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学反思

2022-06-11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夏》教学反思1

  11月10日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能力为目标,主要设为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三个欣赏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可以如何去赏析一篇文章。在每个环节又适当地补充文学知识,以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如我在讲到文字美时,用梁衡自己的话“文学是追求以最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作小结,讲到角度美时,也延用他的话“不能把手中的典型看作是平常的一滴水,而要当作一把多棱镜,要小心地调整角度,细细地把玩。只有把这个典型(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时,镜中所折射出的阳光才会放出最奇异的色彩”作小结,而讲到情感美时,我用茅盾《风景谈》中的“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的伟大者,如果你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的最伟大者”来印证。最后,我则选用曹正之的“歌唱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你热爱生命,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也将如温情的春天、潇洒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来结束全文。不管效果如何,我至少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学会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了。我想如果能坚持长久,并且学生能够常回头看这些句子,应该会对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有所帮助。

  在课堂组织上,由于对文字美赏析时纠缠过多,未能理清思路,导致耗时过长,第三环节不能按时完成,最后是下午借课补全。

  此外,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改进。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活动,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组长的阐述体现出一定的成效性。但从课堂观察来看,有几个学生未能真正投入到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去,有一种旁观的态度,这个有待于期中考试后通过个别谈话来了解情况,再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夏》教学反思2

  因为我们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3不能很好的完成,师生互动较差,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但是,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老师提问: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较勇跃。这是这节课唯一的亮点。

  首先,没能有效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问题出在理解文本这个环节上。在学生概括了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后,我追问了一句:“写了夏的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没想到,学生对“实写”和“虚写”不理解,后经我引导、点拨,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因此耽误了时间,接下来的 “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未能很好展开,致使教学方向偏离了重难点。其次,教学方法没能充分利用,预设的流程中有“问题探究”这个环节,预设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深入,只能草草收场,合作学习没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我没有吃透教材,备学生也不充分;在课堂出现了意外生成时,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是动态的,也是残酷的。备课时你感觉很周密了,可课堂的生成有时又是你始料不及的,与你预设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一堂课下来,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慨,也激发了我提高驾驭课堂能力的决心。

《夏》教学反思3

  上完了《夏洛的网》这堂课后,感觉人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因为,课外阅读指导课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我们多数老师都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程,所以,自己在摸索中还是大胆地上了这样一课,旨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老师们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进步。

  在这次班级读书会中,我设计的重点是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首先,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通过复习那些人物的名字,学生看书的记忆慢慢被唤醒。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回顾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这样就把故事发展的脉络也梳理出来了。

  在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后,我设计了“夏洛的网,这是一张编织着( )的网!”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夏洛,感受夏洛形象,走进威尔伯,重点领悟到威尔伯的知恩回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中的片断,相关的情节,体会感悟到夏洛是忠实朋友,有一颗善良的心、讲义气、无私奉献,关心朋友,安慰、鼓励、重诺言、一诺千金,不辞辛苦,聪明智慧。体会到这是多么可爱的威尔伯啊!他富有爱心、热爱生活、喜欢朋友、知恩图报,谦卑可爱、做事认真……原来它具有许多被人喜欢的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感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上完后,从学生上交的读后感及其他作业来看,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深入了解,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

《夏》教学反思4

  本次课主要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书中的人物,走近书中营造的童年世界,感受作品的内在魅力,体悟作品中对友谊、生命的诠释。

  课前,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读了《夏洛的网》,及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填写了阅读记录卡,将自己喜欢的篇章句段摘抄到阅读积累本上,指导学生制作了精美的阅读积累卡。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获得了愉悦的阅读享受,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班级读书会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忆近一年多来我们的班级读书会的点点滴滴,以及我们共同读了哪些书,回顾我们的阅读之路所经历的美好风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阅读果实是那么的丰硕。学生带着无限的成就感饶有兴趣地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带着对《夏洛的网》的深厚感情看到了人们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同学们也发自肺腑地谈了自己对《夏洛的网》的评价,那份感动和喜爱溢于言表。接下来通过猜谜语等一系列活动整体感知交流了《夏洛的网》的主要内容,回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回顾故事发生的地点,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对整部小说再次获得了一个大致的感知回顾。

  但是,更应该通过班级读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体会整部作品的优美之处,从而在欣赏之中又掌握一定的阅读课外作品的方法,这才是最关键的。小说最重要的三要素就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和环境又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有层次地谈谈人物,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联系相关的句段谈谈。先在阅读小组中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来交流,可以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你最喜欢谁?等等,由此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作者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明朗、可爱。一部作品的成功也与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分不开,品味问中精彩片段同样重要,出示《夏洛的网》1—22章目录,让学生说说对哪个章节最感兴趣,有感情地朗读精彩、优美的片段,接着老师也给同学们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并辅助一段相关的电影片段,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彻底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最后的展示阅读积累卡和推荐怀特作品环节更是将整个班级读书会活动推向了高潮。我和学生们都感觉一节课的时间还不够用,我们还有很多话没有谈。一部小说涵盖的内容实在太多,比如关于夏洛的网上如何能织出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那么美,还没有用心去体会等等。那就只能让孩子们课后自己再慢慢讨论品味了。

《夏》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设计的亮点有以下特点:

  1、本课采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法,本课一开始把很多作家笔下的夏景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进入课文情境中。让学生对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以致学生的这种感受会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之境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

  2、好的文章是靠读出来的,朗读是语文教学课堂的首要任务。本课就强调了朗读这一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引领学生朗读,走入文本,感知内容,然后精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真情。

  3、本文语言生动优美,本课就采用了多种手法进行赏析。首先通过夏与春秋之间的比较,明确夏的特征,夏的色彩,以及作者爱夏的原因。接着又抓住了夏的这一特征和语句,让学生在仔细的品味中体会景物与特征之间的关系。

  4、课文写夏,不是抽象的概述,而是具体生动的描写。本课抓住了这些具体生动的语句,通过品味语言,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进一步升华。

  但也有不足之处:

  1本文语言美,可以让学生掌握、积累一些生动的词汇。

  2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体现出来。

《夏》教学反思6

  《天山之夏》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在钻研教材之时,我便深深地陶醉于天山的美景之中。巨大的雪峰,飞泻耀眼的雪水,溪流如盛开的白莲的浪花;相映成趣的蜿蜒翠绿的原始森林和细碎的日影;溪流两岸五彩缤纷的花海……作者所描述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我有些不敢相信人间会有如此美景,便向居住在天山脚下的朋友求证,结果她告诉我那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那里的景色比书中描写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听了她的介绍,我对天山景物的热爱更是无以言表。怀着对它的爱,我走进了课堂。

  我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了天山之夏,给学生创设出情境,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兴趣。迅速进入了读书的状态。学生自读后第一次反馈,我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留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鱼儿”、“塔松”、“花”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展开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飞泻”,小到一个字“浮”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着重写了塔松。

  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有花,有树,有鱼,有雪山,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天山一切景物的生命之源。”他们说:“这广阔寂静的天山中到处都有水声、马蹄声,使偌大的天山更加寂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就算你的心情是多么烦躁不安,也会马上平静下来,让你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而且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

《夏》教学反思7

  《夏》是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作家梁衡。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诗歌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描写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诗句中引导学生把握夏天的特点。我先引用了几句描写不同季节的古诗,让学生从诗句中判断分别描绘了哪些季节,又引用了一首描写夏天烈日炎炎使农民心内如汤煮的古诗,让学生品味其中对夏天的感受,再顺势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对于这个导入的设计,我的自我感觉较好,觉得尽管在导入语言设计上不够简练,但我舍不得“割爱”,这些诗句我都舍不得放弃,觉得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夏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引导学生概括夏天的特点。学生概括的特点很多,我都予以鼓励。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课文,赏析语言。我让学生根据夏天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互相探讨,找出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对句子加以品味赏析。探讨作者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由写景如何过渡到写人,写了哪些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同时,我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圈点批划优美的语句,谈谈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这一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的亮点是教学思路清晰,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一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但是这一环节也是我整个教学设计中做得不够到位的环节,就是对《夏》这篇散文的语言赏析品味进行的较少,品读环节设计的问题较少,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第四个环节是点题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归纳出作者赞美、歌颂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但是,作者又不仅仅是歌颂劳动人民,对夏天的承上启下,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这一特点还没有对学生引导到位,也是设计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夏》教学反思8

  我进行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公开课,课题为《夏感》。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第三篇课文。

  第三单元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赏析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对于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企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本堂课的主体。因此,我设计了激情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引出不一样的夏天,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在教学时我也试图用默读、快读、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并联系学生熟知的古诗《悯农》,集体背诵,令人回味无穷,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体会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品评文章语言,学以致用,达

  到教学中授人以渔的作用。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课文抒发的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整个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

  一、 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在教学安排上,内容安排过多,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很难在一堂课内消化。

  二、 在处理字词这个环节上,用的时间过多耽误了时间。致使后面 “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未能很好展开。

  三、 对于这种散文性的文章应该以学生朗读为主,欣赏文章优美语言,由于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全班齐读的环节,因此对于作者感情的把握还不到位。

  四、 其次,教学方法没能充分利用,预设的流程中有“问题探究”这个环节,预设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深入,只能草草收场。

  课堂是动态的,也是残酷的。备课时你感觉很周密了,可课堂的生成有时又是你始料不及的,与你预设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

  在课后学校老师也中肯的提出了意见,这对于我这个刚入三尺讲台的新老师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将伴随着我以后的教学,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是遗憾的艺术。本堂课遗憾很多,收获也不少。带着这些遗憾和收获,我相信,我会走好我以后的教学之路。

《夏》教学反思9

  从这一课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据每一课寻找读写结合点,将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从课堂上看,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一步步破解语言密码,触摸到语言之美。更可喜的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让我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促进者、引导者,在我的帮助下,他们有了发现,有了成功的体验,不再是一个听众,慢慢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我告诉孩子“每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愿意,老师乐意带着你一起到语文的王国里遨游,探寻语言文字的奥秘。

  整节课,大家学得扎实,我的收获也很大。让我看到了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

  在这节课上,教学是一个将思考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欣喜因为我的努力,将最好的方法带给孩子们,帮助掌握学习的金钥匙,学会学习。

《夏》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直以来,总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渴望能深入教材、钻研教材,从而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苦于精力不够,经常是有心无力。《夏感》这篇文章是新增课文,我还是第一次教,因此,在备课上我下了一翻工夫,总算是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创造。

  一、用“句式”引导品读语句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试想,若没有这样的一个句式引导,学生不容易发言,发言也只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所以,有时侯给学生示例,规范学生答题方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见解

  语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处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但总觉得教材处理起来不能完整、系统,体现一个梯度并有一个高潮。于是,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三、不足及改进方法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课堂预设过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个方面,今后在教学中我要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夏》教学反思1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歌曲为一段体,旋律优美、节奏规整,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第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演唱。

  本课歌谱、歌词、表演形式等教学设计中蕴涵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创新等学习元素,正是新课程教学要求。通过草原成群的牛、马、羊等直观图片和草原特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课前我播放了一段新疆地方特色比较浓的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当中,然后结合图片和欣赏这首歌曲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充分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并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以便于更好的更快捷的学好歌曲。学习歌词环节正因为看到“阿肯”这一名词才让我动了鼓励学生创编的念头,我在解释“阿肯”后,鼓励学生向哈萨克族歌手学习,并试着创编歌词。为了降低学生的创编难度,我先举了一个例子,作为学生们的参考。学生们创作的热情非常高涨,令人可喜的是,学生们非常巧妙的通过创编歌词,来赞美我们的家乡,赞美我们的校园。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创编标语”这个内容,通过画画、写一段话、写标语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热爱和保护好美丽的大草原。

  新课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夏》教学反思12

  《夏》是七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隽永含蓄,作者梁衡以他对夏独特的情感把夏描写的紧张、热烈、急促,赋予夏以人的情感,体现了夏旺盛的生命活力,进而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让读者对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这节课设计细读课文、逐层推进。研读课文分了四个环节:围绕关键词“紧张”,第一环节设计读开头与结尾,引导学生通过读首尾明确读出作者对饱含汗水的紧张之夏的赞美之情,对辛勤劳动者的歌颂之情,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首尾呼应之美;第二环节读承接“紧张”,细读人们的紧张表现,“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节奏是紧张无比的,勤劳的庄稼人白天与夜晚都是不停歇的,他们是值得赞颂的;第三环节紧扣“热烈”,读成熟与生长的热烈,春的萌发至夏便“蒸腾”起来,第二段的词语尤为有热烈之气,这一段重在词语赏析,细细品味热烈韵味。第三段的秋苗在暑气的蒸腾下,是那样勃勃生机,“冲刺”的热烈与紧张尽情在叶、苗、蔓中书写,本段重在欣赏修辞之美。读完全文,第四环节的目的是总结文本,更是走出文本,提升学生的理解。

  课堂延伸是为了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更丰富的夏景,理解作者笔下的夏天所要表达的情感;课堂升华部分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构思,是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业是学以致用,在本课的学习中明白抓住景物的特点,巧用修辞写活身边的平常的物、景。

  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课文研读不够细致。

  2、各环节过渡不严密,不能精心设计语言引领学生。

  3、重视朗读,但指导性不强。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探究时间少。

  5、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培养,具体指导,有序训练。

《夏》教学反思13

  《夏洛的网》作为一部风行世界五十年的优秀儿童文学名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温馨感人而又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它的文字是美丽的,故事是感人的,细节是温馨的。捧读它,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总能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温暖的感动。这种洋溢于作品中的爱与温情,我想,通过静心地阅读,孩子们也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所以,选择了导读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导读,让孩子们学会读一本书,并留下更多,有关生命、有关友情,有关爱……我要把这本蕴涵着生命、爱和友谊的书推荐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真情!我还要把夏洛的话深情地念给我的学生听,让每个孩子的心里埋下爱与友谊的种子,让这张用爱与温情织成的网撒满世界!

  再好的书不经过细细的品味是无法让孩子们感受到它动人的光辉的。该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会读书,快乐成长呢?在导读课上我尝试着:

  1、激发读书欲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儿童是否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为此在课堂上,以“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想中点燃起阅读的激情。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图猜一猜“女儿为什么要拼命抢夺爸爸手中的斧头?”然后围绕故事情节展开一系列的猜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猜读的阅读方法,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一只蜘蛛到底能不能拯救威尔伯的命运?” 将猜读引到了课堂高潮,这样就好像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2、渗透方法指导

  叶圣陶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叶老所说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绝不单单指课内,还包括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在上《夏洛的网》导读课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最后我决定以自己亲历读书的方法为主,结合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现实特点,开展读法渗透。

  在这堂课上, 我从介绍书评到作者,直至插图,从人物表到目录再到内容简介,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适时正确渗透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方法,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习略读的方法。结合自己精心挑选的故事片段引领学生进行批注式的精读,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故事,走进人物,体悟语言,从而升华情感,内化吸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特点。

  3、适度运用媒体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文本插图拍成照片,将电影中的部分镜头做成图片插入幻灯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辅助资源,激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想象故事情节,从而促进主动阅读,使课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当孩子们看到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最后分别的场面,配上我深情的配乐解说,许多孩子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书中的人物形象已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埋下爱与友谊的种子。

  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聆听中,结束了一节课外阅读课,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老师所说的故事,更多的是与人物心灵的碰撞,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还留下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问号。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出课堂,他们一定会走进书中,收获读书的快乐。

《夏》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有针对性的结合以上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夏》教学反思15

  《夏明翰贡勇就义》是一篇革命烈士的回忆录,它真实地记录了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凶残的敌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捍卫真理而英勇献身的悲壮情景。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生动,富于表现,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

  《夏明翰英勇就义》的第一课时教学,我围绕着“英勇”一词具体展开,让学生感受到夏明翰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一、读课题,突出“英勇”。二、初读课文,整体体会夏明翰的英勇无畏。三、精读第一部分夏明翰拒绝向各有敌人投降,深入感受夏明翰的英勇。四、拓展阅读,开拓思维空间。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重读关键词,从学生对课题的直观感知和对文章的预习中,了解文章要表现的人物特点。为接下去的学生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大声朗读全文,找出表现夏胆翰面对敌人英勇无畏的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感受,使学生把“英勇”一词更形象化和具体化。

  第三个环节,我通过 “夏明翰”和“敌人”的对比展开教学。如前者“拒不投降”,后者“软硬兼施”;前者的“共产主义信仰”,后者的国民党的信仰。使学生从对敌人的恨,升华到对夏明翰的爱,直至对夏明翰英勇无畏的精神产生由衷的崇敬。我还通过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想像敌人如何劝降夏明翰,如何拷打夏明翰。把课文的词句具体化,变成学生心中的表象,使夏明翰的英勇形象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第四环节,我出示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在学生们先前的学习基础下,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体会到李清照诗中写的就是夏明翰这样的人,把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课堂中展放到广大的语文课外阅读里。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讲得过多。

  如补充夏明翰的简历,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把资料汇总成一篇文章。这样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如何搜集资料。又如补充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信仰”,同上述一样,应当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内进行整理反馈。整个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使学生更深入感受国民党反动派不顾百姓生死,鱼肉百姓的丑恶一面。

  二、关注学生不够。

  为了使教学过程按预设顺利行进。我在很多环节教学中,都以自己为标准,有时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我甚至示意他们把手放下,这样做有损于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不够深入。

  《夏日绝句》是一首表现英勇无畏精神和视死如归精神的好诗,应当让学生激情诵读,深入了解,而我却一言带,学生似乎有一游未尽之感。

【《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夏》教学反思12-18

《夏感》教学反思06-22

夏教学反思范文12-27

关于夏的教学反思11-01

关于《夏》教学反思09-11

对《夏感》的教学反思07-17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反思07-18

课文《夏》教学反思范文12-03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