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2023-01-07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广角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讲授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一、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

  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上完课后,感觉到有以下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课前预设和课堂教学中努力改进:

  (1)本节课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学生对如何求间隔数感觉有些不熟练,因为在课的设计中我缺少了这个环节。我认为“路长÷间隔=间隔数”这个关系式的推导和教学过程很重要 。

  (3)在学生画图操作之前,我对画图提出的要求也不够明确,所以有些学生在图中乱画,填写表格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茫然。后来在我的举例示范中学生才明白这个操作的具体要求。

  (4)我在设计练习题时题型太过单一,可以出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2

  1.通过我对教材的认真学习和虚心请教,本节课我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做了如下安排:

  (1)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而教学教学重难点则是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2、设身处地 分析学情

  教师如果只关注自己如何教,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是不可能上好一节课的。因此在学习分析完教材内容后,关注学生的学就因从现在开始。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刚刚又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争强好胜,求知欲高,但这帮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想整节课都能让孩子跟着教学节奏,兴趣盎然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心情愉快是学生顺利认知的心理基础,而愉快的心理因素往往是由情境引发的,如愉快的数学游戏、动态的教学图片、生动的数学故事、欢乐的数学比赛、形象的电教演示等。为学生创造两好的学习精神环境。

  3、抓住本质 定教法、学法

  李老师常和我们新老师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因为需要学”。道理等同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不应再是怎样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上课的教师除了对教材、学生清醒的认识、分析外。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法、学法,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度量的。

  本节课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直观猜想、有序思考、简单推理、验证结果的过程,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实验法。学法则主要采用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4、实践建构 精啄语言

  《简单的推理》一课是李老师实践过不下5次的课,因此在教学准备这一块我的资料是很齐全的,整节课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贝贝、乐乐、欢欢”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主线,创设了“猜兄弟关系”、“猜花”、“猜球”、“猜数”、“脑筋急转弯”等一系列含有数学问题联起来的情景。以实现从书本情景到实际生活情景的过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的目的。

  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下,我每次试教磨课后形成的教案,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主要问题出在这是一节逻辑推理课,学生的说在整节课占了相当大比重。如何引导学生严谨有序的说清推理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要求甚高,并且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推理三种物体只要把已经知道的先确定,其实和推理两种物体的方法完全一样。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例2时,前面3次的试教都没能突破,艾校从充分理由律谈到与本节课的联系,从结构谈到操作,从学习目标谈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微格评课,我才有所领会,《简单的推理》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可能性到确定性的过程,有条理的根据条件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并对自己得到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的过程。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3

  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事先准备好比赛邀请卡、学生姓名卡片和绳子围成的圈(黄色的圈和绿色的圈),创设了圣诞老人派发跳绳和踢毽比赛邀请卡的情境,带领学生在站一站、贴一贴、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感悟维恩图的产生和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教学反思《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数学广角的知识,整节课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维恩图的产生,学生兴趣浓厚。

  在玩中学,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知道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自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在课中我也反复带领学生去说,最后学生也能自己知道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课后经过师傅的指点,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请卡的学生上台站在相对应的圈里时,我就可以用邀请卡在黑板上贴一贴,学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绳邀请卡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就是是一个集合,然后在画出图后,再进行移动把比赛邀请卡换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维恩图)。

  2.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绳子围成的圈里感知集合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整体,也知道了两个圈有重复的部分,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请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贴一贴、移一移,师生互动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维恩图来表示。

  这样学生自己在下面画的时间就可以节约下来,足以完成后面的巩固部分。

  3.在经历维恩图产生的过程中,用绳子围成的圈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即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比较直观学生知道把同类的放在一个集合里,属于两个共同区域的放在中间;缺点就是目的性太强,扼杀了学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学生自己画的时候就只有一种

  只是用点子、文字、数字等来表示名单。

  一次上课就是一种经历,通过今天学校独特的众筹研讨,以研促评的教学研讨,带给我们雏雁的不仅仅这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思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想,多学,多思,多实践,在实践中进步。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陈述性知识,放在这个单元是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是为了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其目的就是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做铺垫,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否则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好理解。

  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开始。在给出的8个分数中,学生能够找到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建立倒数概念必须充分注意的内涵。教材在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基础上,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互成“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还要明白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的。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甲数是乙数的倒数,乙数也是甲数的倒数”。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教学:先求3/5、2/3等分数的倒数,然后求5、1等整数的倒数,最后是0没有倒数。在第一个层次里,要求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发现它们的分子、分母刚好互换位置,一方面进一步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写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写出整数的倒数。可以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这个整数相乘等于1的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就能像分数那样直接写出它的倒数。第三个层次理解0没有倒数,并要求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存在与0相乘能够得到1的数。

  倒数的意义就是一句话: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的,这也就是概念内涵的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基本块面:首先通过例题7提出的问题——给出倒数的含义——分层突击理解倒数含义——出示形式上的经典错例(特别是小数的倒数)——处理1和0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文所谈的不是教学流程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倒数这个概念,谈一谈对概念教学的理解,从拆句的角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拆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针对倒数这个概念,我认为:内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书上出示乘积是1的正例,我们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书上说的是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出示3个数的反例。这两个反例是针对倒数概念本身的。

  学生在倒数的答案呈现上,习惯于用等号表示“的倒数是”这样的错误,比如2=1/2,从数学表达式上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确实犯了,而且每届都有这样的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已经强调并且纠正了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态度的端正与否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节课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1和0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数、整数、自然数。假分数分为1和大于1的假分数;整数和自然数里都有0,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单独的概念教学,或者说倒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关倒数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意义,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建立倒数的概念以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同的教学内容,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结构出现的次序,比如:整数的概念是复习、假分数的概念是辨析。

  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平衡,对于倒数概念来说,学生之前毫无经验,是属于顺应,其实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不难的,从形式到本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数字0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上39页第19题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数字1的问题。

  从整个概念系统来说,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的,如:本节课中倒数的概念是顺应,而用到的外围概念是整数、自然数、假分数,我在学习的时候注重对概念本身的解读,数包括自然数和整数,倒数的形式是分数,但不是分数的整数和小数需要先转化为最简分数之后再处理。

  在概念的形式实现之后的环节就是对倒数概念的辨析,如:题目a都有倒数,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a这个数的取值范围,是取正整数?负整数?0?非正整数?非负整数?自然数?这里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倒数的核心概念就是:0没有倒数,但是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量的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5

  《节约用水》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展示和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首先,我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节内容的有关资料,如:水的重要作用的表现、水浪费的事例、家庭用水调查和生活中节水知识等等。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组6人自由选择项目进行搜集、调查工作。上课前由小组长组织整理各组员所收集的资料,由于是几个同学共同努力来做这件事,虽然所花时间不多,但他们收集的资料还是挺全面的。学生搜集到的有:各个家庭每月用水量、每吨水的水费,学校一共有多少个水龙头;有的小组还测量洗一次手大约要用多少水,洗一次澡大约要用多少水,模拟一个损坏的水龙头10分钟滴了多少水,以及附近地区的水浪费情况等等。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测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动手操作能力,团队精神,又让他们在与人合作中发展了交往与交流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主题是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并要学生付诸行动。根据这样的目标,放手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水资源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明白了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培养课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6

  今天讲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个内容在以前的课本从来出现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弄了一些课件,并把这个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来讲,第一节课讲抽屉原理,第二节讲它的逆运算,让这难懂的内容变得变得轻松愉快。

  第一课时,我先和学生做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并把放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课件演示,让有些同学方法不够完整的补充好,得出:不管怎么放,至少有2根小棒要放进同一个杯子里,板书:

  3÷2=1……11+1=2

  接下来让学生再动手操作把5本书放入2个书包(抽屉)同样把放的情况记录下来,得出:不管怎么放,至少有3本书放进同一个书包里,板书5÷2=2……12+1=3

  到这时,就有些聪明的同学发现规律了,我顺势提出如果是7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至少要有几本放进同一个抽屉里?9本呢?小组讨论得出:7÷2=3……13+1=4

  9÷2=4……14+1=5

  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更深刻理解。

  当学生发现其中规律时我总结抽屉原理: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如果A÷N=B……C(C不等于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也就是说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进B+1个物体。

  应用原理让学生练习课本中的做一做,此时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已经很快就可以解答此类问题了!

  此时学生对挑战更难的问题兴趣盎然,就很自然地导出课本中的另一道题: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六年级里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的,六(2)班中至少有5个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对吗?为什么?

  对有困难的学生我稍作提示:可把一年365天看作是365个抽屉,同样的道理一年12个月看作是12个抽屉,学生就恍然大悟了。有了这题的铺垫,在做“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把5镖转换成5个抽屉了。我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7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9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借助直观图”呢?课堂初创设情境:森林里举行动物运动会,出示了参加跑步和参加跳高的两组动物信息,要求学生算算参加跑步和参加跳高的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学生发现有几只小动物是重复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小动物参加比赛的情况,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问题,再解决问题。

  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 “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衣服搭配环节,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们可以用数字12345代表上装和下装,或者是字母符号,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在教学中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 “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1

  《数学广角——有趣的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有序的思考方法。并用此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亮点有下面三点:

  一、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以“去度假村游玩”这一系列活动为教学主线,让孩子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学数学,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上课开始。就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的话。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数量较多,学生又往往是东一个、西一个地找,很容易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此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体会到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操作。这种有序的思考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让小组学生上来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学生能很快地掌握了食物搭配的6种方法,更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胆量。当展示的学生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还有什么方法吗?每次都有同学勇跃发言,或上来补充不同的方法(如:有学生补充了符号表示法与算式表示法)。通过展示活动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同时老师也获得了解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在小组讨论、展示时用了大量的时间。致使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没有完成。

  (2)在学生展示时,老师有时过于仓促,想急于表达。

  (3)课堂上老师评价语言的运用还不够丰富。

  (4)在小组讨论时学困生参于的热情不高。

  (5)由于课前没有自己把课件演示一次,在上课时课件出现问题,导致这节课效果不理想。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

  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习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习: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课题: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

  黑白两对手,

  有眼看不见,

  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最外层总数

  3

  4

  5

  6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三、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3

  集体备课活动我执教了《数学广角》一课。课后,我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与本低年组全体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的思考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P108例1,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数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做数学”。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情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我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创新的理解是这样的:用好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学内容变为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

  二、课堂中的几个亮点

  《课标》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点一:在情境中,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集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对教材做了改动,课前我调查了46中三(2)班喜欢语文、数学的情况,将例题改成三(2)班同学参加语文、数学小组情况,用统计表出示了调查结果。让全班学生从统计表中收集数据。并统计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共对多少人进行了调查?从而引发矛盾。

  亮点二:探究新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矛盾已激化,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们怎样才能让计算的结果和实际的人数一样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统计表里有名字的同学站在两个圈里,一个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人,一个表示参加数学小组的人。“谁站的位置最特殊?”学生在明确目的之后,独立思考、大胆设计。思维发生了碰撞,由此得到韦恩图。这种集客观性、多样性于一体的调查其实是最好的数学资源,它既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集合的各种情况:子集、并集、交集)和应用性,避免人为对知识的割裂,为学新知而学;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集合有初步的体验,并从直观的实际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在统计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时,有学生提出是6人,也有学生提出是5人,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计算的结果和实际的人数不一样呢?”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未能充分利用学生错误素材,为教学服务。

  在学生独立完成韦恩图时,有一学生画成这样

  这时我应该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比较

  这两种图形的区别,从而更加深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不足三: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我自身认为自己在教学语言、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学习,今后我将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个台阶。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4

  本课教材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用什么对策才能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可能有少数学生了解,但是不一定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故事和活动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了解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改变了书本的教学设计,通过平时常见的扑克牌比大小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然后让学生去解决田忌赛马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详细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意见和看法,使各自明确努力方向。这是本节课同学们最轻松、最兴奋、也是最高兴的时候。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认识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评价自己的学习。

  我觉得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学生配合的不是很好,时间把握的不够。例如在师生出牌比大小时,学生第二次比时总不肯出牌,这样让时间白白地浪费了,使得后来整个设计没有如期完成。如取棋子游戏没有讲完。

  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也省略了。这点也是我有疑惑的地方。田忌的策略虽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像齐王那样不改变出马顺序的对手几乎是不存在的,特别是现在的体育比赛都在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在经营方面的例子是有,但我觉得离学生太远。另外在调动课堂气氛这方面,我觉得也做得不够好。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5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 进行复习,复习时依据考纲和课本,实施素质教育,设法引导学生,因材施教,调整好生的学习状态,努力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平均分,力争在今年初三升学考取得好成绩。

  一、 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常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等。

  二、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每年中考试题按难度比例,基础分占比例大,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

  5、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第二轮复习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四、第三轮复习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

  (4)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予讲解。

  (5)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6-30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1-07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6-21

《数学广角》的教学的反思02-19

《数学广角》的教学的反思03-28

《数学广角》的教学反思11-21

数学广角的教学反思01-21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1-07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