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1
不同于《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中的内容,涉及到四大发明,《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典籍上,这就给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化“古板”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便是我在教学设计和备课过程中始终思考的问题,而且由于学生的语文积累较薄弱,平时对于元曲,书法,绘画的了解又知之甚少,这就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采取了直接导入的方式,并在介绍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后,将其与司马迁的《史记》进行简单的对比,对学生进行了语文常识的普及,详细解释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在对宋词,元曲进行了简单的讲述之后,让学生跟读朗诵诗词;而对于绘画和书法则以观赏为主,同时插入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认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他们不需要高深的历史结论,他们需要的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经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例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的掌握,归纳系统化知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对宋词的学习,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经学生自主参与,跟读朗诵,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其中,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文化修养提供了平台,不仅赏析了杰出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及其词的艺术风格,而且对宋词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兴趣和鉴赏能力。
对于元杂剧的学习,以讲述《窦娥冤》的故事为主,结合学生与历史对话的实际反馈,加深学生对元杂剧的了解,感受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结。但是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仍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都需要我在每节课后多做反思与总结,争取呈现给学生一个最有效的课堂。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2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备这堂课时,我感到最头痛的是教材的处理: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可讲的东西很多,按教材的内容(“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等)来讲吗?面面俱到会不会导致面面蜻蜓点水、不深不透?还是把范围缩小吧,但我到底选什么来讲比较好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收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教师有必要也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2、由课内到课外,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我们常说要有“大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处处可以学语文,关键是我们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这堂课让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传的传承,尊重和理解文化,热爱祖国语言。让学生交流材料,共同学习,对成语表现出空前的'兴趣。有这样的学习劲头,何愁学不好语文呢?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重视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钻研精神。
欣赏视频,引发学习兴趣,而且很直观的了解到成语的简练和文雅;表演猜成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表演者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诠释对成语的理解,猜成语的学生开动脑筋,苦思冥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感受成语的形象性;生肖成语、谜语成语、成语对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拓展知识面,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成语运用让同学们通过具体实践了解成语使用应注意的问题,培养严肃的学习态度,注重日常积累。
由于学生的成语积累不够丰富,产生了进程较慢的问题,说明成语积累需要一个长期阅读的过程,有待于今后学习中不断积累。另外,在课堂的驾驭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3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使学生感觉比较熟悉,能很快的投入到课堂的气氛中来,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由中华文化到中原文化的展示”这个环节效果非常好,展示了河南的独特文化,使学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使学生作为一个河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这个环节也很好。
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在有的问题小结时,有些简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用语也应该更生动一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4
在对《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为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不需要高深的历史结论,他们需要的是由自己的兴趣出发,经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因此,本课的导入,我设计采用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图片,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这个故事学生非常熟悉,通过学生看图片讲故事,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处理上,指导学生回顾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例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对“宋词”的学习,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经学生间的交流,对话,竞赛,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其中,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文学修养提供了平台,不仅赏析了杰出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及其词的艺术风格,而且对宋词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和鉴赏能力。对“元杂剧”的学习,以讲述《窦娥冤》的故事为主,给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加深对元杂剧的了解,感悟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
我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限于自身等方面的缺陷,对文化鉴赏的指导能力很弱,使课堂不够饱满,这督促自己今后要多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则。比如“列表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进,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6
通过学习《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所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一些难度。如何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践行过程中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本着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引出新课,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将本节课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给学生创造了视觉、听觉等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华文化的美的感受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突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这一难点时,通过对比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得出结论,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且易理解。
3、在中华文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时采用文化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既有小组间竞争也有小组间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
4、在传统美德这一知识点时,选取的素材是西安最美女孩李娜的故事,选材具有时效性、地域性,主人公也是中学生的同龄人,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反思自己在传承传统美德时有哪些不足并能加以改进,成功突破难点。
5、集体朗诵中华文化之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文化知识抢答赛时的竞赛规则没有更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后应在竞赛规则方面更加细化
2、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今后课堂小结总结归纳应该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板书设计新颖,但是教师的简笔画水平较低,可以将这一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4、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的评价单一化,今后应注意多元化评价。
总体而言,本节课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今后还应该注意细节问题,在课堂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7
针对宋元科技史这一相对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我决定采取多种形式整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他们对于涉及文化的部分都表现出了不感兴趣的状态,有些学生甚至一上课就睡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将本课的导入设计成为图片导入法,通过观看一些烟花的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烟花和什么东西有关呢?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来和火药有关,这样就直接切入了本节课的内容。
在引入活字印刷术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雕版印刷的主要内容,然后播放视频《四大发明》中有关印刷术的内容,由于视频中对于印刷术这种工艺介绍的十分生动详细,学生们都能够极为认真的观看,观看完毕后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比较全面。
而在讲解指南针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去原始森林探险,但是只允许带一件东西,你会带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十分丰富,也正是这样,才让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开放、发散的课堂其实是真正适应学生的课堂,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能更加有意义。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8
在《灿烂的文明之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思路清晰,对课程标准把握深刻到位,运用教材合理有度。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老师更应像一名策划,要做到真正发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学会读书、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言,老师则根据需要适时去引导、点拨就行了。在对课标、教材深刻理解的同时,还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很高的素材搜集和整理能力。为此,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很多本地和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及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学习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便于他们理解所学。特别是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使同学们对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其自豪感、幸福感,激发了其投身家乡建设的决心。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主动性。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案例的选择时能够注重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当前社会热点相连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特色、人文性特点,如采用了“感动心灵的人物――本”支教的素材,通过设计层层设问,引导同学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谈认识,并及时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他们不由自主的去探索,提升了思想境界,激发了其学习先进人物,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教师避免了繁长的讲解,不用找结论,学生已经自己得出结论了。让学生在活动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得出,更易于其接纳。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增加了,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少部分学生反映有时讲得较快,由于选取的素材较多,老师便急忙处理,而一些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老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程度,讨论时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注意尽可能多的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思想。通过上这节课,更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户,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各位老师给予的评价,对提高业务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今后工作中会做得更好!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07-05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1-04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3-27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篇12-07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说课稿01-11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06-09
《灿烂中华文化》说课稿07-07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1-02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说课稿范文09-27
初三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