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的教学反思1
本节是在:“电生磁”和“电动机”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本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发电机的原理与应用、磁记录等,如果要面面俱到去讲述,时间安排上肯定比较紧张,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上面,其他内容采取课下自学,教师课上知道的方式处理。
成功之处:本节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探究实验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规律,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好素材。演示实验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引导不充分,急于求成。由于缺少发电机模型,对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的讲述生硬,不好理解
电的教学反思2
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从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的练习完成的情况,学生抽样访问调查情况分析,《电与磁》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单元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章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电与磁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物理的快乐,同时也从实验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理论水平。
2、学生学习《电与磁》这一章的内容,学习的热情极度高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热爱,甚至一些学习非常落后的学生都对我们的物理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课后一直追问老师有关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的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物理问题,而彻底改变了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4、本章教学活动从设计理念方面,起点低,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慢慢引导学生形成对电与磁的初步认识,为学生做好了层层铺垫,非常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课堂效率非常可观。
5、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电与磁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初中部分的这些浅层次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出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结果令人相当满意。
有待完善之处:
1、教学的个别环节还需要改进,实验的设计还可以更加的灵活,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为学生开辟物理学习道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的研究学习物理知识。
2、课堂上还是存在滥竽充数者,不乏有看热闹的学生,热闹看望了,知识却没有过脑子。
体会:
本章的教学活动已经全部结束了,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一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主要的探究要素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论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完《电与磁》之后,追根究底的问老师,通电导线周围既然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的形状和方向是什么样子的?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能够产生感应电流,那么电流的方向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谜题,其实这些是要进入高中之后才学习的内容,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迫切需求,我带他们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来解决他们心目中的难题,我刚开始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不到几天时间,这些爱问问题的学生各自都设计出了各种实验,在实验室里面,研究出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磁感线画法,还有人研究出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形成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判断方法,这些实验结果,总结的实验结论和高中即将学习的左手定则几乎完全吻合,只是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出入。对于学生的这种对新知识的渴望并且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探究学习能力,让我倍感欣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且有很大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要求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受益终身。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电的教学反思3
本课是六年级能量单元的第一课,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系活动,让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知道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证明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的导线。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对指导学生分析“电能生磁”是有直接帮助的。
在实验将“通电导线”放置到“指南针”上面,让“导线”和“指南针”保持一致,观察指南针变化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点,并且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实验操作的要点,并且可以请学生说说对实验步骤学习的理解,或者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下,确保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和“接通电流时指针的变”,进行一个对比,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比对与分析。在利用短路电路增大电流的活动前,要强调调只能短暂接通,可以让学生进行三秒的倒计时,以此保证电池不会被过于损耗,强化学生对短路的危害的认识。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前面的引导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得出:指南针的偏转是由于磁性,而这磁性既不来源于磁铁,也不来源于铁的影响,那就应该是电流,可能是电流流过导线时产生了磁性。。
在最后一个活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中,我利用较长的导线,演示了如何绕一个线圈,然后再给各小组分发导线,组织学生一起绕线圈,本来考虑到绕线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但是,科学课强调的就是动手和动脑,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学习的机会。绕了线圈之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想尝试的式任意摆放线圈,从而能让学生发现,当线圈放置的位置不同对指南针偏转角度是有影响的,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将指南针套入线圈中时,产生的偏转程度最大,甚至旋转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既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也是为了以后学习电动机埋下了伏笔。
根据之前课外的调查,这是学生们都较为感兴趣的单元,因为有教多动手操作和有趣的实验,因此,教师要乐于花时间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只有学生快乐学习了,教师才能愉快施教。
电的教学反思4
《电和磁》这一单元的教学从备课来看,实在有些难度,孩子在准备材料上需要给足,开篇第一课很重要,面对单个电和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之间为何联系起来有何关系,比较陌生,比较难理解,因而这节课从从“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激发孩子们去探索本课教学。
1.合理引导,有效实验
课件出示奥斯特发现电和磁联系的过程,再运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来模拟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然后再运用短路电路和指南针继续来做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总结发现,最后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把短路电路实验与通电线圈实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为这两种都是让导线磁性变更强、实验效果更强的方法,当然其实他们也有一个小层次,就是通电线圈的磁性要比短路电路的磁性更强。
2.材料准备,教学关键。
“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
3.安全教育,确保成功
因为涉及到短路电路,在自己动手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被烫到的情形,因而,在实验前需要和孩子们讲清楚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短路会产生热,以及对电池伤害很大,不要持续将电线连接在电池两边。可以采取保护措施。
电的教学反思5
为了引起学生对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本单元开篇的《生活离不开电》先设计了一个快速猜想活动,引导学生对停电事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影响进行回忆或猜想,体会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引导学生搜集证据,列举自己知道的各种电器设备及其功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电是一种能量"的科学概念。在了解了电能的广泛应用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电的相关问题。电应用如此广泛,已然不可或缺,并且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那么电到底是什么?电从哪里来?电是怎样工作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就自然地引出了!
本节课中在引导学生使用维恩图进行停电之后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猜想。可能学生对于这种方法接触的比较少,使用时不是特别明白,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够用图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方法还有待加强。另外我本来是想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头脑风暴,但是从学生的展示来看,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想不到更多的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搜集证据帮助学生建立:电是一种能量形式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想到能量,但是并不是能理解光、热、声音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把电转化成了什么”学生在表述的语言不够科学、规范,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述。
另外由于网络教学,不能对孩子的情况及时掌握。可以用回数字的形式检测学生掌握或者明白了没有,对于不明白的,可以再次讲解。除此之外,我在一些环节语速可以快一点儿,这样可以对学生多些评价。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有待加强。
电的教学反思6
1、要从“思维”角度去组织教学
A、关于为什么要增加探究磁能否产生电的理由说明。“电和磁”这一课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因为在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存在着联系之前,电就是电,磁就是磁,互不相关。所以我认为要探究电和磁,就是要探究它们之间存在着怎么的关系。如果磁能产生电或电能产生磁,都可以说明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假如磁不能产生电,电也不能产生磁,那它们之间就不存在联系。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究在电路中用磁铁替换电池,小灯泡还能亮起来了吗?学生当然不可能发现这样做,小灯泡也会发光。但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发现磁能产生电,但能不能发现电能产生磁的证据呢?接着继续探究。也许你会认为我多此一举,但我认为从思维逻辑性角度,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
B、关于对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分析。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很多,我们用手一碰,指南针就会转来转去。如果用没有外壳的指南针,只要一吹,指针就会偏转。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有外壳的指南针,排除吹气的方式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干扰;然后,规定手不能碰到指南针。剩下来分析就好办多了。学生说磁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复习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当学生说铁钉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磁性”的概念,更是为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解释做准备。因为导线是铜的,不是铁的,为什么指南针会偏转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C、关于怎样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思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适时给以引导。当提出有什么办法能使实验现象(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时,学生可能一时无从回答。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的思维路子,从电流角度去想一想,从导线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2、要从“能量”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是“能量”单元的第一课,站在“能量”角度看,本单元从“电和磁”开始引入,电能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一直到第6课“电能和能量”才正式提出“能量”一词,到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研究哪些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到第8课“能量与太阳”一课对能量进行拓展,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和太阳能的关系。电磁现象在本单元中是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研究的,它的研究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关注电磁现象的每一个细节,如偏转,偏转的角度,怎样偏转?通电时怎样?断电后怎样?因为断电后指南针要转回原来的位置,也会动。有的学生就会认为通电、断电都会偏转,那就说明与电无关了。所以要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断电后的转动是指南针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不是发生新的或再一次的偏转。
3、要从“单元”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这一课的最后一个活动是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这一活动如果仅从“电和磁”这一课来说,我个人认为可要可不要。因为前面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已经从互不相关到互相联系了,我们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单元角度,本单元在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就是没有发出电来吗?如何检测是不是产生了电流?就要用到线圈和指南针的检测方法,所以在这一课安排检测“废电池”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一来可以对这一课的学习知识得以运用,二来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电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刚开始上课时可能是由于学生都比较紧张,所以表现的不是非常积极,短暂的紧张情绪过后,课堂气氛便开始活跃起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得与失。
情景一:重现奥斯特实验
本节课刚开始,我为学生演示奥斯特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奥斯特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非常简单。实验分为两步:一是将小磁针靠近通电导线,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的方向,然后观察现象。
在我对实验操作并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我在课前做了多次练习,使得我在课堂上能够将实验演示成功。唯一的缺憾是在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方向后,小磁针的偏转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可信性。此外,我觉得这个实验如果交给学生来做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是值得我去尝试的地方。
情景二:通电螺线管的制作
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但是磁场较弱,而且携带不方便,所以引出通电螺线管。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演示了通电螺线管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共有两种绕线方式。
其实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做。先引导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无非就是将一段导线绕成线圈,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亲自动手制作出通电螺线管。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讨论制作的是否正确。最后再由我来讲评。如果这样做我想效果会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课堂气氛也会由此变得更加活跃。
情景三:练习环节过于相信学生
本节课最后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到黑板前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画出电流方向。我叫到了一个名叫罗旭东的学生,罗旭东是班上物理成绩非常好的一名学生,过分的信任使我没有注意到他判断时出现的错误。这时座位上有学生说:“错了,画错了!”此时我才注意到他的错误,及时叫了另外一名学生进行了改正,避免了一次失误。
电的教学反思8
刚才我上了《电能、电功》一课,课堂上与学生配合得较好。从引入、设问、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等环节来看,全班同学学习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是我个人对这节课反思: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电能、电功》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二、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能、电功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常用到,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在认识电能时,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所发生的能量转化。并通过家里交电费的多少,引导学生学习电能表。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的状态来看,我觉得在今后的讲课要将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物理,从生活中的现象现体验物理,并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亲自动手演示用电器的能量转化的实验,从而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这个试验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1.在讲解电能表的使用时,讲解的不够详细。虽然运用了跳绳计数器让学生理解电能表的转数意义,但由于没有布置每个人带一个到课堂,及我讲解的不到位,导致实验时个别同学观察不到,理解不了。
2.在讲解电功时,只让了一部分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存在有些同学还不懂。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克服以上反思中的不足,多学习课改理念、大胆创新、灵活的运用教材、多发现利用自己周围的科学课程资源。
电的教学反思9
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
一、电功、电能的概念;
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2、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这种失误,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也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4、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电的教学反思10
《特殊的电》是牛津版自然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节课的一大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静电的存在,了解静电现象的特点并且能知道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大教学目标是知道商店产生的原因,了解避雷针和雷雨天在室外应该怎样避雷。
课堂的引入是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帮气球先生长头发”。学生们发散思维想了非常多的方法。也有学生观察力比较敏捷发现了我准备的实验材料猜到了我们要用“静电”来帮助气球先生长头发。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都是显得比较兴奋的。但是在实验活动期间,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将气球在头皮摩擦后去吸引碎纸片,碎纸片却很难被吸引上来,只有少数几组将实验做的比较成功的。为了整堂课的进程,我没有将问题拿出来而是直接拿了几组成功的来说明了问题。课后戴老师就提出了这个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并帮我指出可能我用的碎纸片的材料还是太过厚重,推荐我用那种更轻薄的透明纸可能效果会比较好。
这个实验我准备的材料是气球和碎纸,旨在通过气球摩擦头皮产生静电从而能够吸起碎纸片。课后戴老师还给了我一个建议:可以增加一个活动,让学生尝试下身边其他的事物而不是拘泥于气球通过这样的操作后会不会产生静电。
课堂教学内容中戴老师也给我指出了一点。在我教授闪电的类型的时候,我只是比较浅显的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颜色将它们分类。而更科学的分法是分为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三种。听了戴老师的意见,回过头来再看了下教材,其实教材上是有提及的,只能说我自己没能把教材看透。
课堂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预设性还不够,在讲到静电起电机的时候,当时的预想只是想让学生看视频然后说说观察到的现象仅此而已。但是有个学生将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说了一遍,当时我也不好打断,但是对于静电起电机真正运作的原理自己也不清楚,当时不知道如何应答随后就草草收尾。课后戴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我当时不要拘泥于静电起电机的工作原理,这只是个斜街的地方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课后其他老师给我提出的,就是课堂上我没有面向全部的学生,比较喜欢抽一些喜欢举手的学生,而缺少对其他学生的关照。可能一个原因是面对那么多班级,要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是有点困难的;还有个原因就是在公开课上会抽举手的学生会比较保险一些。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整堂课整体还是上的比较完整顺畅的。通过之前的课堂将板书改进了一下,由最初的文字板书改为图文结合,用图片比较清晰的展示了闪电产生的原理。
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对雷雨天在室内外如何避雷的讨论比较透彻,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
在戴老师的'这些建议下,如果再上一次这节课,我相信应该会上的更好。
电的教学反思11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由于电在现代生活中的普及,小朋友在学校、家里及很多地方都离不开电,因此对电还是有相当的了解的,电器的操作很简单,但是关于“电”的问题却又多又杂,学生对于能科学的了解电,以及掌握正确的用电方法,恐怕都不是十分了解。
因此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调查身边的各种家用电器名称、数量和用什么电,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上课时十分踊跃地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小组能一口气报上26种电器。让学生知道电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没有电会带来的危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环节时,学生在掌握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后还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静电有多少伏?等等。
电的教学反思12
通过对于学生进行复习和测试,我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分布。我对于本阶段的学习活动,我进行反思,以便在下个阶段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
首先通过学生进行测试,我发现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只要积极的进行学习,就会有更好地知识。本单元的重点是电路,电路的串并联。在这个部分的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只有认真的去动手操作电路,那么他们就能够比较的好的进行掌握。而且我发现部分学生购买了研究电路的电子积木,他们利用电子基本连接实验各种电路,这部分的学生的掌握的效果是比较的好的。还有的学生虽然没有电子积木但是积极的利用老师这里的简单的器材进行操作,虽然只是在课上短短的时间内,他们也都能够较好的掌握了。但是在小组的活动中,总是有的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他们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比较的差的。现在想来,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多么重要,这样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掌握,及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我想如果学校在教学器材能够给予更好的配置,我想就能够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很多的兴趣的进行活动。在这节课上虽然我没有进行电路的设计活动,但是学生有的还是携带了电子积木,我想他们只要课下进行组装,就会收获。在这个方面,我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购买器材,自己的进行探究学习。
还有就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的布置。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分工,出现不明确的现象,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的投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这个时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出现问题,没有更好的进行学习。现在想来,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探究方式,因此我对于的分组重新进行划定。除了对于按照学生的位置进行分组依据之外,我还更加学生在小组的作用进行划分。将一些在小组中活动不积极的学生从新进行分配,将一些活动不好的小组拆开,分别分入其他的小组。这样学生培养学生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较少的出现混乱。
还有就是在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没有进行反思。因此我组织学生对于自己的在本阶段的学习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的不足。大部分学生积极的进行反思,不知道效果,这个有待于观察。
电的教学反思13
上完这节研讨课,总结一下得与失。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电功、电能的概念;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
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2、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这种失误,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 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4、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电的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中如果能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过去历史课教学中“以教代学,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将会成为历史。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比较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当然,在“探索”式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权威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建议者、指导者,在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少一份指责,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别是当学生表述的内容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观点不一致时,千万不能较易否定学生的话,否则,他“探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我们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环境、机会,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电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电功、电能的概念;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电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教学反思11-03
电的教学反思11-22
电与热教学反思06-14
《电功》教学反思09-23
《特殊的电》教学反思12-05
《电》教学反思15篇11-03
电能电功教学反思08-13
电能电功的教学反思06-12
科学《电与磁》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