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四年级教学课件

2022-02-15 教学计划

苏教通用语文四年级教学课件模板1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⑴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⑵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⑶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

  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

  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苏教通用语文四年级教学课件模板2

  《天才之路》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2、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3、揭示课题#课件#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课件# 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组织交流活动。“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

苏教通用语文四年级教学课件模板3

  《清贫》

  教学目标:

  1、学习方某某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方某某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某某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强调方某某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什么是清贫?

  (2)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某某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集体反馈交流。

  3、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某某“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辩一辩。

  1、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方某某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苏教通用语文四年级教学课件模板】相关文章:

部教版dtnl教学课件09-14

语文的教学课件09-26

语文课堂教学课件模板09-12

小学语文冀教版六年级教学课件09-13

《语文天地》的课件教学03-19

语文的课件教学实录02-17

语文拼音主题教学课件09-26

优秀语文教学课件09-12

人教高中语文年度教学反思模板12-27

数学教学课件模板09-14

高三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政治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