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轻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们遇到同自己称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时候,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考量。在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判断到底用千克还是用克做单位时,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可见当堂称一称并没有浪费时间,该有的体验式学习就必须要有,不能嫌麻烦。正所谓体验一次胜过讲解千百次!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景,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斤、公斤、两、克、吨、千克),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关的重量单位作为副板书记录下来,再结合超市情景图,抽象出克与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斤、公斤、两是我国人民用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克与千克。
2、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让学生在认识1克的基础上,对稍重物体的感知和估计,在初步估计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谁估计的最准确?”引出用天平来称一称,在称完糖果的重量后让学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带的物体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让学生对常见的物体象铅笔、鸡蛋、苹果等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在完成这些活动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一袋盐有多重吗?”“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学生说用计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师说“除了计算,你还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两袋盐的重量吗?”学生说用天平称,这时老师介绍这个天平里最大的砝码是500克,它只能称较轻的物体,在此产生矛盾,引出盘秤。通过在盘秤上称,使学生发现:通过计算两袋盐的重量1000克与称出来的1千克是相等的。紧接着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组合作,几人在一起轮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师出示大包菜,还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体重,有的学生是用斤的描述的,为了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选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轻的学生到体重秤上称一称,使所有同学通过对比,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学生的体重应该在20——42千克之间。
3、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设计一些连一连、填一填质量单位、认一认称上的读数、判断和是真是假的练习,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公斤、斤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世界上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的重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中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放手不够,象称物体的重量可以让学生上台称,学生自己读数等,在用天平称物体时用时过长,导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没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质疑问难。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4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与千克的印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学生分组称一称.再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6-12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克与千克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7-01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7-04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7-05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9-12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3-07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