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方面,欢迎大家分享。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思考能力。学生如果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让其思维在堂课中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那么我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好问爱问,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问题表述的完整性
在学生上一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会问即可。而随着他们年龄不断的增长,表达能力的不断的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再要求学生会问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把问题表达完整。北师大版教材不同于人教版教材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就是教材画面很丰富,但是文字叙述的很少,让恰恰为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数学课本中的“看图说话”是有别于语文当中的看图说话,是让要学生根据情境图,说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而不单单只有问题。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供学生表达的材料和机会,一旦学生能够完整的将问题表述清楚,教师一定不要忘了给学生鼓励,让其下次还能将小手举起。在指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学会怎样才算把问题表达完整时,班里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感觉完整的数学问题就是你不看图中画的什么,根据所说的内容就可以算出这个题的答案”是呀,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应用题不就是这个特点吗!在随后的练习中,随时让学生根据图将问题表达完整,并且抓住他们说的好的地方,告诉他“你的观察力越来越仔细,话说的越来越完整,越流畅”等,会让他们喜欢上去表达,喜欢去提问。
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问题意识发展的主动性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以达到舒适状态。因此认知冲突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进人们去探索,使其认知状态达到协调。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一定特点的,究其智力而言,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他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一旦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观念不能达成共识,学生变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新知和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利用学生的求知心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背景出发,让他们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会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起其探究的`愿望。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当我把算式53.4和5—3.4呈现出来,很快就有学生根据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将4和5相加,算出加法的得数是3.8。将5和3相减算出减法的得数为2.4,并且很自信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当我把给它们加上单位“元”后,学生一看,自言自语到“怎么不对呢?”“为什么不能这样加?”,“应该怎样算才正确?”“为什么5减3不对呢?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看到他们一脸的疑惑。我顺势将小数和整数的加减法和他们一块探究。学生通过比较,质疑,探究,解决自己的疑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习题和开放性情境,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有人这样说过:“教师所要做得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是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能提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会发现、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上。而要使学生能从会提单一的问题,发展到尽可能的利用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综合性的问题。
(一)借助习题提高学生提问的综合性。在讲二年级数学下册《小熊开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商店里货架上的物品提一些数学问题时,有一个学生说道:“买3个风筝的钱可以买几个文具盒?”这个问题需要将乘除法综合起来解决。我惊叹在他们刚接触乘除法不久,还在学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位同学竟能想出这样一个问题。于是问他为什么会想到一个这样的问题,他说“昨天做得练习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想到了”于是我鼓励到“你能把看到题型运用到今天的课堂上,提出了这么好的一个问题,太厉害了,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像他一样,能将你看过的,用过的向他一样能运用到课堂上学的新知识中”
在随后的教学中,会发现总有一些孩子在课堂上提的问题要综合运用到加、减、乘、除法进行解决。而在我批改作业后,会发现,学生提的问题其实在我还没有给他们指导之前,一些有心的学生已经从作业当中学会借鉴,提出一些好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告诉我“这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个问法,放到这儿不知道行不行”我都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结果大家发现,这真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讲解习题时,我也会有意的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进行重点的指导,请学生试着在提一些类似的问题,进行巩固。
(二)利用情景图进行指导。《课标》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情境,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让学生想问、乐问、问出好的问题,他们必须对所呈现的内容感兴趣才行,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发的合适的土壤。教学中可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故意给一些已知条件多余或不足的信息,让其自己去选择或补充,想办法把自己想要提供给大家的问题进行完善;或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利用学生提出的超出现有知识能力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提前渗透,保护其提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的模仿力,知识的迁移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而这种迁移和模仿往往是有利有弊。在他们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由于他们的认知成程度有限,还不能分辨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什么样的问题不可以时,他们提的问题有时候会超出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而在解决时,会采用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为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与学生现有知识相关联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尝试着给他们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讲解。
如在学生刚接触有关“倍”的问题时,受一年级所学的“谁比谁多几少几”的这种提问方式的影响,总有一些学生在看图提问时会提出“谁比谁多几倍”这样的问题,而在计算时则会直接采用两数相除的方式。这是三年级最基本的差倍问题的基础,觉得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但是既然他们提出来了,不妨试着指导他们解决此类问题。于是就把“谁比谁多几倍和谁是谁的几倍”这两类提型放在一起对比学习,使他们明白这两类问题的异同。学生明显发现“谁比谁多几倍”有点难,但自己现在理解了一些。而当我告诉他们这样的问题他们会在三年级学到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表情,“老师,我们都会计算三年级的问题了”。
因为觉得他们有时提的问题太难,即使讲了学生未必听的懂而刻意回避,有时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与其这样,倒不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他们能提出来,就指导他们进行问题的解决。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学理论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育的原则”。认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但并不是说越高越好,这个尺度需要教师把握好。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教师不妨就着学生的思路,可以尝试着指导其解决他们提出的、以他们现在的水平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以保护其积极性,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审视所提问题的合理性
数学本身不是独立于生活经验之外的一种纯理论知识,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还原与生活。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是建立在形象的生活情境当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进行教学时,对于一些问题,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防止所学所问跟生活脱节,变得不合理。如在讲“趣味运动会”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来给各组买体育用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有的组根据统计的结果买的刚刚好,而有的组会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如有一个组说“他们组有四个人喜欢接力跑,就给他们准备了6个接力棒,理由是害怕弄坏了。”这时有人就提出了疑问“接力棒是木头的,不容易坏,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还有学生说“那万一有新同学加入怎么办?”学生考虑到他们生活的实际情况,但因为其经验有限,对接力棒的用途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肯定他们的理由的同时,我帮助他们回忆实际的生活经验,知道此种体育用品的用法,让其买法和理由更合理。
再如五年级“铺地砖”的一课。授课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到建材市场去调查“铺地砖”应该考虑那些问题?目前建材市场上销售的用于办公室地砖主要有那些规格,单价是多少?课上学生交流的东西很多:价格上,材质上,环保上,规格上等等。等他们带着所有的收获将其运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所提问题就不是那么空洞,一旦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就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而这些正是他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调查所得到的。他们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在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时就会比较符合实际。因此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合理继续保持,让不合理得以纠正,不仅可以充分地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而且对于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乐问,好问,问的有价值,从而促进他们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方面】相关文章: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07-04
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03-29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01-14
对学生问题意识教学反思范文04-18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3篇11-23
学生审题方面的教学反思06-28
关于学生审题方面的教学反思11-03
体育教学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