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2022-07-10 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一、要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二、要在感悟后读。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三、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四、要在议中深化理解。读、想、议三位一体为语文学习有效性途径,充满智慧火花撞击的讨论是能深化孩子的理解,让文本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内心协调一致,并沉淀在心灵深处。阅读本课教学设计,处处可见“议”,如在走进“我”的内心时,组织小组讨论:“愧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想儿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尽到什么责任而对母亲感到“难过”、“愧疚”?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形成了共识,更为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2

  《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表达了母亲的伟大和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读(即初读、再读、精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难过—愧疚—崇敬、爱戴之情)在读中感悟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孝敬之情。

  这个片段,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文字,领会文意,真正理解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朗读,读出话中意,弦外音,再结合自己的体会,让作者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释放。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三八”书信、《游子吟》)进行拓展,挖掘课文的内涵,能调动学生已经产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能使他们很快地入情入境,从而让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为一体,变为具体的行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3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 “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 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品析重点词句,理解母爱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 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四、感情范读,感悟母爱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五、联系自我,升华母爱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题材。在充分感悟母爱感悟文章后,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自己母亲平凡的母爱进行了动情描述,学生无不动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心中想对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学生从小事回忆,写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独特珍贵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4

  本篇课文简洁生动地记述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好不雕饰,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鉴于课文这样的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两大环节。

  1、以读为主。

  本篇文章虽然内容简洁,但每一字当中渗透的都是深深的情,渗透着爱。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每一字,每一词,就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读懂课文,读到纸背后的情感。后来学生的反应足以证明我的做法还是有效的,不光从学生举手读书的人数来看是有史以来,就连读书的情感要求这一次也是拿捏的最为准确,我很惊讶,才仅仅是四年级的学生,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对母亲的“愧疚”。听着他们的朗读,我不禁深感欣慰:谁说他们小,什么也不懂,他们也懂得感恩,也懂得回报。不信就听一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难过”。

  教学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很深,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从文章的一处找到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支撑点。都能够体会到母亲对于“我”的付出,都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激。可是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的心情。“我”的“难过”是因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只能抓住单纯的说是母亲“轻”的缘故,却不呢不过很好的联系上下文去深挖文本。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我”复杂而单纯的“难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谈

  这是一篇好课文,昨天拿回家备课时,就有这样的感觉,黑板上中间是板书,右边是说话训练,左边是写话训练,黑板写满了,课文也就上完了。

  无数次

  我第一次抱—母亲

  孝爱

  赶紧背拉挑

  难过翻山越岭年复一年

  逢有重担叫我们放下自己挑

  回报

  首先是找出课文中描写护士的句子,护士是事情的见证者,所谓旁观者清,轻轻将护士的线索一拎,课文就串联起来了,接着进行说话训练,然后紧紧抓住护士这一条的线索,学习全文,解读每一段。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

  责怪:什么意思?辨别“指责”与“责怪”之不同。什么人为什么事情可以指责?那么,护士呢?她是什么身份?体会用词之精准。

  动情:一个旁人也会动情?你们看到这段文字,又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文字一行一行地猜猜母亲有多重?每出现一组词,就猜,逐层深入。

  指导朗读时,抓住“年复一年”,反复朗读,增强效果:

  一天又一天,母亲总是();一月又一月,母亲总是();一年又一年,母亲总是()。

  此外,文中“重担”的含义深刻,不仅仅指母亲肩上所挑的担子,还需感悟。

  静静:

  指名读第5节前2句,突出“第一次”与“无数次”,突出“孝心”回报“爱心”。

  最后可以写诗,巩固深化主题:

  母爱,就是();

  母爱,就是()。

  如今,我为母亲();

  就像小时候,母亲为我()。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5

  1、通过音乐、课件创造情景,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情感迁移、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逐渐养成会读书,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学习语文方式。本课我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这句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画找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品位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这么轻,我为什么很难过,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文中“我”的感受和想法。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母亲的形象、母爱的感觉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感受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文中母亲流下了怎样的泪水?学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师没有过多干预,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4、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伦理的教育,通过闭上眼睛回想母亲为我们做过的感人故事,想想我们又为母亲做过什么?当看到“无数次抱我、第一次抱母亲”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妈妈我想对你说”以及联系几天后的“三八”妇女节你准备为母亲做什么等环节,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动,亲情的洗礼。

  5、注重了读写结合,抓住文章的动情点,给学生创造更多动笔的机会。

  不足之处:

  1、

  教案还不是很熟,准备不是很充分,加上课件切换的故障,教师没有完全投入,激情不够。

  2、

  怕时间不够,课上的有点急,有几处朗读指导忘了,前半节让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读书形式不够多样,读得不够充分。

  3、对学生发言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方式不够多样。

  4、对于文中护士一角的学习理解我放在了第一课时不知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思考:

  1、如何实现情感型课文中文字与情感的双线并行?

  2、如何触及学生心灵,是否流泪就是情感型好课的标志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6

  母爱伟大,这是天性,书中所讲的母亲对子女的爱确实非一般母亲所能比的,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母爱的确是伟大的。

  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做到让学生感动于文中这样的母爱。编者认为用情感动人,大概已经足够。可是我认为要引发对生活中母子关系的思考,这比情更有长久的震撼。

  思考从何而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剖析。文中讲到当我要抱母亲的时候,母亲却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母亲为什么面对子女的爱却不敢接受?我想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西方国家,估计做母亲的大概会欣然接受吧。也许,你会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比较含蓄,一个比较开放外露,但是真的仅仅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做母亲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做子女地几乎也无一例外地不太知道疼爱自己的父母。这与母亲只讲付出而几乎不讲汇报的高尚品德有关,还和母亲没有去教自己的孩子要爱父母有关,还与母亲不善于接受子女的爱有关,至少接受得不够坦然。我前一个星期,曾叫孩子们为自己的妈妈洗一次脚,可有的妈妈说:“你只要将自己的学习搞搞好就行了!”还有的妈妈一开始不好意思,后来才勉强同意。还有的妈妈欣然接受,洗后还说:“儿子,以后多帮我洗几次!”这几种态度中,我最喜欢第三种。

  母亲在爱孩子的同时,要教会孩子学会爱自己,否则到自己年老的时候,估计会痛苦流涕。我们做母亲的父亲的,不能等着子女哪天感动了,才知道孝敬我们,不能等着子女哪天良心发现,才会去孝敬我们,因为我始终相信,情感的力量更需要理智相伴才更有活力

  另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中的空虚和贫乏。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因此,我们要尽量多地与自己的孩子在精神上进行沟通,进行教育。母爱伟大,母亲还要善于爱,母亲还有责任教子女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我母亲非常爱我,从物质上,从精神上也无条件地支持我,可是说实话,我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却不去做一些体现爱的行动,心里似乎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现在觉得很不应该!但是我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母亲给我精神上的教育极少。

  这样,做母亲的深爱孩子,要教孩子爱自己;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想从下面两层来展开教学:第一层,感动于这样的母爱;第二层,思考这样的母子关系。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7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医院看护母亲,抱母亲换床单时,才知道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曾经以她瘦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重的生活艰辛,我十分难过和愧疚。于是,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轻摇着让母亲入睡,却突然发现母亲流泪泪了。

  课文语言明快,没有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点:

  一、比较两次抱母亲的不同

  文中有两处作者抱母亲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在课文的开头——“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推挽,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另一处在课文的结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作者两次抱母亲的动作之所以前后完全不一样,是因为抱的原因不一样,作者抱的心境不一样,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仅是因为方便护士换床单,所以作者的动作比较随意,稍稍显得有些鲁莽,要不是护士扶了一把,险些把母亲摔着。作者第二次抱母亲,抱得那么柔情,是因为作者在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后,对无私母爱的一种特殊回报。

  二、联系生活去体会文中“身体轻”与“担子重”这种强烈反差中蕴含的内涵

  文中母亲说自己最重时只有89斤,学生对这个数字所包含的意义一般不会太注意。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母亲的'体重与自己的体重、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较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瘦弱。而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母亲,超负荷地承受着看得见的肩上的担子和看不见的生活的重担。肩上的担子可能担了些什么?生活的重担又是承担的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平时自己生活中,母亲是怎样为家庭为儿女默默付出的,来进一步丰富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

  三、体会文中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

  文中由三个人物,分别是作者“我”、母亲和小护士。这三个人的感情变化细腻而微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当看到母亲流泪时,“我”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母亲最后流泪了,这到底流的是什么泪呢?护士作为局外人,是什么也让她感动了?

  四、拓展渲染

  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诗词、名言有很多多如:《游子吟》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吟诵,即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8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这类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要学生入情入境,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似平实却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但当我真正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并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课文。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中的“抱”字,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对这句话的阅读理解是教学的关键,由此我抓住这句话中的“轻”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亲轻的句子。于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学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然后抓住“竟然”理解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抓住“重担”、“翻山越岭”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母亲肩头所承受的生活的担子,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尤其是“重担”一词,要想学生的理解达到这种深度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未能处理好的地方,我想纵向深层的理解可用个关联词“不仅…..而且…..”来引导学生,但当时没能及时应对。学生没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学生的朗读可以看出,学生并未能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中间,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说话时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得不着边际。

  此外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全面。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母爱的伟大,同时从第一次抱母亲还能深深地感受到“我”对母亲的爱,再加上教学时未能准确把握好课堂时间,以致头重脚轻,对后者的引导感悟只是浮于表面,未能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从而使得课文最感人的两自然段的学习成了走过场,在感情的高潮部分,学生却进不了角色,配乐朗读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要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语言的简洁凝练上下苦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9

  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主要讲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眼泪。

  这是一篇很好的感恩教育的文章。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要回报父母,每当有重担时,父母总是抢先来担,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的力气是很大的,自己干不了的事,或者能干的事,都可以让父母来干,也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长此以往,后果很难想像。在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过的一些孩子回抱父母的成语,如“舐犊之情”、“乌鸦反哺”,懂得自己也要回抱父母,应该替父母挑起担子,减轻他们的负担。最后还让学生出了一份“妈妈爱我我爱她的”手抄报,表达对父母的敬佩之情,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0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我细读了课文,特别是沿着“抱”字去读课文,去追溯作者情感的源,我发现其实我们成年人,对母爱的感受也是肤浅的,对报恩也只是言语多于行动。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想到了母亲为我奉献的质朴的母爱,再想想自己为母亲所做的,我觉得在我的潜意识中,接受母爱是自然而然的,而回报母爱却是在各种各样的借口下所忽略的。文中的母亲为“我”的真情一抱而感到欣慰,而感到幸福,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行动起来了。于是,我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心中对母爱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母亲节那天为母亲做一张贺卡。

  教学中,让学生品味文字,感悟母亲辛劳一生,揣摩情感,体验作者的愧疚之情,涵咏“泪水”,感悟母子亲情。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读、齐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我注重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以情动人,渲染母爱。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从题目中的“抱”字入手,引导学生品悟母亲曾无数次抱过孩子,这种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而儿子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让母亲感动得泪流满面。而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被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感动着。我想这时不仅仅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更是一个母亲与孩子们的心意沟通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1

  今天下午,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解读名师,感悟成功”的名师研修班的活动。作为主持人,我特意请于老师谈一谈在西安上的《第一次抱母亲》。

  一、“读书至少十来遍!”

  于老师没有马上解读文本,而是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听着听着,眼泪就从我的脸颊滑落下来。就像于老师自己说的“我的普通话不好,但是大家都为我鼓掌。”的确,常常听于老师读课文,常常会感动。也许源于他对于生活独到的理解,也许是他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力吧!

  谈到钻研教材,于老师说他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就像写自己的事。

  二、读透字面,了解内涵。

  1、抓住“重担”进行教学。

  师: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2、“无数次”和“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三、不放过文章中闪光的地方。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于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于老师说:“这些闪光的地方不要放过,但是一句话就够了!”

  搞完活动,我细细品味于老师的话,感到受益匪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之前,我反复地读《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读到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

  教学中,我把此语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并抓住具体的词语,“日复一日”“总是”“翻山越岭”等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从而收获感动。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竟然把“我”的母亲理解的那么透彻,勤劳、爱孩子、朴实、谦虚……,这是我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受这些词语的启发,我做了的引导和点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把文中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联系起来,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伟大,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要像作者抱自己的母亲一样,感恩报答父母呢,这又把文章的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由此生发开去,学生开始联想到母亲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在此种情感的浸润下,当学生读到“儿子抱母亲”的一段时,我发现孩子眼里闪动的泪光,看来他们从平实的文字中真正感受到了这无声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情报答。

  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深刻体会。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同时我还布置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一张“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卡片,用画笔记录下与妈妈温馨的一幕,让母爱长留孩子们的心间!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3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并没有花多大时间和孩子们探讨,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我记得自己在开学初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就深深被文章所包含的亲情感动,文章中母爱的伟大以及儿女的回报之心,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我相信自己第一次读文章的感受,并想抓住这种感觉传递给学生。但我也知道成人读文本前的积淀,读文本的视角与儿童不同,我们心中的母亲形象与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使学生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就播放了由蔡国庆演唱的《心中的故事》,歌曲中,歌词很感人,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欣赏完歌曲后,我就直接进行配乐诵读,当音乐响起,我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我发现孩子们的眼光变了,有几个女生泪光闪烁。抓住契机,我马上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进行朗读,通过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在朗读作者的那段真情告白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看到孩子们这样投入朗读课文,我也深受感染,加入了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朗读。读了有十分钟时间,我让学生起来个别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虽然我还没有和他们讨论课文的内容,但他们个个读得声情并茂,我想,通过朗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而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作为一个母亲,被孩子们的泪水感动着。我想这时不仅仅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更是一个母亲与孩子们的心意沟通啊!

  虽然这节课我讲解的地方很少,但我觉得我上得很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我想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分享过这份心灵的洗涤和湿润,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4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当我偶然间读到这句话时,被深深地触动:用两只眼睛读书?多么奇妙。在我自己平时读书时,我用两只眼睛看书了吗?在我平时教学中我告诉过我的学生应该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了吗?如果我要教给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我要怎么来教呢?我思考着: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有幸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后令我茅塞顿开。原来用两只眼睛看书并不神秘,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中都在使用,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只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更加的形象。

  《第一次抱母亲》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教给孩子“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

  一、读课题质疑。在读题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当学生看到课题的同时,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朗读指导,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道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句子的停顿,注意在学生的朗读的过程中进行字音的纠正,因为要读懂文章必须建立在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在指导对话时,于老师告诉学生:“读书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是呀,这篇课文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吗?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启发学生从我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如果说前面的读是用一只眼睛看到了纸上的话,那在学生充分读会用自己的话来谈体会则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

  三、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量后环节,于老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先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了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辉。”“老吾老……”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用两只眼睛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做用两只眼睛去读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

  今天,我讲了《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课文讲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他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临别时,萧伯纳想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她高兴高兴,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话语中流露出一种骄傲、自豪的味道。然而,这位天真、纯朴的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萧伯纳为之一震,意识到了自己的自夸,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我对教材是这样理解的:它是在教孩子一种对人的态度——不卑不亢。基于以上认识,在引领学生感悟时,我问孩子们:在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身上各学会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感受到了萧伯纳对小姑娘的敬意,感受到了这位大文豪谦逊自律的宽大胸怀。

  俗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大学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站在娜塔莎的立场,孩子们还创作了自己的名言: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在巨人面前也不应该自卑,因为你们都是人。当你是一个强者时,不能高高在上;当你是普通人时,要做到不卑不亢。愿孩子们谦虚、自信,挑战未来!

【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2-17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反思07-24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反思07-12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3-11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1-07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0-06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9-08

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2-13

《第一次抱母亲》优秀教学反思03-04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范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