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2024-03-05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改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1

  八年级历史教学第三课《土地改革》,内容不多,只讲了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分布;土地改革的意义;说到底这节课只讲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土地改革,书本上从土地改革的原因、政策、内容、结果和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我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理清土地改革的一系全环节。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地主凭借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教师要对农村各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进行解释。

  从原因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2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所以我门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我们从历史入手,导入新课,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太平天国起义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最大心愿。组织学生阅“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时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效果较好

  在课堂上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对土地改革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因此我们在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3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着手。

  我们从解放前与现代农民生活做对比进行导入,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今儿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独学这一方法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组内分析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影片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理解。由学生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图的主任,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本课不足之处是没有知道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添加些生动的画面以供学生理解之用。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4

  我国农村在20多年前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大大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对扭转我国粮食供应严重紧张的局面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继续前进,这个体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表露出来。

  其一,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导致农田耕地急剧减少,国家和农民都经受着失地之痛。由于公权力机关往往不珍惜土地,在公共事务中过度使用土地;而资本更是大力圈占土地;同时,农民用盖房子、扩大宅基地等意图保住对土地的占有权。这样一来,中国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在各种形式的占用中日益减少。

  其二,家庭承包制也不能激励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行长期投入。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合同,但“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仍很普遍。

  其三,家庭承包制不仅制约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制约着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农民不能用自己的土地财产权换取进入城市的生存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往往要靠强制,导致依靠农民间的土地财产权转让来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很高。

  够了!单这几条理由,也足以让我们必须考虑改革农村土地制。

  面对这样的困境,“让农民退回到人民公社时代”的主张也就堂而皇之地摆到了桌面上。笔者丝毫不担心决策者会采纳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只不过是某些人制造噱头、玩弄标新立异的学术游戏而已。

  也有人似乎理由很充分地来维护家庭承包制,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手段,是万万动不得”。

  笔者不敢赞成这种貌似同情农民,实则束缚农民的`主张。如果一个国家要靠平均主义分配土地的方法来保障农民利益的话,那意味着这个国家将永无现代化到来之日:人均两亩地的保障,我们不用细算账也该知道它的意义有多大。

  土地改革的积极想法是给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含有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出售权和抵押权等一系列权利。

  然而,“两亩地保障”的坚持者总在说,这样的积极改革会导致一些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笔者以为这种担忧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首先,现行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如果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反倒可以使农民不容易丧失土地。第二,新的积极的改革办法固然会使一批又一批农民离开土地,但这种淘汰是“正淘汰”,留下的是能干的农民。而现行制度的淘汰是“逆淘汰”,留下的农民往往是不能干的农民。第三,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最快的资本积累,如果政策得当,还会发生最快的城市化。那些在“正淘汰”中出局的农民会被吸纳在城市化进程中,即使没有能力就业的也会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第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是靠“两亩地保障”来支撑现代化的。日本曾经在类似的担忧下设计过类似的“两亩地保障”政策,但很快发现工业扩张使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于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调整了政策,鼓励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第五,现代国家也能够控制土地的集约化过程和规模,使其适应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速度。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需要大智慧,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我们真正同情农民,就不要去束缚他们,而应该把他们推入到现代化主流当中去。

  • 相关推荐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土地改革的教案范文05-18

春晓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9-29

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4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06

景阳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28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28

浮力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6-01

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05-29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