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

2022-10-18 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1

  20xx年11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开放周的示范课活动,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的《启蒙运动的兴起》,通过准备这堂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启发与帮助。在此,我想说声感谢,感谢李海英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感谢文昌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配合;感谢我们附中教研组每一位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在我成长过程给予我的每一次肯定和鼓励。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的体会,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各位老师的指正和帮助。

  《启蒙运动的兴起》是思想史的内容,特点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盲点。

  所以我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下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要用一些直观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悟历史,感受思想的力量,让他们对思想的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此外要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相关能力的训练,从而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问题:

  1、在活动开展方面。

  自己做的课件虽然粗糙,但图片和视频准备得还算充分,而且由于文昌中学的学生都很优秀,所以课堂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学生的情绪很高昂。但我感觉活动过多,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活动中,我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使学生热闹过了以后就迅速地进入另一活动当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可能受到我语调的影响,学生亢奋和紧张的时间一长,就会显得有点累。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教师来说,不应该只做到设计千差万别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实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进行必要的讲解也是很重要的,否则,真的是“热了课堂,冷了思维”。

  2、在运用媒体方面。

  思想史由于内容抽象的局限,使得学生的空间现象力相当的匮乏,因此课前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视频、历史图片作为辅助教学的材料,试图让学生通过眼看、手动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来达到对启蒙运动相关内容的理解。结果证明,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反应不错,比较能够接受。但随之而来,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弊端——过于依赖课件:就是不分重点,将整堂课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造成图片、视频的机械堆积。其实这对于我的基本功的锻炼是不利的,如果一昧将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不仅使教师失去了说的机会,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感悟历史、分类知识的机会,从而会让学生感到茫然。因此,这一点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尤其注意的。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对于学生的把握始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学生的个别演示,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我把学生分成伏尔泰组、孟德斯鸠组和卢梭组,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分而不用,流于形式,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而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使学生的活动和思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4、在教学设计方面

  对启蒙思想家的分析,我尽量避免对启蒙思想内容面面俱到,而是着力对其核心思想进行透彻的分析,突显思想家应有的魅力,确实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没有突破教材,只是重现教材的一些相关知识。听完海南中学解老师的课后,我折服于这位前辈的大胆设计,她基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同时,又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更获得了许多的情感体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听完她的课后,我感到自己真得很渺小。以后在教学设计、教材把握上一定要多下苦功夫。

  另外,自己的语言过于罗嗦,情绪易于激动(按师傅左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热锅中的蚂蚁),问题之间的衔接做的也不是太好,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后自己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尽量改正过来。我羡慕陈俊娟老师德温和亲善,更佩服解爱群老师的大度沉稳,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她们作为榜样,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2

  由于《启蒙运动》是思想史的内容,特点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盲点。所以我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下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要用一些直观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悟历史,感受思想的力量,让他们对思想的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此外要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相关能力的训练,从而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

  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避免对思想家的教条式的分析,而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其思想,或提供材料形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揭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还深深贯彻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注重方法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3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将时间主要分配在本科的重难点上,本课的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本课的难点是对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做辩证分析。同时,我认为这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抗民族压迫,弘扬民族气节的好教材。因此要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强化教育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蒙古统一后对西夏、畏兀儿、金和南宋的战争,是我国国内的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不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对民族压迫;2、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发动西征,并向东、向南攻击高丽、安南、缅甸,进攻日本、爪哇,是对外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而且本课的教学完成后,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问题。首先是在新课导入上,这节课我并未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而是进行了直接导入,我对《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学生的反应普遍比较迟钝,甚至个别学上表现出了茫然的状态,而我在设计导入时尽想着不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本课教学内容略多,课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如果再向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那么很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都较为合理,因此我认为如果导入形式是图片导入或歌曲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会大为提高,而对于旧课的复习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自己应该多思考,多总结。

  其次在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述上,存在着详略不当的问题。比如在蒙古的统一和扩张时,本课的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而我将过多时间花费在了蒙古的扩张上,我利用动态地图对蒙古扩张的进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学生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就更加导致了教学时间的不合理分配,我认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对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也要更加具体。

  再者就是没有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在对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我只是死板的告诉学生文天祥的个人品质,并未让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是我日后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改进的。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4

  上周三,在学校教学艺术节上,出了一节公开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感受颇丰:

  一、大胆创新,重组教材。

  本课内容繁多,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民族关系等内容。我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主要介绍了哪几位历史人物,他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再在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交流。又让学生以这三个人物的主要活动为主线,将这节课的知识线索梳理出来,进而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学习,展开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这节课的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生本教育理念指导课堂。

  我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我们不应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上尽可能的自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上给学生机会展示;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重、难点问题;在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又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来检测学生的探究效果,等等。可以说,整个一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历史生本课堂教学氛围,既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更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进一步完善了小组评价机制。

  我们历史组这学期侧重研究的课题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为此我们将小组评价与班级量化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下课后,我看到八班学生正在忙着往班级量化考核表里添分、改分,学生积极性很高,可见小组评价机制初见成效。另外,听课的老师们一定也都看到了这一点。就是每当讨论完一个问题之后,小组之间便展开竞争,都想为自己组多争得一些分。可以说,这种有效竞争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学法指导,巧记历史知识。

  我在讲授这节课时,注重了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讲到元朝开通的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告诉学生用“通则会,会(惠)则通”的顺口溜去记忆;在讲到民族大融合的四点表现时,我又告诉学生按照“汉人到边疆,边疆迁内地,契、女汉化,回族形成”的方法来记忆;在最后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时,让学生按照三个时间、三个历史人物和三个历史事件来掌握。总之,通过巧记历史知识,更加方便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效果显著。

  不足之处:

  一、当我讲到元世祖的统治措施时问道“当完成统一后,元世祖都采取了那些统治措施呢?”这时举手的同学就说到发展农业、中外交往、政治制度等方面。在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我就让一个女同学继续回答,这名女同学回答道“海运”,我又接着问历史课代表,课代表也回答“海运”。这时,我语气较为生硬的说:“不要重复。”这时课代表就红着脸坐下了。我想,当课代表回答得不能令我满意时,我应该换一种评价语,如“哦,你们俩的答案是一样的,再好好想想”等,这样就不至于伤害到学生。

  二、在讲到“行省制度”时,老师设疑:谁能解释一下“什么是行省制度?”这时,我叫了一名男同学。这名同学把行省制度解释完之后,我又问:“同学们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有学生说“不满意”。结果,我没有听到却说“他的解释非常完整”。

  三、我在课堂上还不够民主与开放。我应该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抛给学生问题,再让他们去探究。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自己的历史课堂更加有魅力!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启蒙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反思07-15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11-29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07-06

《启蒙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反思12-25

《启蒙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反思01-23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范文11-29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范文11-02

关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反思02-12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