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科学是一门初一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初一4、5、6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三个班共有学生180人左右。这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区别于旧教材具备以下特点:
新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较好地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简单的拼盘式处理。
科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而不只是缺乏生气的抽象文字符号。
新教材重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克服课本中心和知识中心倾向,不单纯强调获取间接经验。
新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科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留出发展空间,而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多少,更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连贯的知识。
以上特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践创新精神。
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
1. 摈弃应试教学,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1.1 开展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第一、建立“情景与互动式” 教学。
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第三,重视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有,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
1.2优化实验教学途径。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学生只有遵守实验的“游戏”规则,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策略是:《科学》课程要求我们优化实验教学途径,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实验习惯,提高实验能力。
首先,课堂中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相结合。
其次,对于分组实验,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学生验证科学规律的一种手段,同时学生必须克服“照方抓药”的通病,否则浪费了时间,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验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假期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积极拓展实验教学途径。
2. 实施探究性学习,有效地开展《科学》课程教学。
2.2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关键在于我们作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①对新现象、新知识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展讨论;
②应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③运用各种实验方法获取资料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④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⑤将探究结论与他人合作交流等。
2.3探究性学习的成效,还在于我们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3. 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科学入门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科学在我们身边 第1节 1
二 实验和观察 第2节 1
三 基本测量技能 第3节~第6节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8
四 科学探究 第7节 1
2.观察生物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常见生物观察 第1节~第3节 8+1
二 生物体的构成 第4节~第6节 8+3
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7节 1
3.地球与宇宙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认识地球 第1~2节,分组实验 5
二 太阳和月亮 第3节 2
三 观测太空 第4~6节,分组实验 6
四 探索宇宙 第7节,小结 3
4.物质的特性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物态变化 第1~3节;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
二 物质的构成 第4节 2
三 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 第5~6节 3
四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7节 1
四、 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2)加强科学用语的教学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4 )加强实验教学
(5)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
教材简要分析:
第一册一共四章。
第1章“科学入门”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序地开始较为系统的科学教育。因此,本章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初步进行科学研究。教材中先是用一个电灯熄灭后寻找原因的探究过程作为范例,再通过测量人的脚印长短判断人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总之这一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观察生物”是从宇宙和地球等宏观环境进入到人类周围的局部环境。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本章首先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然后通过观察,对生物进行外形结构描述和分类,再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来学习生物体的一般特征,体现了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第二册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常见的生殖、生长发育、成熟到衰老死亡的周期性生命现象。后面几册中还将学习“对环境的察觉”“生物体的调节”“生物体的代谢”“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等内容。“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等内容与这一章也有一定的联系。
第3章“地球和宇宙”中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几乎都已接触过。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的大陆和海洋,已接触过地球仪,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常识。这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中的第二次循环。在7-9年级,更多的是从原理上理解这些科学现象。其中的月相变化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物体在空间运动时的相互位置的变化关系,虽然小学阶段已有接触,但在本章中仍然是个难点,需要做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来理解。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是第2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将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和自转,昼夜、年、月、日的形成等,因此在教学中如涉及这些内容,请不要展开。
第4章“物质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到地球上的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小学阶段已学习用感官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以及物质的溶解和三态变化现象。7-9年级将借助于显微镜认识细胞和单细胞生物。同时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不要小得多,建立起物质由微小粒子–––––– 分子构成这一概念。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肉眼无法直观地看到分子,需要用一些数字和模拟实验来说明。但分子这一概念十分重要,只有认识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才能解释物质的特性。本章仅仅学习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性、酸碱性、其它特性如导电性、磁性、密度、比热等将在以后几册“电路”“电和磁”“生活中的水”“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材料”等教学内容中叙述。
【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科学的教学计划04-01
七上科学教学计划03-30
七上科学教学计划06-27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的教学计划04-04
学期科学教学计划07-28
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教学计划04-25
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08-21
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03-26
七年级上科学竞赛试题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