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2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个梨,3个桃子,2只香蕉)的主题内容,在一个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觉这一内容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远了一点点,给学生的感觉不够鲜活。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也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根据这一理念的指导,在第2个班教学时我有所改进,我从学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从而引出“<、>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改变后的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3
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将自己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仔细观察,哪盘鸡蛋多?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听听孩子们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可以了,因为前几行都一样多”,“老师,第一个盘子的只空了两个格,第二个盘子空了四个格,所以第一个盘子的鸡蛋多”“老师,我能很快的数出每盘鸡蛋的个数,我5个5个地数,很快”就在这七嘴八舌中,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使其立刻变得鲜活而灵动。同时更从侧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4
一年级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 ”、“-”,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分数大小的学习,在比较分数的过程中也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能用符号表示一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的整节课就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前五分钟,我就设法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玩转盘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猜测、参与、观察、发现、感知中初步领悟到同分母分数比较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引入和新授知识就生动、形象、自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很好的结合起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学生还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发现了分数,并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材料,学生用自己的成果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氛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得到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还在实践中得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让学生完成课本58页“试一试”中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发现这一组图形可以用3/8>1/8来表示,此时,我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引导学生再试一试还能不能找到另外的分数比较大小呢?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发现还可以用不涂颜色的5/8和7/8来比较大小。这使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在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出几分之一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分子都是1的分数。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一组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多组分数比较大小并记录下来,课堂开放、热烈,有的小组还找到5组分数之多,这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1/2和1/4的比较,而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对教材进行了拓展性的应用。学生小组合作比较出了许多组分数,从中更好,更快,更准确的发现并总结出比较分数的方法,即比较的两个物体都要一样大,在分母或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让学生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6
《比大小》一课中,是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概念的难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讲故事“小猴分水果”为主题,使学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课上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小猴请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够吃”与“不够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教师注重挖掘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分类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长期的效应。最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上。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小猴一共请了几个朋友?他们都摘了哪些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由学生喜欢的“小猴请客”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动手操作,渗透分类。通过动手摆一摆,学生很明白谁大谁小,既能渗透分类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左边的3只小猴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子呢?3只小猴分3个桃子,够不够分?小猴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同样多)教师适时指出:表示两种事物同样多,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叫做等号,读作:“等于”,在书写时两条线长短要一致。(在图下面写上“3=3”,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2)每只小猴分1根香蕉,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认识大于号。“3>2”这个式子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3)每只小猴分1个梨,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然后引入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比较大小。“<”“>”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上问题的提问及学生的规范回答,知识的举一反三,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才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7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不足: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起来都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对知识点还掌握的比较好,但我还是觉得在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参与。
2、我觉得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掘利用教学资源,认真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关注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8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区分“>”、“<”,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我想了一种形象的比喻,如“>”象张着大嘴巴的大鱼,所以叫大于,而“<”是闭着嘴巴的小鱼,因为害怕大鱼吃它们所以紧紧的闭着嘴巴,所以叫小于。孩子们通过我的`比喻能够分清楚了“>”和“<”。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动手摆这三种符号,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下来对这三种符号认识的非常好。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作用“<”,孩子们通过算式自己总结出了“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的顺口溜。
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亲自总结出一些方法,比如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还有,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上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9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教材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是通过图形表示分数,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刚备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没什么好研究的,分数的意义学生已经认识了,比较的.又是简单分数的大小,没什么难度,课上学生积极的反应液证明了我的想法。可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会在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上出错,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盲点,我们的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刻?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我发现可能有以下2点原因:一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深刻,二是学生受到整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负迁移了。
于是我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增加了2个情感体验,通过“面积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线段的长短”3个活动,为学生的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会心体会到分数大小是如何比较的,从而更好地应用方法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也很主动,有个别能举一反三,只要老师稍加提醒、点拔就能说出个中原由,这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求新知比较强烈。
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探究:故事一开头,我设计了一个故事导入,自然引出不同整体所表示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比较分数时,要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课后和年段老师探讨后发现,对于这一知识点,学生已经有所感悟不同整体间分数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必要放在开头给学生强调,这样反而会让班上部分同学显得很迷茫。可以在学生说出来后,及时引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特意花时间去教授。
通过一次课的设计,一次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我对教学研究有了一次更高的认识,也激励我应遵循探究的思路来行走以后的教学道路。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0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数小猴吃水果图中的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数量,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两个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相对来说学生都已经认识了,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1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习,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习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2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功夫。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3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分子是1)大小之间的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要到五年级才能系统学习。
本节课教材要求分三步进行教学: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大小——比较分数大小。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这对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从班上的人数比较入手:“孩子们,我们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二班有45人,45和40谁大呢?”“当然是45大哦!”
“45>40,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你们的数学书本是多少钱?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
由整数、小数比较大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呢。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先出示: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学生有的说3/4大,有的说1/4大,还有的学生默默无声。于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先分4份,再分别涂上颜色,同桌之间比一比大小。折完后,再请学生来说谁大。“3/4和谁大呢?你怎么知道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1:(拿着折好的圆形纸片边比划边说)把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学生2:3/4里有3个1/4,3个1/4要比1个1/4大,所以3/4>1/4。
学生3:我用长方形折的3/4和1/4,两个图形对比,1/4<3/4。
及时肯定学生的比较方法及解释,出示一组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巩固。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太好了,同学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了,现在老师有道难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淘气和笑笑在争执1/4和1/2谁大?你们来说一说。”
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请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再比一比,在组内先验证自己的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们比较出的结果是什么?”(有意识请猜错的学生说)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做“试一试”第(2)题
1、演示课件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那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1、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2、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1、你们能不能不涂色直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2、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混排题。
3、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老师巡视。
4、小组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和“分子相同时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课件出示)
5、用你们的方法来比比1/2、1/8和2/7、2/5
6、课件演示验证。
(五)游戏:
拿小棒: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小于10);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其实,在本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三种分数比较的方法,即三种比较模式。
1、看图比较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个的模式中包含三个比较环节: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大小,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目的也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看到的图形,想到的理由进行交流。
2、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出填分数的理由和比较分数大小想法,再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理由,然后根据分数的概念得出结论。在探究比较中,注意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这一部分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推理,归纳。
3、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较”的模式
在这里,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推理,最后归纳出: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较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的法则。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4
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两个数量哪个多、哪个少的实际问题,甚至亲自解决过类似的问题。但是,究竟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根据这些情况,我首先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根据经验来比较家人的年龄大小,从而引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紧接着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拾得多?也就是多少和多少比?”引出46和38比。让学生在比较46和38(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时,自己尝试比较,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四十几比三十几多,也可以比十位,十位上4比3大,从而得出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先比十位。
再通过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思考,让他们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互相交流将比较方法得以提升,让学生知道碰到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两个数位不同的数进行比较,则数位多的数大(即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两位数比一位数大)。目的在于体现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5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日会素材。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愉快的探究数学问题,积极的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大胆的.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3、建立对话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这节课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平等对话。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交流着。对于5>?,学生开始答的比较散,后来有学生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有学生能讲出全部答案。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可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发展。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6
《比大小》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便于为儿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经验;但是,生活感受、生活经验还不是数学,还必须经过一番“数学化”的工作。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辅助完成。本堂课一开始,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而且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好动。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用动作表示>,<的形状;根据数字找符号;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抽象出数字说出算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弘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符合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时代要求。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7
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8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认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别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9
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数量,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授“=”、“>”、“<”及其连接在数字之间作比较的填写方法,让学生做些读写练习,并出示相关练习题。
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20
《比大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分子是1)大小之间的比较。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认识分数。所以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目的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时,通过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大小这三个环节,学生联想图形的大小而进行比较。在探究比较中,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并进行分类:同分母分数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从而推理归纳出: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才不枯燥。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11-30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20
比大小教学反思09-01
比大小教学反思11-12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02-17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05-15
比大小教学反思15篇03-26
《比大小》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09-23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