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作用

2022-08-09 教学计划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明确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其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避免本末倒置。更应该正视其在使用上的一些问题。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发展,不但走进教室,还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即便如此,新兴技术在校园中利用率普遍落后于其他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中。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使信息技术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对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功能特点位置存在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的社会进行着一次技术改革,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入。而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

  一、以下我就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思路。

  (一)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5、支持协作式学习。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二)明确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避免本末倒置。

  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好用,作为课堂,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应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因此,信息技术必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做到既能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又不喧宾夺主,淡化课堂上的学科特色。

  (三)正视信息技术使用上的一些问题。

  1、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远没有虚拟的网络世界所提供的空间那么广阔,但对学生感观上的吸引力还是足够的。因此,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主动化和个性化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过于依赖多媒体,而主观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a、感观上的依赖。学生的视觉、听觉在多媒体形、声、色的轮番冲击下,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而缺乏对文本知识的了解与认知。

  b、感受上的依赖。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了重心,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之内,音效之中,而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感受。

  c、感悟上的依赖。多媒体作为展示工具,能展现语言所无法描述的场景,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确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像语言一样自由地传情达意,无法表达出画面背景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往往不能对文本内容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这种依赖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要消除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首先要在课件的精用上作文章,要用在画龙点睛之处,用在语言描述所不能穷尽之处;其次是注意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配合进行深度的透视讲解,只有这样,多媒体课件才会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上的价值。

  2、教学目标偏移问题。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辄用大量的时间展示或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料,诸如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人文景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科学常识等背景资料。

  3、信息技术、学生、老师关系问题。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参与,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累加,而是彼此形成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传统的“传经布道”观念不能摒弃,甚至是“穿新鞋,走旧路”,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二、二十一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校教育日益处在信息技术环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的学习环境)下。目前,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甚至有人称之为“数字教学”。这无疑会给教育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怎样切实有效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外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1、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的帮助

  1、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的获取材料来实现。而信息技术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有目的的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立“授之以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教学信息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设计: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出教学媒体的选择、组合、应用的规划。教学媒体,它包括传统教学媒体(文字教材、仪器、教具、语言、板书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极其相应的教学软件等)。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尽可能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起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具有多重刺激感观,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如:对课堂中,动物、食物和景点介绍,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要花三节课的时间才能讲完,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制作了一个10分钟的教学片,请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配乐解说。结果,该片因其优美真实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解说很快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仅用短短的10分钟便学完了三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动物、食物和景点类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用自制教学片来讲解。这种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信息,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的设计,优化了信息的获取过程,极大的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且更要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具有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知识和资源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并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为此,将学生和世界信息知识库连接了起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和学生如果将电脑与Internet联网的话,坐在家中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在上海图书馆,英国的牛津大学图书馆或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里漫游。可以在家中欣赏世界各地的风光;聆听丘吉尔的著名演说片断;观看世界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可以随时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等各个方面最新信息。电脑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世界世纪之门,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使课堂教学再也不枯燥无味。可见,网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说多媒体给了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网络使我们打破了时空界限,信息的获取、加工、创造成为知识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是一个资源丰富、"随机进入"的宝库。

  3、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开城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信息资源、认知工具、教师、任务情境等学习资源的组合。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创设情境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另一种是学习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这样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信息,从而优化信息的获取过程。

  4、学习过程的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关于学习过程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设计,以优化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

  应该说,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设计中,我努力把动物课程的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以任务型教学为指导思想,始终贯彻“学生先行,教师后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这堂课,从课外学生整理信息到课内教学的组织和多媒体的使用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堂课很有特色。

  总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牢固、富有成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这种教学无疑是最佳方法之一。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影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合成、链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引动激动,导训激活,启思激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安风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A]、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曹青、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A]、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

  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杨开城

  5、《改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常州高级中学任惠宇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作用】相关文章: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09-24

美术教学中的教育作用11-25

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09-23

多元评价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10-13

简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09-25

教育教学反思信息技术06-05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总结04-16

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的作用论文08-31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