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
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入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和思考,体会多种安排后优化的好处。每个活动都是把学生做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设计,我就只当自己是学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决问题,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然而,在好几次的教学中,我都有一种失败感,学生每节课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每节课都没有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在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我觉得在把握这一价值取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
1、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这节课通过 小鬼当家的 3个活动:烙饼、烧水沏茶招待客人、丰盛的午餐待客,不断地提高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通过统筹安排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活动味与数学味是紧密相关联的。活动不是作秀,不是走过场,更多成分是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的,是在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模型的。。
2、师主与生主的关系。
这其实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师生两条思维主线的碰撞与融合的问题。在《合理安排》中,我的教学观是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的问题和认识过程出发,发现、探究、建构知识。可是在操作交流中,我发现我找不到了自我,没有当教师的感觉,也就是听课教师感受的,我被学生牵走了。课后我好好反思,发现对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关注点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教学中就可能出现两类问题:一类是教材(教师)预设的问题,一类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就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问题的一个融合过程。比如在解决如何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这一问题时,学生只会对如何快也就是节约时间上最感兴趣,而对运筹问题要注意的处事的逻辑及习惯缺乏考虑,这样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类问题的不一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根据数学新课标理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让学生猜一猜情景图中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并估一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出示课本情景图,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长方体个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课后仔细分析,我觉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理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到自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认准的方向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平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7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移和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导学生动手移窗户、同桌之间移铅笔盒,课件演示铅笔的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由平移与平行线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抽象出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乘法》 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习的。其一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在教学这两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呈现情境——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交流评议——适当总结——巩固应用。在本单元中,除了新知学习,还安排了4节练习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体相同:简单回忆、梳理——有效练习(三个层次:口算、笔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数的认识其认知结构是相通的,都要从“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排序”等方面进行认识和研究。现行小学教材把数概念的教学分散编排在一至四年级中,但由于老师在每次的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同时课堂组织中数的读、写、组成的又独立进行。从而造成学生年段知识间的断裂与跳跃,对单元知识缺乏整体的认识,所以同一层面的学习必然呈现重复、机械、割裂的状态。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进行相应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生活中的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对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为了让学生从数的读、写、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概念能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我尝试让学生依据已有经验,从整体进入对大数的自主性研究。同时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多角度地沟通,使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概念认识,形成学习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主动发展的契机。
学生经过一至三年级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一定的经验,这就为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做了很好的铺垫。基于以上认识,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让学生依次经历万以内的数,再到十万以内的数,再到整个万级数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通过对万以内数的读法进行类比迁移,沟通五位数与万以内数的联系,再类比到整个万级的数。同时在过程中体会数位顺序表的生成性,掌握分级读数的原理与方法,拓展了学生今后的延伸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这是一堂复制课,是根据局小的一节课,自己再进行了一定的理解,稍有所改动。
本节课分为三大块教学,第一大块是分类,在教学的时候,因为出现了类似40501的数,我想表扬,放是放开了,但在收的时候忘了收。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虽然过了一会儿就已知道,但以覆水难收。我指的是第一大块在结尾的时候,应作如下总结:我们在这里仅对8个5位数进行了研究,就已会读所有的五位数了,看来分类研究对数的研究是非常有用的,我们今后要多采取此种研究方式来为我们服务。
第二大块其它问题是都在预设之内的,有个问题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也就是100000的写。因为本节课的重心是万级数的新数位的产生以及它的读写以及组成。所以对写数稍有所放松。在然后在这里我就多问了一个问题,1000000怎么写,当然相应的延长了时间。另外,我对原来的结构中的十位、百位、千位的产生过于琐碎,又让学生重新说了一遍,而没有重心下移,也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第三大块的教学时间不够,从而在最核心的一块学生的时间感悟不够,一堂课的整体感也就没有出来。
到了第三大块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时间,还剩15分钟,就比较急了,因为学生感悟的时间比较少,对于无0的万级数学生会读,但更重要的读法的补充有问题。我原来是通过两个问题来推进的:一是无0万级数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完善无0万级数的读法,二是对于无数位表的12345678怎样读比较简单,从而完善万级以内数的读法。到底是先比较相同点还是先比较不同点。从课堂生成来看。这样的三个步骤我觉得比较好。一、万级上的2356与个级上的2356有什么不同,生答:多一个万字。二、其它还有什么不同?生:没有。三、师收:也就是万级数按个级数来读,再多一个万字。我有点过于纠缠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叫学生写数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写在数位表中,没体现出分级读的优势,应提醒学生写在表外。这样学生就会应用刚才所学知识来读新的无0的大数。关于有0的数的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是:一是在读万级数的时候,因为规则没有完整归纳,所以导致到有0数无法顺利迁移,即万级数按个级数读,然后再找读法是否相同,再让学生读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所以这里的第一层次是先学生读,再比较0读法是否相同。第二层次应让学生有一个知道0的读法相同之后,读一读,再一次感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孩子的天性需要游戏。不管是什么游戏,只要是沾上“游戏”两个字,孩子的眼睛都会为之一亮。游戏能给孩子即将活跃起来的心理机能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对于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孩子们往往更加难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欲望不高。而数学游戏教学方式,能够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游戏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通过游戏教学,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摆脱心中的抗拒因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升入四年级后,数学知识性增强,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一些学困生更是表现出明显地懈怠。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上《有趣的算式》这一课时,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成犹如游戏一般。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反馈以及学生的反应,这一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目标地达成上是非常成功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生活中的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温度复习
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
2、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更简便、清晰、准确。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收入情况以及负数代表的失球、转出和支出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3、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
4、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 “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在本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之一。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现代化,人文化的课堂。这节课中,教师寓 “导”于“情”,变传统教学的“指令性”语言为合作、帮助、关爱性的语言,为课堂注入活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5
在教学“括号”时,本人通过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掌解掌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1、将理解运算顺序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通过观察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出示有关拓展题目,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虽然同学们理解了括号的作用以及在算式中的运算顺序,但部分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不够熟练,也有粗心出错的情况。
改进措施:强化练习,加深理解,多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6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和我一起教四年级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不仅是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我努力使教学结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注重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改革主要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能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业余时间,他们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班长在教学中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经常和我讨论教学,互相倾听,这也使我很快就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确轨道。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我将总结这学期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我很幸运本学期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普通的“普通课”,如何把握课堂,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一直有一种感触。如何准确、严格地运用数学语言,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课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7
作者实行“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的这种从开始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本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几个改进建议。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3、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简练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8
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在教“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要求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此题中的观察点是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己要确定一个起点作为观察点,然后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为观察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还要提醒学生每画(走)到一个地方,就要画上方向标,标出名称。
如果学生弄懂了以上两道例题,这一单元的其它几道题也是大同小异,那么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全学会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9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
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0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1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2
运算定理和简便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简便计算等。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是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应用计算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本人注重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讨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理想,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过少,原因可能是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同时练习留出的时间也不多。教学就是这样,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经常加以反思,保持优势的教学方式,放弃失败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3
本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首先以计算47+58+42为教学例题,讨论:你会怎么做?生:先给58+42加上小括号。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师:怎么计算89+14+56。最后出示:78+(47+22),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时,强调这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时候,我以怎么计算204+417为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把204拆成200+4,一个是把417拆成400+17。师:哪个数更接近整百呢?把哪个数拆开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练习中,还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选择更接近整百的数去拆。
对于例如:345+201这样的计算,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个专项的训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4
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已有所接触,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存在问题:
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5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五课,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复习判断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并在练习中检查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接下来以情境导入,引出关于蚕丝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小数乘法的多种算法,加深对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算法及算理的理解,总结计算小数乘法的注意事项,随后提出问题“积一定比乘数大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计算,比较,找规律,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 1 和小于 1 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并通过举例加深体会,然后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最后以谈收获结课。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错误的脱式计算,为求让学生理解,我用画图的方法一步步展示,分析,让学生明白每一部分的意义,知道错在哪里,正确的算法是什么,比较直观,但花费时间也较多,致使后面练习的时间不足,找规律环节的举例也没能进行。课堂气氛在后面的环节也过于沉闷,通过反思,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应变能力也较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6
本节课本着“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到菜馆点菜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点菜”——“了解营养”——“调整菜谱”——“自己设计菜谱”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养成了科学饮食的习惯。
一、以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先以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让学生选择要吃哪一种?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位同学选A、B,全部都选C。究其原因,因为C份午餐有两种菜是肉类。因此我便顺势接下来,通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选C份午餐是否是合格的营养午餐?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二、以实践活动来促进内化
本课通过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营养标准,对原来不注意营养均衡造成的可怕后果的感受,调整菜谱和最后学生利用本节课的收获“自己设计菜谱,充分促进了学生知识内化,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每份午餐的热量脂肪体会到B、C两份都是不合格午餐,只有A份午餐才符合营养标准,并自觉的促使自觉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7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是互为逆运算。
不足之处。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2、必要的练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乘除法算式的转化还不清晰,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3、对乘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拓宽还需加强。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27篇)】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0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27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09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04-10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09
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04-08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08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