“春天”、“友谊”、“勇气”),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
五、展示与评价
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全班共同评价比喻是否恰当、生动,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与作业
总结比喻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至少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比喻。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拟人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识别文学作品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3. 引导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拟人化,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拟人化的概念,识别拟人化的表达。
难点:创造性地运用拟人化手法,丰富文章表现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包含拟人化的例句和图片。
学生作文本,用于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儿歌,如《风娃娃》,引导学生注意其中将非生命物体赋予人类特性的描写,引出拟人化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
1. 定义拟人化:拟人化是指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或语言,使其显得生动、有趣。
2. 示例分析:
例句: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树儿在风中欢笑。
分析:这里“风抚摸大地”、“树儿欢笑”都是将非生命物体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
三、互动环节
展示一系列含有拟人化的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讨论这些拟人化表达如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四、实践操作
1. 找一找:在课本或课外读物中找出拟人化的句子,并讨论这些句子是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的。
2. 写一写:给定几个主题(如“四季”、“自然景物”),要求学生运用拟人化手法创作一段描述。
五、展示与评价
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全班共同评价拟人化手法是否恰当、富有创意,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与作业
总结拟人化的作用及运用技巧,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我的一天”的小短文,要求至少有两处拟人化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相关推荐
【小学修辞手法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教学课件01-25
小学书法教学优秀课件12-12
小学缩写句子教学课件01-25
小学毛笔书法教学课件01-25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01-28
小学硬笔书法的教学课件01-25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课件01-29
小学生国学教学课件01-24
蜗牛的教学课件12-06
赵州桥教学课件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