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教学反思

2022-06-24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统计的教学反思1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的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换牙了这一情景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相对就容易多了。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情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提供方法,最后把准备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统计完成同学换了几颗牙。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根据情境图,直接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情境图的,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不足之处:

  一、课堂秩序,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他们一会儿就做不住了,显得有点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没有像平时那样把握好课堂,没有过硬的驾于课堂的能力,面对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觉是有点紧张。实话说,有点差强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镇老师面前上过两节课,一节是四年级的复习课《平行与相交》另一节就是这节课《我换牙了》。记得那时,我还怀着孕,当时,年少气盛,没有那没多的紧张,还记得那副挂图,是我自己画的,为此还珍藏了几年,后来给弄丢了。六年后,儿子都六岁了,再次执教这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星期,包括教学设计,六个队的对花以及奖品(小星星),还有每个组长手中的学具袋(里面有每个学生需要的统计图,统计表)还有精心设计的挂图。所有的环节都预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学生年龄小坐不住这点,忽略了他们他们爱咋呼,不爱倾听别人发言的毛病。

  二、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三、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统计的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总复习教学反思复习课要上的有效,较新授课、练习课还要难。学生感觉没兴趣,甚至厌烦复习课。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复习?怎样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使数学复习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富有挑战性?是我们教师值得思索的。在本人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复习教学时教师应该思考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在复习阶段,如何管理好和调配好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整理、收集错题,编辑错题集在第一轮分单元复习的时候,复习前我得布置学生翻阅课本和平时的作业本,把本单元自己出现的错题收集到错题本上,原来是如何错的照写在左边,右边用红色笔改正过来,旁边附上对错题的分析,若是不知如何改正,得找同伴帮忙。错题集的效益还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呢,错题集得同桌、小组成员互相欣赏,欣赏后请同伴互相根据同伴的错题模仿着给对方出相关的题型练习,这样改正错题比机械的完成作业题的效益大得多,同时学生在观察别人错题时也变相的提醒自己该注意哪方面的问题了,达到双赢。(一)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复习目标,提高有效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复习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写好复习计划,必须是实实在在的,都把复习计划写在复习本的第一页,计划内容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期末达到多少分。第二、书中知识点树状图。第三、最得意的章节和最恼火的章节。第四、本期养成了哪些好的数学素养和希望复习阶段还的养成哪些数学素养。第五、我数学课堂和作业时经常出现的毛病有哪些。第六、同伴、老师给我的提醒。通过这样一番自我反思后,学生在复习时能做到以一颗清晰的头脑和极强的内驱力主动学习,效果理想。

  (二)抓学生易错点,从细节入手既然是复习,老师大可不必把本册所学的知识点面面俱到的复习一通,学生已熟练掌握的那些知识点不必花费太多精力,而是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得到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那么老师就从这些知识点出发展开复习教学。例如:解决问题《相遇问题应用题》,通过平时学生的反馈我发现部分学生老是出错,即使他们对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仍然不知如何解决。我认真调查和分析,原来是学生初步接触到这一类型应用题,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于知识的本质不够明了,往往对于题目中已知条件速度与路程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胡乱列式,针对如此情况,在组织复习时我先板书:120千米,问:黑板上的120千米是速度还是路程?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辨析学生得出无法判断的结论,理由是:没告诉是1小时行的还是几小时行的。这样使学生真正明白了速度与路程的区别,从而达到仔细分析和如何分析文字的功效。在进行这样一番质疑、讨论、争论后,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然后在此基础上添条件和问题展开不同类型行程问题的复习。这样从学生易错点出发,设计问题注重细节化,使数学复习课堂真正起到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踢开绊脚石,让复习课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好互帮、互学、互监督由于临近期末,时间紧迫,老师精力往往不够用,那么我就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管理的作用,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我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做到每天四个一:每天一道脱式计算题,每天一道方程题,每天一道几何题,每天一道应有题。这些题的

统计的教学反思4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统计的教学反思5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统计的教学反思6

  一、社会统计学的课程地位

  社会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我国,社会统计学的作用和地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得到加强的,过去在统计工作上反映经济情况多、反映社会情况少的局面也随之得到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正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统计学作为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其作用和地位也更显突出。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社会统计学是全国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熟练应用统计学这一定量工具SPSS,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本专业的研发和创新奠定基础。但一直以来,它被学生认为是较难入门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

  1.课程相关概念计算较多,枯燥、严谨,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入门难。

  2.在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数学学科,理论性强,没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学不好,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心理上害怕。同时,有一些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很大一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功底浅,看到数学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就头疼,缺乏学好统计学的信心,例如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

  3.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

  4.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理论知识,不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没有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分析技术。

  5.大班教学,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作业评价及时反馈难度极大。有的班级有100多名学生,一般作业的批阅以及小组作业的展示、实验课程的详细指导几乎无法实现。

  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单一,仅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现代社会统计学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互相作用,相互结合,共同推进应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的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给社会统计课程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统计专业软件不断开发,从SPSS到EVIEWS,其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统计工作越来越简单,也变得更加便捷和方便,从而使得处理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成为现实。因此,社会统计学从原来的注重计算公式的推演发展为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正确应用的条件、计算原理以及基本思想的传授,使得学生脱离数学的苦海,理解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

  2.社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和模拟实验的有机结合

  目前,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其讲求连续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800小时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就可以综合运用到社会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和统计软件,在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对多媒体课程的讲解,将实践内容从多角度进行深化。

  四、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教学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教授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效果。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典型案例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热门资料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学科中的具体章节,巧妙地把其融入公式、原理及抽象概念中去,精心设计出既有现实教学教育意义又有实用性价值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作业法

  将学生分为若干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以考查其实践能力。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抽取小样本、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核、输入数据和整理资料、估计和分析,到编写调查报告、形成总结和调查体会,全部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典型专业论文的阅读

  社会统计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展是一个从模仿到熟练的过程。找到相近的论文,看别人怎么将平庸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参考相关的论文,掌握数据分析中的一些方法在专业领域的使用,然后像卖油翁一样,反复操作,反复修改,锤炼语言,熟能生巧,从而找出研究规律,形成模板,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并应用其去解决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及统计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统计学吸收,社会统计学的内容也渐渐变得广泛起来。本文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但在管理类、经济类中的统计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统计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讨,争取让我国的社会统计学蒸蒸日上。

统计的教学反思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有关扇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生2: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那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请同学们拿出题卡,计算一下。

  生:我是用总量乘百分数,得到的。

  师:你能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找到相应的扇形吗?

  生1:根据百分之二十六,我知道应该是圆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生2:根据百分之三十三点三,我知道扇形大约是圆的三分之五。

  师: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一个扇形统计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可别小看它,在她身上有许多奥秘等着你去他就发现呢?小组合作交流:

  (1)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

  (2)图中的圆分成几个扇形?每个扇形分别表示什么?

  (3)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汇报交流各自想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我们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注重给学生创设积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初步感知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能力目标也得到提升。做到了不仅“知其”,更“知其所以然”。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

  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的教学反思8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5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导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师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其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基于对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一个小组中的同学最喜欢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类球类活动的情况。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以上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课题为:《课堂中学生倾听、表达、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这节课教学《统计》,并且是: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在一堂课中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的得星情况的统计,不仅能让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班的情况,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个了解,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数据信息的处理)。

  二、评价应做到:点到为止,不可泛滥。

  这节课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对四个小组进行竞赛式的评价,其效果较好,但在评价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够好。一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方面的评价,途中也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意见,尽量做到评价的民主性。

  2)在场听课教师的评价,主要理念:互动式评价。人们常说:画龙点睛。在这节课中,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不够到位。

  如果只让一位教师或两位教师参与评价,那么,教学时间和效果会恰到好处。在这个环节中,我做得有点主次不分:这节课是评价为主呢?还是统计呢?而我让5位在场听课教师参与评价,多了,而且得星数呈平均分配状态,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应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体现: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课堂评价要体现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可主要是因为时间上不许可,也因为在场教师评价多了些,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但在学具的统计表中,准备让学生统计本组得星总数,也让学生从颜色上进行统计。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这么去做了,则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统计知识的难点所在,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

  感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或这或那的不足,但“个性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感到压力,而是一种展示与探讨。而反思,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现在要补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坚持做的事。

统计的教学反思9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学生没能记下数据?产生了如何记录这一节课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展开思维的大门去寻找答案。结果是学生就记录的方法就有“正”字法、打钩法、画三角法、画圆圈法等几种。学生在这一个实践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2.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老熊花店的统计结果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当时课上我一带而过,没有进行原因的分析,可课后我想,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我不应急于下结论,应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错误?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这对统计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统计的教学反思10

  “统计”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上的内容。在小学一年级进行“统计”教学是近年来的一个尝试。本册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它只是对一年级学生的一种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画规范的统计图等等。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心理三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知统计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心理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美国教育家戴维斯也认为:应该把“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列为首要问题,如果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那么任何“花哨”的教学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要适应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学,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示出来,即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根据这一重要概念,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安排。

  一、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愿意学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比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制定教学方案,注意既要渗透统计的思想方法,又不能高估他们的能力水平。为此,我认为可以选一些贴近学生实际且具有趣味性和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优美的《生日快乐》歌中,我让学生先猜一猜我们班上几月份出生的小朋友最多。他们的意见不统一,这就非常自然地将他们引入调查统计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卡片。(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1~12月的标有月份的彩色桃心卡片)

  第二步:整理卡片,把代表自己生日月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运用已学的“分类”知识)

  第三步:再次整理,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几月份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运用已学的“一一对应”知识)

  第四步:这样整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自由答)

  这样由生日月份卡片形成了统计图的“雏形”,其实这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它为学生以后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的数学课,让学生乐学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如今,教学提倡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在这里,我由统计学生的生日月份想到了过生日,想到了设计一个“集体生日活动方案”,因此就要解决“什么时间”“到哪儿玩”“玩些什么”“吃些什么”“生日礼物”等一系列“生日活动方案”的问题,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组织意识,并且将数学课与实践活动课整合在了一起。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解决生日活动方案中的“哪儿玩”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育思想,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无限喜悦。

  三、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会学

  新课标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在的课堂不应是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而应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的时空和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地学习和活动。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调查统计出“生日活动方案”中的一项内容,完成一个问题,体验统计的整个形成过程。

  再通过小组汇报,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根据统计的结果,可以知道如何采购东西等。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等。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不断地探索创新。

统计的教学反思11

  青岛版一年级教材第九单元第一课时为统计类知识配备的情景图是“我换牙了”。虽然学生正值换牙期,选材贴近学生的自身实际,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掉了几个牙,而且情境图中只体现了换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小朋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所以我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搞清楚自己换了几颗牙,如果自己不明确,要回家问家长。在充分了解学生换牙情况下,设计并绘制了比课本更为详细的表格,把换五颗牙、六颗牙、不换牙的、以及换6颗以上的都考虑进去。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感觉不足之处是:

  1、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2、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统计的教学反思12

  《统计》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导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统计图。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细节,突破难点。学会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情况。如何才能画一个美观、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呢?其中包括统计图的题目、时间等一些细小的地方。分析统计图是统计的什么、一个小格代表多少、你还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最合适。

  二、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课前没有先复习条形统计图,虽然条形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陌生,他们之前学过,没想到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忘了,这使我在开课前怎么去引导学生一问三不知这是我时先没有预设到的。过高的估计了他们,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安排课前预习。过多地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以及作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尽管在三强调一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最合适,还需要在实践多指导。

统计的教学反思13

  今天是我第一次登上“百花奖”的讲台,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统计》。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汇报这两个环节,能对小组、班级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的不足有1、对课堂预设不足。在正式上课前,我已经经过了3次试讲,每一次试讲都是在学生画统计图这一环节出问题,所以,在预设中,我也把这一环节的教学做的很充分。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问题反而出现在第二环节的小组合作。由于对突发情况预设不足,所以,造成小组合作时效性不强,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埋下了障碍,整个课堂进行的不顺。2、教师调控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到了上课的教室后,其座位和小组都与班级内的不相符,在加上教室的调控课堂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对小组合作调控不得当。如果当时,变换一种统计的方法,下面的环节也许就能顺利进行。3、练习时间不足。由于前面的环节时间把我不恰当,所以,新授结束后缺少了练习环节。这样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进行反馈,难以进行把握。

  以后努力的方向: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2、找准突破难点的方法。3、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要用充分的预设,特别是对不理想情况的预设要多一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调控课堂,才能让一节课更有时效性。

统计的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自主想办法,亲自动手操作,带着解决问题的兴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生成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他们的想法,激励他们继续自主推进知识的深入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体会收获时,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相互补充知识的遗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课堂上,我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主动的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就在学生不断的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也能有意识的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更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轻松获得知识,并提升将知识运用到今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今后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统计的教学反思15

  《统计》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激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并注重方法选择的最优化。

  课上,我从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出发,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中有几人爱踢毽子,几人爱跳绳,几人爱跑步……然后让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知道喜欢各种活动的人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提高,有的说让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站起来,然后数数人数;有的说给每人发一张卡片,自己喜欢哪种就写上哪种活动的名称,交给老师后再数;有的说老师把活动名称写在黑板上,老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分别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下打“√”,再数数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分别有几人……尔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用“正”字记录信息的最优化。然后,根据信息设计统计表,通过观察统计表,让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又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在这一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语言的完整性,而且让学生区分发现与提问题的不同,最后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在绘制统计图时,发现有的学生把方格用铅笔涂得满满实实的,既浪费时间也不美观,而有的学生是用尺子笔着在方格内画斜线,当时我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学生绘制完后,我把两种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更美观,通过观察和动手学生得出第2种方法更好。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时不细心,出现错数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探究怎样不会数错、或漏数,真正学会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统计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01-08

《统计》教学反思06-23

统计的教学反思01-21

统计教学反思07-01

《统计》的教学反思11-02

《统计》的教学的反思03-29

统计的教学反思06-24

《统计》教学反思08-31

《统计》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