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分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三下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备这节课,感觉有点乱,因为这节课的练习的类型、数量都比较多。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分析了每个活动,每道练习的目的作用,把这些练习加以整理,提升,理出了这节课的两条主线:
一、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围绕这个重难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
1、拿笔活动,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验证,体会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
2、联系生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看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融合了那道捐款的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不同。同时也让练习难度有所递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在学生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关系后,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完善从“部分”还原“整体”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围绕这条主线也是设计了环环递进的三个活动:
1、说说1个学生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旨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选一选,让学生用一根小棒的1/3来找出这根小棒。这是课本上的练习,但我更改了第
二、三根小棒的长度,让这两根小棒的长度有点接近,主要是让学生休会当目测不准确时,可以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来进行判断。
3、估一估。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教后反思:
1、在对分数的再认识时,应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提升,把总数提练成“整体1”,在学生回答时强调他们对“整体1”的表述。
2、在复习时的提问:“对分数你有什么认识?”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回生,一时答不出来,这时我应该把问题再细化,如“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吗?”等等。
3、对于上课堂的“意外事件”,我应适时改变预设,创造新的生成。当我发现在一道练习中多画了两个圆时,我勿勿地改正,课后想想,也许把这种“无意”转变成“故意”,不急着去改,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细心的你,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否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这样,或许学生会更加来劲,更积极地思考,或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现。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2
教学“假分数的认识”一课前,我认真研读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假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除了使学生知道真分数与假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外,还必须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同时可以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因此,假分数的意义学习非常重要。从本课开始,逐渐渗透单位“1”的相关知识,为将来学习分数应用题打好基础。
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学情的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涂色时,先涂出喜欢的真分数,然后继续涂,知道出现等于1的假分数。使学生初步理解等于1的分数就是假分数,而且假分数比真分数相对要大。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发现,假分数有的时候还可以比1大,这样的设计,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假分数概念和特征,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里,学生反应非常积极,课堂参与度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很高。尤其是学困生也能踊跃举手发言,因为他们也能够感觉到今天知识理解起来很容易,既能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较好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3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分数概念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是笔者在这次去希望小学上的内容。新课开始,我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8个苹果和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装几个?把8个苹果、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个盘子里可以装多少个?”学生就回答半个苹果,老师就问:半个苹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个苹果,那这半个苹果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测不定的过程中,我就告诉他们用一个新朋友来表示“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新内容),并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然后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我巡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接着我就指导学生操作,又把几个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操作练习,学生能更加理解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几种类型正确折法,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操作练习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接着我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让学生看着四张长方形纸上的阴影部分来说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1/2>1/3>1/4>1/8,同时再帮助学生理解,我就说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小红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小刚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红吃得最多,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4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争论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行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因此一上课我以“1根小棒能用1来表示,4根小棒能不能用‘1’来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愿望。当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单位“1”时,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习兴趣由此而生。
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我没有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尝试、争论、比较、思考中逐渐完善对分数的认识,思考逐渐走向深入。如:学生认识的分数的基础是分东西时,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产生了分数,那现在分得结果是整数,为什么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当学生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分西瓜和分桃子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是不是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怎样用分数表示呢?最后通过让学生画出你喜欢的东西,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到分数是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数表示的部分可以是整数,也可以不是整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断地争论中发现原有认知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和构建了新的认知网络,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刻的发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对是用四分之一表示还是用八分之二来表示的争论时,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来摆一摆,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示出其中的二分之一,让学生通过拍手游戏、找出生活中的分数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这些活动为学生思维的具体化、深刻化提供了机会,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包括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直至进行深度思考,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永远的追求。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并理解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人认为在本节课中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可以:
一、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苹果”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2个苹果、1个苹果,到两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的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重要性,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找一找、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的桥梁;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实践,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努力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长方形折1/2、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在教学中本人在如何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言语平淡、缺乏热情;第二、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缺乏有效性,虽然能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当学生对认知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给予正确匡正、引导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给予传经送宝,本人在这边先谢谢了!让我能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6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上课开始先出示了一些水果的图片(一个苹果、四个桔子、一串香蕉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认识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接着,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进行对折,问每份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想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8,……,如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它的1/20。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让学生有效地复习和回顾上学期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授新课时,创设小猴分桃子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呢?是小猴最爱吃的水果,猜猜是什么?(桃子)把这袋桃也来分一分,应该怎么分?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呢?(四个桃,四只小猴)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请学生再说说。指出: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接着分四个桃给两个小猴,他们看到这盘桃子,马上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联系:这里有4个桃子。而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时,他们又建立了“每份是两个”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每个小猴应占这4个桃的四分之二。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后,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亲自上黑板分了分,再比较1/2和2/4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要用1/2?让学生讨论后从意义上自己进行了纠正,明确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二分之一。紧接着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有进行了改动:6个桃,分给两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如果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桃的数量不断地变化,可为什么结果都是二分之一?学生又陷入了沉思。趁机让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学生明确了:不管具体有几个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要知道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关键要看平均分成几份。接着就进行了几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中强调学生用虚线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练习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的总结时,提出: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上学期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吗?再次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认识分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在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基本上完成教学目 标。但教学的过程上来看还不是很灵动,按步就搬的比较多,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所以以后还需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 专业上我还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吸收。
此堂课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学习,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 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建构注意者”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导入就从整数的平均分导入,从4个平 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写,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在教师书写半个可以这样写,再让学生 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分数的特点也就是分数的三大组成,分数线,分母和分子。我觉导入和初步认识分数这一部分教学还是可 以的。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因为是新知识,所以同学们学起来有点困难。
我在设计教学是先从一个小判断入手,意图是引起同学对平均分的注意。另一个意图是创设矛盾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导入课题——分数。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是不错的,课堂练习也不错,但是当质疑、释疑时,一个同学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时,而我认为简单,也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没有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儿给与鼓励,并及时发动同学们开动脑筋帮助她,忽视了团队精神的发扬教育,这是我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全力准备,做好预设,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全面的估计,从而上好每一节课。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9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化教学。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给双包胎兄弟分蛋糕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接下来的课堂都能保持活跃的气氛。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本节课所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变得不够完美,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在让学生比较图形不同的二分之一的大小时,没有让同学们充分思考这几个二分之一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相同,就直接演示课件,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处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本节课知识,每一步都应该扎实的去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改变教学方案,对于最后一道题的拓展讲解过细,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拓宽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过多的讲解会给那些基础学生产生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发现,再配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应该比老师长篇大论效果要好。
这节课给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会从中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使学生体验平均分,认识分数各部分的意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分数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
师:它们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有哪些呢?
师:这么多好吃的你们愿意帮它们分一分吗?
师:谁来。
师:真棒,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和美羊羊分到的苹果、香蕉、桃子都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分得同样多叫做什么?(平均分)
师:可西瓜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平均分)那喜羊羊和美羊羊各分到了多少呢?(半个)
师:半个西瓜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让学生想一想)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那么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一半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分数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2分大小想等),左边一份是这块西瓜的一半,用1/2表示,右边这一份也是这个西瓜的一半,也用1/2表示。 (课件)
(板书)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分之一,写作(1/2)。
[教学时,学生从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理解1/2
1、刚才我们找到了西瓜的1/2,现在拿出你自己喜欢的学具(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折一折,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课件出示要求)
2、你是怎样折的?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的作品?
3、相机提问你是怎样折的?(上下对折两条长重合比齐,,左右对折两条宽重合比齐,圆的边比齐,使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相等)
师;XX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的一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
一。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同样的方法操作正方形纸和圆形纸。(学生说)
4、如果随意折,每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看来平均分在分数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刚才咱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1/2,想写一写这个分数吗?
边写边板书1/2:先画一横(用直尺画),它表示的是非常重要的平均分。只有在平均分的前提下,才会有分数。平均分成的总份数2写在横线下面,涂色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同学们试一下,在自己涂色的那一份上写上1/2。
师:那为什么大家手里的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也不相同,可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6、观察判断,
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形。请看。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平均分的特点是分成的几份大小相等。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
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1/3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板书。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谁愿意把它写到黑板上?
师:好下面我们来认识1/3。(课件)
师:这里有一个圆,我把它分成了几份?左上方一份,右上方一份,最下方一份,这3份的大小相等吗?3份大小相等说明是平均分成了3份。那3份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1/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0页,完成圆形图后面的填空。完成后学生念,老师板书“三分之一,写作
(三)认识1/5
师:下面通过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认识1/5.请同学们用铅笔给长方形的1/5画上斜线。并写上1/5。
完成后看课件。
师:只要是平均分成的5份中的一份,都是它的五分之一,写作1/5。板1/3” 书五分之一 写作1/5
(四)认识1/4
1、我们已经认识了1/2 、1/3和1/5.现在拿出你自己喜欢的学具折一折,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课件出示要求)
2、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1/4。
3、交流:师指着图问:这是谁的,好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引导,那涂色部分呢?)
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均1/4)
4、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
小结:把一张纸张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板书1/4
5、师: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想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但今天咱们就先认识这些。 小结: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6、那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分数中的横线叫分数线,板书分数线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4叫分母,(板书分母)它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叫分子(板书分子),它表示我们涂色的那一份。在1/4里分子1就是分母4份当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四分之一。从下往上读。标箭头
[想认识几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
多次操作,学生逐渐内化了知识,在操作中提升了对分数的认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这比死板的告诉学生或者一味的强调分数要“平均分”,学生印象更深刻,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变成了自觉的、主动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书上91页做一做中的第一题。填在书上。
(2)在书上完成94页第一题。
⑴师: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⑵估计:《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并交流结果。
⑶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在新课学习完后,从联想、估计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这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课件出示了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图片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再到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个西瓜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为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西瓜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并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成功之处: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再教设计:注意强调“平均分”。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2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先从1/2,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再来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长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再折出1/8。1/16等。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平均分成的数做分母,取的份数做分子。
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队报版块用哪个分数表示,再来比较1/2和1/4、1/8大,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引导,希望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图片,并找其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其实离自己很近。
练习分看图写分数,看分数涂一涂,判断三个基本联系,很好的巩固了分数的意义,最后的拓展题,不仅巩固了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下节课的几分之几的学习和分数的大小比较作了很好的铺垫。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3
真分数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涉及到的都是真分数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本课时,应该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真分数的内在含义和真分数为什么小于1,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汇报并在练习本写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同时以这个分数为例,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组成”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学习提供了较好的铺垫。引入新课后,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叠后,涂出了自己熟悉的分数,并初步感知这些分数如果没有将所有的份数都涂满,这些分数就小于这个整体“1”,也就是小于1。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真分数小于1”这个教学难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就算是实现了我们制定的三维目标。每一堂课都应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体会到知识的形成。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4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好处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必须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并明白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人认为在本节课中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能够:
一、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苹果”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2个苹果、1个苹果,到两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的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此刻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重要性,不仅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透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透过折一折、找一找、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的桥梁;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能够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实践,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用心的促进作用。发奋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用心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长方形折1/2、1/4的实践活动中,透过对不一样折法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好处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在教学中本人在如何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言语平淡、缺乏热情;第二、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缺乏有效性,虽然能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当学生对认知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给予正确匡正、引导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期望各位同仁能够给予传经送宝,本人在这边先谢谢了!让我能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5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通过设疑、激趣、猜想、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激趣环节-----重在有序呈现学习材料
新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以下一些学习材料:6支笔、2本故事书、1个苹果。告诉学生:老师想把6支笔奖给上周班级口算比赛得奖的2个同学,那么,每个人应该分得几支?把2本故事书奖给班级演讲比赛的两位同学,每个人应该分得几本?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的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呢?这时老师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对这些材料不仅感兴趣,而且马上就会看到三种分法中,只有第三种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2个小朋友时,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老师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当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就是分数。
二、猜想、交流环节---------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当学生初步知道什么叫平均分时,老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老师给每个小组发4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片、一根绳子。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把每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自己的喜爱随便分成几份,看看怎样分以后,每一份才相等,分别是总数的几份之几。用分数怎样来表示。
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后,才能得到分数。老师趁机让学生完成书上的部分习题,学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三、验证、实践环节---------重在领会和运用
验证、实践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老师可以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
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数?
2、请你用分数来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这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个图形,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3、老师在一个长方形的黑板上贴了很多的大拇指,作为奖品来奖励学生,老师要求学生拿走总数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总数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这些练习主要是使学生深刻领会分数是怎么来的、怎么来正确地读写分数……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首先,数学活动姓“数”,它一定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课的导入,就比较注意这一点,适当的激取、设疑,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景,对新课的学习是比较有利的。
2、其次,数学活动姓“动”,它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义和法则。在本课中,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极大可能地发挥出来。
3、最后,数学活动要“活”,《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等重要知识的基础知识,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并且要会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或者几份)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所以,老师灵活地设计一些练习,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就要求学生比较灵活地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样的数学课很有应用味,也注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要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老师以课本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高兴地摘果子。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1-14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9-21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06-12
分数认识的教学反思06-15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2-23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4-04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9-30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9-26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范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