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

2022-10-04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又一难点,如何在动态的过程中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教学条件很差,别说运用多媒体,就连挂图都没有,真让人发愁。

  前几天,黑板上用来吸卡片的小吸铁石被学生拿几个去了,只剩下几个了,我说了这件事,这个周三早上上学时,我看见李子烨拿来几个吸铁石放在黑板上,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今天,他又拿来几个送给我,我说:“谢谢你,够用了”。要上课了,我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用这作为教学资源?这可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啊!上课了,我要求学生看老师的动作说几句话,我先把原来的3个吸铁石从黑板角拿到黑板中间,又把李子烨第一次送我的4个摆在傍边,最后把后来送我的3 个也摆在一边,摆完了。我说:“谁能把老师刚才做的事连起来说一遍,并提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点了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说:老师原来有 3个吸铁石,李子烨先送给老师4个,又送给老师3个,请问,老师一共有多少个吸铁石呀?

  我问:要求老师一共有多少个吸铁石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很快列出3+4+3=,在计算时,孩子们也能理解先把3和4合并起来,再把7和3合并起来。有了连加作基础,教学连减就容易多了:我数出9个吸铁石,接着拿走2个,又拿走3个。要求学生完把老师刚才的动作完整说一遍,并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能说出:老师原来有9个吸铁石,一个同学拿走了2个,又有一个同学拿走了3个,请问老师还剩下几个呀?在理解算理时,我多次重复刚才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明白第一个同学的吸铁石是从9个里面拿走的,第二个同学的是从7个里面拿走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还有的学生说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能拿,不知不觉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了,情感目标也实现了。

  这节课,我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一定不会比运用多媒体差,因为我们的资源是鲜活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是真实的。我想,只要我们留意观察,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2

  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1.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可以算是一堂计算课的教学,相对来说算理与算法比较简单,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个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我的教学设计中却忽视了这点,缺少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显得有点死板。

  2.注意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本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情境,我都用了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同时,单一的问题呈现形式,也使得课堂稍显乏味,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避免问题呈现的单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3.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评价性的语言较少,不能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评价,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4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人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课本情境,孩子们不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纸小人来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小人参加游戏的人数变化,逐步建立连加连减的模式。并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明确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样做达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玩一玩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在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乘车”游戏,引导孩子们关注乘客的人数变化,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从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含义,能够运用解决生活、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游戏中有数学,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为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因此我还设计了购物游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三、说一说课本例题的含义,加深对连加连减计算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后,就课本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习题,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看图说一说带数量变化的数学故事,根据数量变化的先后,结合算式说一说计算顺序,培养了学生对生活情节发展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对计算方法、计算顺序掌握的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虚心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

  -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5

  《乘车》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中的一课时,本节课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再上车”,“下车、上车”的情境很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能把静态的图画变为精彩的动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并能独立计算。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引导语不足。教师的引导语言是一节课的主线,如果引导语不明确便会导致学生学不达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向课堂目标方向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按自己想法走,这也是新老师教学容易出现的误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一步回答出答案时,没有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的?”“你怎样算出的?”只是生硬地叫学生列式,错过教学资源,以后我会谨慎地注意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2、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算?”你还能想出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3、课堂教学中鼓励语言偏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准备了奖品来活跃课堂,但却因为自己的紧张忘记了,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不让这样情况再出现。

  4、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引导数学理解方面的思维,而忽略了让学生开口算,开口读,巩固算法,一年级学生对于学到知识还不能一学就全部明白,必须通过多读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巩固10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2) 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尤其是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情景理解连加、连减算理,在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数理逻辑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的简便写法计算连加、连减以及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师:今天,邹老师邀请了一位小伙伴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我们一起先来听听一首童谣。(课件听音乐)(学生倾听)

  师:这个小伙伴是谁啊?

  生:小蜜蜂。

  师:是的。清晨,勤劳的小蜜蜂去花园采蜜。蜜蜂国王把小蜜蜂分成了3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学生看主题图)

  师: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把他完整的说出来?

  生:第1组有28只小蜜蜂,第2组有34只小蜜蜂,第3组有23只小蜜蜂。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生2:第1组比第2组少多少只小蜜蜂?

  生3:第1组比第3组多多少只小蜜蜂

  师:刚才他们都提出了数学问题,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们能解决吗?

  生:会。

  师:如果是第1组、第2组、第3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们能解决吗?

  生:能。

  师:谁来列算式?那么多小朋友都会列?一起大声说出来。

  生:28+34+23=85。

  师:到底是不是85呀?

  生:是。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本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老师来帮帮你,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商量。

  (学生动手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堂。)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写出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8 6 2 简便 2 8

  + 3 1 4 + 2 3 +3 1 4

  6 2 8 5 写法 6 2

  +2 3

  8 5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是先用28加24得62。

  师: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62只小蜜蜂。

  师:那62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呀?

  生:两组的和再加上23得到一共有85只小蜜蜂。

  师:说得真清楚,老师把你的方法铁到黑板上,让全班小朋友都能看清楚。(教师贴竖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小朋友,他又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用28加34再加23得85。

  师:28加34再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中方法。

  生:我是把28、34、23一起相加。

  师:哦,原来你是把三个组的小蜜蜂一起连加。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种方法都有哪些相同点?

  生:都是加法竖式,得数都是85。

  师:比较以下,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1:第1种方法是两个加法竖式,第2种方法是1个加法竖式。

  生2:第2种方法少写了一个“62”。

  师: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哪种计算更简便呢?

  生:第2种。

  师:简便在哪里?

  生:第2种方法少写了一个“62”;第2种方法只用写一个竖式。

  师:原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我们可以少写一个数,节省了计算时间,真简便。再比较一下第三中方法,它和前面的良种方法又有什么不一样呀?

  生:三个数一起连加。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

  生: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加。(出示《连加》课题)

  师:勤劳的小蜜蜂看见小朋友们那么认真学习,送给我们三朵花,可是每一朵花里面都有一个小陷阱,不信?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练习课件)

  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19+30+40=?

  生:89。

  师:7+59+20=?

  生:86。

  师:是不是86呀?动手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学生动手计算,然后全班齐答)

  师:最后这个陷阱呀,小蜜蜂要求我们列竖式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堂,学生独立演算、汇报。)

  师:小蜜蜂已经采了很多的蜜,有些小蜜蜂开始把蜂蜜送回蜂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展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飞走了26只小蜜蜂,飞走了40只小蜜蜂,还剩下多少只小蜜蜂?

  师:会列式吗?

  生:会。

  师:一起说出来。

  生:85-40-26=

  师:看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生:减法(连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另一个知识——连减。(出示《连减》课题)动手在联系本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演算,并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物投影),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小朋友举手,我们来检查一下,他做对了吗?

  师:我们在列减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师:我们再来检查另一种方法,他最对了吗?

  生:没有,得数错了。

  师:做连减计算的时候,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出错,因此我们做连减计算时,不用这样的方法。

  师:蜜蜂国王的这个问题,除了用连减的方法解决,还能列出别的算式解决吗?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教师巡堂,学生相互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算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再用85减掉所有飞走的。

  师: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采了大半天的蜜,小蜜蜂准备回家了,可是有4只贪玩的小蜜蜂找不到家了,能帮帮他们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比比,看谁送的蜜蜂最多。

  (学生独立演算、汇报)

  师:哟!还有一只小蜜蜂没有回家,它的家是几号呀?

  生:37号。

  师:这只小蜜蜂呀,最贪玩,它把算式给弄丢了回不了家,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等于37?让小蜜蜂快快回家。

  (学生思考,汇报)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利用课件向孩子展示一幅小蜜蜂采蜜、送蜜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实际情景中因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首先,我利用课件,想孩子展示小蜜蜂采蜜、送蜜这两幅情景图,让孩子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情景图理解算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竖式,让孩子观察、比较中,发现连加连减竖式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从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过程中,加入了两个练习环节。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三道连加题在花朵中,三道连加题难度逐渐增加大,即训练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给孩子在动手笔算过程中体会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而另外一个练习,我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过程中,完成连减的练习。练习中,即巩固、加强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互相帮助的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只没有算式只有得数的小蜜蜂,让孩子思考,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可以让小蜜蜂回家。学生在刚才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整节课的练习,学生想出了许多算式。这一环节我拔高层次,让学生在思考和计算中发散他们的数理逻辑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即巩固、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情感。

  但是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7

  刚拿到课本,很是诧异,觉得这个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三),其实内容是增加的,与上学期的竖式计算没什么区别,只是多加一次竖式计算而已。有必要增加这样的单元吗?上完了第一课时,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才发现,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学的时候,出现连加算式,学生分步计算,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后面的数相加,这样学生会列出两道加法竖式,这样的竖式上学期做过很多次,孩子们根本没问题,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的时间预留的不长,可是,我在孩子们书写,巡视的时候,就发现了,各种状况都出现了,加号忘记写的,忘了进位的,计算出现错误的,横式上没写得数的,甚至有个学生,连横式、竖式都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了,我额头开始冒汗,看来我没有很好的预计孩子们暑假后开学第一天的状况,于是这节课被我临时机动的分成了两课时,先纠正和复习竖式计算的知识,再教授连加的竖式计算。相信,以后我就会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下次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先布置孩子们回家好好的复习与第一单元有关的上学期知识,在新课之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带孩子一起复习,这样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新课部分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单元应该是从人教版添加过来的,以往二年级开学第一单元是乘法,而现在改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首先,这样很快的带孩子们复习了上学年的加减法,因为部分孩子经过一个暑假,计算能力明显下降,记忆不起了,同时也为后面的乘法做好铺垫。整个单元虽然只有短短的5课时,其中还包括2节练习课,但是目的明显。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8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习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习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0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1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习,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2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坐车”游戏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

  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这样学生就把自己积累的生活中的简单的事情联系到数学中了。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3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习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习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习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发情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4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设计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习,这里的口算题应该设计两道题为一组,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第一个加数或是被减数。例如:3+4=7,7+2=9;10-4=6,6-3=3,要学生去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可以渗透连加连减的运算法则。跟着小火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和小动物一起探究数学知识。出示小男孩喂小鸡的主题图,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要学生自己去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编题,训练学生口头编题的能力。

  先复习加法题,再进行连加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连加算式5+2+1=8,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连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连加的算式进行比较,说一说加法和连加从意义和形式上的区别,要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连加的含义。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之后在进行它的计算法则的探究,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连加,从而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来总结出连加的计算法则。

  连减的教学就按照连加的进行,接下来我安排了课中休,要学生做数学操,在放松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第二次投入到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又复习了10的分与合。在巩固练习中我创设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们先要停车,出示了停车场的问题,进行了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学生通过图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去解决。来到羊村之后,小羊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紧接着出示帮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苹果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性都很高,而且编题和列式计算掌握的都很好。

  最后,出示看图列式的题目,要学生自己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进行内化,并要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这些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教学活动安排层次清楚。利用动态演示出数学问题生成的过程,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5

  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 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4-02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9-09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1-07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1-01

连加与连减教学反思06-11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3-15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8-13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4-02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9-09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