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2023-11-30 教学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1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中特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3

  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很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己来感悟诗中的精华,更好的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4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一、精心设计、引领孩子成长。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在课始,我通过“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阅读兴趣,紧接着又以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古诗,让学生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迫切愿望。

  二、想象画面,感悟诗歌意境。

  “诗无达诂”,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诗的薏蕴。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在进一步理解体会诗情,感受魅力时,我紧扣诗眼“愁眠”一词展开教学,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张继为什么愁眠?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通过文字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并且实现了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歌意境的.跨越。

  三、多样朗读,唯美声画渲染。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多次配乐朗读,更好的引领学生融进《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散发出来的愁苦孤寂的意境中去。

  四、借月咏愁,感悟诗词魅力。

  虽然学习的是这一首诗,但教学时却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如,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还是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那颗忧愁的心,与作者共鸣的目的,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5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6

  开放周期间,我在四年二班上了一节校本课《枫桥夜泊》,原本打算上四年级的语文课《牧场之国》,用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授课,但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再加之自己对平台互动课型方式的理解不深,所以没敢尝试,就又拿出了去年曾经上过的《枫桥夜泊》,在个别地方略作改动,换了个班级授课,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首先,为了迎合“有效教育”,我在原来教案的基础上添加了两处小组交流活动,还自以为是地称其为“平台”,结果其中一处费尽心思搭建的“平台”让学生的感情在此中断,对诗中意境的感悟起到了反作用。

  其次,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对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缺少基本的了解,再加上以前学习的古诗都是较为优美的写景抒情诗,对于《枫桥夜泊》这样充满着愁绪的旅人愁思理解不够,学生与作者没有达到情感共鸣。

  再次,原计划在多媒体上课,但由于从媒体教室被其他老师占用,课节又排不开,为了不影响进修学校领导的进程,只好改在教室上课。教室没有大屏幕,打出来的字体太小,学生看不清楚,而且音响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我的情绪,为学生配乐范读时我自己都没有进入情境,没有很好地为学生示范,也是这节课的失败之处。

  反思失败的原因,我更多地是在关注自己的教案,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在开学听课时也在反复告诫老师,要淡化预设,关注生成,可是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都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在我的课堂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而我们学校又地处城郊,学生的家庭缺少文化的氛围,如果单凭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恐怕很难把古诗理解到一定的程度。而我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初步地理解诗意,把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抛到一边,导致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我本应该立即改变策略,可又一想,如果改变了策略,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乱了,想改,又不知该从何下手,怎样引导,只能蜻蜓点水一般略作处理,继续下一个环节了。

  通过这节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表达能力弱,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面对学生有意无意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或不合逻辑的独特想法,往往手足无措,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

  另外,我在教学时从“愁”字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为什么而发愁?”较为局限,仅仅体会到了诗人对自己的愁,应该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内容的解读,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

  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想游刃有余,就得厚积薄发。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7

  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篇章中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句话,我们通常会从历史课堂上反复听到。王崧舟有一堂公开课,也在大肆渲染这句话,但不是用历史的眼光,而是从文学的角度。

  好的课程,从来不用受限于学科本身。

  唐朝诗歌三千万,这是在计的数目,还有被历史之流带走的呢?太多的耀眼,总容易让人遗忘。假如耀眼众多,你还能注意到一颗,那可见它的光华,已经到极致了。《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颗明珠。苏教把它编入三年级上册语文书里,这就遇到难题,这样的璀璨,你如何能让黄口小儿体味到?

  王崧舟的'实录课上,从老歌毛宁的《涛声依旧》入手,再到宋明朝的名诗,倒入历史的手段,切入“钟声”这一意向,给学生以当头一敲,可以说这是非常高明的导入了。全篇非常关注“钟声”这一意象,当然也不忘点拨诗眼“愁”。

  我在给化蝶班的孩子们上这首诗时,特别想借用王老的这个模式,因为觉得自己再想不出更好的了,课时转眼一想,学情毕竟有别,王老带的五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诗境底蕴,到我们班的毛毛虫们,感悟诗歌意境上基本零基础,纵然你有三千恢弘的意境,放置于他们眼中也是一个大写的问号。所以我还是套用了自己的导入,拿同样赫赫有名的秋诗《山行》做对比,一个行山,一个泊水,一个闲云,一个愁月,一个行,一个停,这样对比不够诗意化,倒是让他们更快进入主题。

  诗意的解读上,全是秉承王老一套,所见,所闻,所感,但是在“霜满天”这一意境的解读上很有分歧。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霜成于地面,水汽凝结而成,所以不可能出现“霜满天”的景象。所以有同仁认为张继此词是指漫天水雾,让张继以为“霜满天”,这样解读也符合初秋凌晨的气象,但是王老却将这一意象单独拎出来,让学生分析到“霜”并非诗人肉眼所见,而是此刻诗人心灰意冷,满目疮痍,所见所闻都是冰寒彻骨,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诗人此时并非真实见到了漫天霜,而是倍觉孤独,异地欺生,连满天的霜也如同这异地的陌生,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他感觉被霜的寒气深深包裹。我把这一意象单独拎出来,让学生自己分析,加上物理学上的点拨,学生居然很自觉的把他归类为诗人的感觉。

  三年级的孩子对错分明,还不能明确道理并非是有对与错。我在晨读教他们《垓下歌》时,告诉他们项羽被刘邦围困,死的很凄惨,后来继续教《大风歌》的时候,他们知道是刘邦的诗时,非常生气,觉得刘邦是个大坏蛋,不要学他的诗。所以在这里我本来想补白一句“诗本千家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后来想想还是作罢,这种凝聚复杂的愁绪,若非岁月的沉淀,是无法体会的。

  而我所教,唯图异日,他们与异地求学求生,偶遇一桥,偶闻一钟,偶逢寂寥秋季,各种感慨涌上心头时还能记起年少时的一首《枫桥夜泊》,聊胜万般愁绪,无言可说。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8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古诗《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在课始,我通过“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阅读兴趣,紧接着又以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古诗,让学生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迫切愿望。正如徐校说的:此处的教师范读,为学生把好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给学生起了一个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此时的愁是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而愁。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内容的解读,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但是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正如徐校说的:此处没能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若此处教学,能够把串讲诗意改成:如果这个愁是有颜色的,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颜色,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如果这个愁是有声音的,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声音,你又是从哪感受到的?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将会更透彻,对愁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在结束本课教学时,我没能很好地利用课前谈话这一资源,抓住课前谈话画龙点睛,使诗人张继的人格得以升华,而仅仅是在做一项无谓的猜测、揣摩,浪费了整整10分钟。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9

  “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枫桥边悠悠回荡,从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着迷。因为这钟声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使每位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生,人生苦短,来去匆匆,谁没有愁绪呢?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 “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一、精心设计、当好导演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听说读写、教给学法

  语文训练要扎实。本课教学注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体现在:

  1、“会心吟诵得其韵”。由读通读准,到读出愁绪,由边听录音诵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到背诵古诗、吟唱古诗,由始至终都把对古诗的诵读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

  2、“我口说我心”。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张继愁因后,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既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我和学生及时总结读书方法:

  1、搜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利用偏旁来记住字形、揣摩字义的方法;

  3、借助注释学古诗的方法;

  4、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方法;

  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

  6、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法;

  7、想象画面直观意象法,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许汉老师说过:“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阅读其实就是“还原”——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此时,把诗中的“画”,在学生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再用嘴巴把整首诗的画面描绘出来,既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又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感受魅力、阅读积累

  从“泊”字想到《绝句》,从“客”字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相隔千年的张继,相隔千里的寒山寺和枫桥也如临其境,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借此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如,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那颗忧愁的心,与作者共鸣的目的,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10

  《枫桥夜泊》是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在教学时我先检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况。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习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11

  《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秋日夜晚在枫桥边停船的诗人张继,如何借助于秋霜、渔火、江枫等意象,表达了他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的古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的难度适中,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又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背景导入: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张继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处境。

  朗读指导:

  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节奏感。同时,我还对每个字的发音进行了纠正,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

  意象分析:

  我让学生从诗中找出秋霜、渔火、江枫等意象,并解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中的作用。例如,秋霜象征着寒冷和萧瑟,渔火则代表着温暖和希望,江枫则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情感体验: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意象分析,体验诗人的情感。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

  我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是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我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或经历,帮助他们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创作实践:

  最后,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并写出一篇短小的散文或诗歌。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施,我发现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图,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的朗读节奏感还需要加强训练,有些学生对意象的分析还不够准确和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策略的多样性。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会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和魅力。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2-29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04-21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06-21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1-28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03-01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通用09-22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04-15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7篇11-24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