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2023-03-14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3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批注,并且要求学生在批注时只要写写关键字就可以了,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读了有3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同学读的比较慢,说明他们在边读边思上做得还不够好,后来在抽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概括得都不错,但还有的学生总是脱离不了原文,总是受原文的限制;或者是不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能很好地把一些较长的话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来,说明不少学生在概括能力还不行,还提进行相应的分解训练。也就是说可以先教给他们“一”,再让他们学会“三”,比如可以把第一段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第一段如下: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做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第一段中我用横线划了一些句子,因为这些句子都是一些能直接用上的一些信息,所以读时要注意筛选这些有关人物行动的信息,而剩下的话是一些人物的语言,这些语言则需要想想人物说这些话的目的是做什么,以更好地概括,上文胡屠户主要是在教训范进,但要简略概括就得抓住主要的内容,那么这段主要写什么呢?应该是说范进中了相公,岳父胡屠户前来道贺,在道贺的同时还教训了范进。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循续渐进地进行,先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然后以下一段为尝试让学生自己概括,并说说自己如何得出结论的,真到学生掌握了方法为止。但学生的层次又不一样,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只能以大部分学生为主,其它学生只能在小结时再由学生总结,以强化少数跟不上的学生的理解或者对这些学生进行课下辅导。

  实际上每节课的教学都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或者是成功的经验,或者是效果不佳的反思。而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学会边读边批注,实际是一种精读,后来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读书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还不能很好地概括,这就是源于部分同学还不会概括,也就是在“一”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也就使得部分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概括,自然在实现“三”上效果不是很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相似的课文发现这样“一”,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时候觉得这样语文学习就成为了一种科学,显得枯燥了,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充满趣味,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文本可以给学生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可能大家会笑,那么不要控制可以笑出来;也可以说本文中的范进中举以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情况呢?在阅读中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些。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围绕题目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内容上的,比如本文就可以有以下问题:本文围绕范进中举写了一个怎么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之前有一个最基本的读文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大意。还有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都应该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决定,比如对于本文情节的梳理,我在处理的时候主要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那么就可以在学生读的时候观察学生或看部分学生概括得怎么样,也可以在学生读完后,问一问能否概括好,让学生围绕小说的知识对各个部分进行梳理,如果总结得不错,那么这个环节就没有花费那么多时间了,如果有一少半的同学做不好则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实际上在这个环节我花费的时间过多了,实际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整体复述,那么这时可能要抽的是中上的同学,可先抽中看效果,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

  这样看来,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教学预设时要想学生是怎样的情况,更要注意在教学在过程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4

  课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在自己的预想之中,也有的在我意料之外,主要是不足,课后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堂上讲、说的太多,而忽视了文本的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内容的感知,文字的解析,还是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挖掘,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这篇小说节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让文章多了几分幽默诙谐味,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地方,单本节课上,读的训练太少,因为读的不够充分,很多地方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垫去引导,人物的解读特别是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学生还是在我的讲上被动地接受,而非真正地在孔乙己学习后自觉地内化与运用。

  二、课堂上“精学”与“精练”的影子太淡。

  这节课中,学生课前的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待学生应

  该在课前掌握的内容,检查太过于泛化,没有落实到实处,比方说“小说三要素”这类基础但该掌握的知识,我只用提问的形式一提而过,而学生会的不会的一起回答一通,这样的检查实际上只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就不能引发学生在课前“先学”“精学”的主动性,也就难以保证“学”的质量。而“练”这一块,做的也不到位,学生只是一个劲的地跟我说,一节课“笔”是一下也没有动,其实很多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动一动,亲自练练,手和脑同时参与,效果可能会更好,比方我让学生用这样一个句式“噫,好了,以后()。”来猜一猜“好了”下的潜台词这一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四五位同学,我想回应者寥寥无几的原因,不应只是学生想不出来,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起笔,从别人的想法中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没有实际的任务支撑起小组的学习。

  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总体来说上完这节课,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现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是我进一步调整、优化自己教学的一块基石。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5

  这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讲了一节适应新课改的课,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新课改没有唯一的模式,我们无论学习马牧池,还是学习长城,那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几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上课不突出,但也还可以,学生挺喜欢我的语文课。但现在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知道新课改的上课思路,但发现真正进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就拿这次我上的课《范进中举》来说,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并不热烈,我一再引导,但学生好像是由于紧张什么的,声音仍旧很小,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习惯了默读、从参考资料中找寻答案,等等的一些弊端显现出来后,新的'课程改革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也许慢慢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就会有所改正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我所教的已经是初三的毕业班了,在课堂上过多的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我怕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会放松学习,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整理出理想学案的能力还有限,一节学案得准备考虑三四节课,唯恐有不对之处,总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毕竟对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能力和成绩本不应该成反比的,或许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这些担心就会自行消失,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会继续努力的。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6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就范进这一人物进行了讨论: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课文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并配以范进发疯的画面和声频资料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空间。由于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了解甚少,对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设计了“知识链接”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获得对范进生活的社会背景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如赏读第五段时,我这样来引领学生阅读:“中举了,就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举了,也就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让我们在喜庆的乐曲中去感受的范进中举后的形象吧!播放民乐喜洋洋,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与文字的碰撞与对比中不仅体会到讽刺艺术的魅力,也达到了情感的共振,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我首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角度赏析(赏析内容、赏析层次、赏析描写方式、赏析个性化的`语言)。然后紧抓个性化语言中的一个“好”字,以“好”为主线,通过“读、思、议、究”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况,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透过表面的“好”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世态炎凉的社会,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抓住“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两个句子不同思想感情及内心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品读触及人物内心世界。并从中体会范进发疯的原因,感知范进的利禄熏心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为了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为了达到“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教学境界。 我用以下结语结束本课的学习:“范进中举了,在众人攀附和名流认可中,他获得了精神与物质上的莫大满足;范进又疯了,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变化,膨胀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封建科举制度就这样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就这样毒化着整个社会,扭曲着人的灵魂。我们仿佛看到在顺应与抗挣中挣扎着的范进,正在他梦寐以求的仕途上艰难地走着,走得那么痴迷,走得那么沉重”。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留出想象和创造的余地,课堂就会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希望通过交流与探索,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7

  关于教材插图运用的探究

  《范进中举》插图

  《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的白话小说。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二是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难点在于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时力求有梯度,有深度,有趣味,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以课文插图为抓手,把插图的运用作为重要辅助,来精炼课堂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读图明义

  从课文插图导入,要求学生明白插图内容,引导思考提出关键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初步了解,中举前后,范进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后的巨大落差是范进发疯的潜在原因。

  二、图文共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上的人物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很容易找到范进和胡屠户,由此引入人物形象分析,从深层次寻找范进发疯的原因,学生得出了范进发疯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这样,插图与课文内容融入到了一起,学生对范进发疯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图助读

  在对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范进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品读这一形象,就可以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中和插图内容相照应的段落,然后再次观察图中人物形象,在对这些人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情读,情读可自己读,分角色读,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被引入到了课文内容之中,成了小说故事的参与之者,深入到了人物情感的体验之中,无论是对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还是讽刺艺术,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所以,把教材插图引入到教学之中,是一种探究式的阅读教学,它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教师解读文本为学生自觉的赏读文本、探究语言,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形成整体,进行交流、碰撞、沟通,从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课堂也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1.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有重复拉杂现象,其实也可以把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融入到一起;2.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检测环节用时过长,再加上后边又单列出讽刺艺术的分析,本节课时间显得不足,故高潮部分(范进中举的描写)显得仓促。

  改进想法:可以再突出插图的作用,把本节课的讽刺艺术放到下一节解决。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8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本学期,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的尝试,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困难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

  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分析人物描写。

  二是分析环境描写。

  三是分析细节描写。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应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进和张乡绅进行比较。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可以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

  4、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应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讽刺,常用的讽刺手法有哪些。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1

  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当深钻文本,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独到和主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功夫。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对这样一篇传统篇目,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教学,实现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学。为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本课教学方面的资料,并查找阅读了许多有关鉴赏《范进中举》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案,为成功教学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一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解决小说故事情节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细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说的主题,认知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反思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的命运,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再教育。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2

  课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如果说这一节课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上课的地方较陌生,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通过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篇幅较长,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节课由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于对学生的估计出现偏差,在赏析讽刺手法这一部分,让学生就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进行演绎的时候,由于调动不够充分,出现了冷场,此时我心中有些着急,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也对朗读做了指导,但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我应适时进行即场范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在学生回答出乎我意料的答案时,引导得还不够到位。

  总之,我的这一节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思中有欠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3

  总体来说,思路还算清晰:导入,了解《儒林外史》。概括课文内容,(在这里引领着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效果还是不错的,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中举,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的理清思路),圈化文中描写范进的相关内容,简单分析范进的性格,(虽然有些仓促,但是对于主题的挖掘还是必要的,学生有的还是突破的不错,比如有的同学找到了“自私,艳羡功名富贵“一点,即置老母与妻子挨饿于不顾。

  还是需要引导的,以清闲斋老人的评价为引”此书以功名富贵为主心骨,有心羡功名富贵者而媚人下人者……”你认为他属于哪一种?进而文中找依据,那种长期科场失意而压在心头的屈辱感,并因此形成的卑怯猥琐的性格就水到渠成了。——行为是可笑的,灵魂是丑恶的`)。

  这节课的缺憾也是很多的。

  比如,分析范进为什么会发疯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还有,没有好好的利用磁带进行片段听读,如在突破主题时分别穿插“屠户臭骂”及“范进疯态”两个片段,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对“士人丑恶的灵魂”及“世态炎凉”的批判,学生能更好的生成主题,不会那样的突兀。(书村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4

  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

  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我补充还有点绝望。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因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作者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因为临近下课,我说了过多的内容)。现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顺序是:范进其人?你对他是什么感情?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第二天继续讲《范进中举》,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虽然文章线索分明(中举前后),人物形象鲜明(比如前倨后恭的胡屠户),但是很多学生把目光集中在胡屠户身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人物伪道学范进。也就是说,因为篇幅过长,因为认知偏差,因为古典白话的.语境差异,这篇课文学生读起来费时,老师教起来费劲。

  怎样才能化整为零、长文短教、四两拨千斤呢?

  一、读读演演。第一课时,我和学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过好字词关),二是声情并茂地演人物(期待学生从演的过程,即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深入解读人物)。我们一起把课文分成五幕(进学来贺,借钱被骂,中举喜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见),学生自选一幕,自己编排,全班演出,之后再相互评价。有学生在课堂上点名和其他同学PK,两人同饰一角(范进),引发众人深入讨论,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都不愿意下课,还要接着演接着说。

  二、聚焦夸张。这节课我们的目标人物是范进,聚焦的语段是第五自然段(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范进为何发疯(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疯状如何(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体现了什么(谈谈感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文章通过夸张进行强烈讽刺的特点。

  三、着眼对比。这节课以“变”为主线(屠户之变,范进之变,乡绅之变,众人之变),挖掘作品中暗藏的“不变”。在“变”与“不变”的对比分析中,领悟作品主旨,体察作者深意。在对比的品读探究中,学生对小说的讽刺意味体会得越来越深刻。再加上之前的演短剧,析夸张,作品主旨不用我多言,自然而然被学生挖了出来。一节课学生深入文本,找找读读,想想说说,感慨良多。

  三课时,一篇大块头,就这样被我们化整为零,最后又合而为一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8-27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8-27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7-04

《范进中举》的教学反思07-04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8-27

《范进中举》听课教学反思07-10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篇08-27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篇)12-05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篇03-13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