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2021-11-25 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懂得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3、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4、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四、教学难点: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五、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六、课时划分:(14课时)

  时间 周次 教学内容

  2月第一周1、认识周围的邻居

  3月第二周2、邻居之间怎样相处”

  3月第三周3、共建邻里好环境

  3月第四周4、介绍我们的学校

  3月第五周5、感谢您,老师

  4月第六周6、学校的发展变化

  4月第七周7、不同的生活环境

  4月第八周8。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4月第九周9、公共场所的文明

  5月第十周10、献出我们的爱心

  5月第十一周11、家庭安全不能忘

  5月第十二周12、交通安全不能忘

  5月第十三周13、公共安全多提防

  6月第十四周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历史为主,主要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与列强和腐败政府展开了坚苦卓绝的斗争。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对革命老一辈以及为祖国奉献生命的先烈产生崇敬之情。了解新中国的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更美好未来的理想。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体会和平的美好,在心里埋下爱好和平的种子。初步了解我国经及世界各国人民为和平所做的各种努力,愿意为和平事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一步学习搜集、整理并交流历史的能力,并对国际性活动经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作用产生初步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1.尽量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符合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教育方法。

  2.根据新课程理念,完善以前的一些教学模式:

  (1)故事(或表演)引题——音像入境——讨论明理——辨析导行;

  (2)提出课题——行为训练——比较鉴别——反复训练——总结表扬;

  (3)学生自学课文——学生自找问题——学生互问互答——学生课堂答辩——教师归纳小结等。

  4充分运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以提高教学实效。

  5联系社会现实、学校实际和学生现实生活,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主题活动。

  7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润物细无声,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乐园。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纲要”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基本情况概述

  我校一至五年级学生约300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少部分为本地段生,家庭条件也较差,属于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均较差,许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讲卫生、说粗话脏话甚至打架的陋习。家长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程度也较低。

  三.任务及目标

  1、端正学生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来教育学生。

  5、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6、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标签:九年级政治教学计划,初一政治教学计划,

  四.方法和措施

  1.教师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对课程标准进行“温故知新”,及时将教改精神与教学

  实践相结合,并做好摘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网上学习,及时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信息。

  2、能按计划备课,按时完成授课任务。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各班学生的情况,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结合教学建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

  3.重视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课堂中新生成

  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课堂练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4.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5.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整改。同时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督促教育。

  6.结合教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勇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具体安排:

  二、三月:

  1.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温故知新

  2.各年级分析第一、二单元教材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标签:九年级政治教学计划,初一政治教学计划,

  四月:

  1. 网上学习《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品社》学科的专题探讨,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的教学思路。

  五月:

  1.各年级分析第三、四单元教材

  2.拟定三年级品社课校内展示课,课后集体评课,并写好反思。

  六月:

  1.网上学习《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黄浦德育研究》

  2.结合新综合素质评价表,以激励的评价机制为主,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学生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学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学区,但短短的时间内便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聪明伶俐,而又天真可爱,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个别同学也有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况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智力都好:李小双、范园园、张旺、魏苏皖、高倩、高贺、陈子尧、吴硕、张蕊、杨霄、张萍、孙芝维、朱岩。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闫青、韩立、闫奔、王海燕、王旭、韩娇、罗东、杨政、郭琼、陈军丞、杨赞、杨强、郭稳。

  智力差、非智力好:孙会、刘迎春、王凯、张珊珊、王娇、杨冰心、董梦仙、韩硕、王秋艳、周会、王娜、吴长辉、孙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孙华东、杨贝、王雨蒙、杨帅、杨璇、孙笑、孙力、杨芳、韩良、杨雪元、杨忍、王双、高飞、孙鹏、董路。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课题1、可爱的地球2、从世界看中国3、我们互通有无4、网络连接你我他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二(2)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 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学期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七、本册教学时间安排

  1、第一单元 9 教时

  2、第二单元 9 教时

  3、第三单元 12 教时

  4、第四单元 10教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保守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同学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同学有意识地关心和保护人类一起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同学自觉主动维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协助同学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同学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和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同学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布置自身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同学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同学有意识地关心和保护人类一起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同学自觉主动维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协助同学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同学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保守。

  4、使同学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和重要作用等。

  5、使同学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布置自身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同学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生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同学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同学保护环境,维护地球。

  四、同学基本情况 (略)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同学的实际,以和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同学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六、全册教学进度布置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8周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2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课时安排:32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规范》中“我在生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进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出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同学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和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同学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同学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同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战略。

  1、对话教学战略。

  2、活动化教学战略。

  3、体验性教学战略。

  四、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第四单元9课时

  研究课题3课时

  预计37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4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的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6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

  四、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

  3、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3.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计划

4.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计划

5.《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6.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计划

7.《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8.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9.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上一篇: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