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2023-01-11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隋老师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四、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来看,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生活性的教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比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授容。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隋老师充分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实际操作是获取知识、形成观念的重要手段。摸一摸、量一量、动一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它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高潮阶段,教学效果比较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听这节课,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概念性的课有一定挑战性,教学中,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才能很好地为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观念。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受力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习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4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平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5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

  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

  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7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 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做一做第2 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8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9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0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1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体积与容积》的教学反思06-24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1-28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06-12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1-12

体积与容积的教学反思01-04

体积容积换算教学反思06-13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范文06-25

《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11-18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