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本节课整体上设计结构合理,多用图片的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明确本课的知识目标。近代文明的传入显示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发明传入中国后新旧生产方式的碰撞,其发展轨迹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通过分析影响生活变迁的因素,总结特点,分析影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上完课整体上感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总结以下不足之处有:
1、导入时简单地从上节课的内容导入,较为苍白,还是应该从整个近代化的探索导入,这样便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的集中体现。
2、在讲到问题“照相技术为何是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时,学生没有回答到点上,这时应该适时引导学生“40年代有何事件”,这样便于学生很快答到知识点上。
3、最后的讨论环节上,由于时间的苍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展示讨论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起到讨论的效果。
4、设计的练习由于时间苍促没有给学生做。
本次公开课整体上感觉就是时间紧张,前面需要强调的内容都完成了,结束时的讨论和练习自我感觉不太理想,所以总结本次讲课的经验,以后授课,要多从整体上把握,而且要多多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变幻形式。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精,避免多而杂。多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多用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等。总之,总结经验,以求更好!篇3:《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热爱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懂得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正确认识从众心理,自觉抵制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初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在内容的处理上,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感性化材料,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初步认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新词汇变迁——小组活动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接着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认识社会的意义,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其次为了突破重难点,对社会复杂性、从众心理这两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案例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优点:
1、教学设计别具新意,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采用情境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水到渠成。
2、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引导比较准确到位,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4、教师语言幽默诙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5.教师思路明确,板书合理
不足:
1、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应该不仅出现结果,也出示相应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课堂生成的一些东西,教师的点拨不太到位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3
生活化和活动化交互响应,充满了生命力。
“来自生活的报告──师生互动·合作探讨──走进生活·参与实践”,条理清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创设了和谐情境。教学组织者从课外社会调查到课堂内的调查汇报探究,从生活资料展示到生活话题讨论,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到课外社会活动实践,活化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服务于学生生活”的课程教学理念,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感悟、交流、达成成为学生自学探究的基本行为。在教学中,社会调查──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话题──社会实践中的我们,生活剧场──《小明、小乐的选择》,诗歌升华──《生活的回敬》,课外实践——社区公益活动等环节,为学生才能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学生自身的感悟、交流、达成真正成为一种教学行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成为课堂的另一道亮丽风景。
当然,该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比较粗糙,材料的选取不够精当,对学生的状况了解还不是很充分。另外,从好的教学设计到一堂成功的课,不是预先准备就能全部解决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组织者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来展开教学,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往往是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打瞌睡”,因而想让学生认识从众心理并达到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学生中挖掘典型案例。于是,我结合平时对学习生的观察列出了许多种学生中的从众心理现象让学生辨别。
到了八年级,上课时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是不会吗?私下里问学生,学生回答说:不是,是因为大家都不举手,无形中,那会的也不愿举手回答了,就这一现象,我问大家这是什么心理,大家说:从众心理。我顺势问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的同学回答:不利于我们开发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等。
以上列举的消极的从众心理案例,这样的教育不全面、不完善,我又举出了积极的从众心理,正面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从众心理。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5
以前上课时老师忙着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很多时候学习好的同学能积极参与并展示,对于学困生基本上关注不够,老师觉得特对不住这些后进生。上周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尹校长说上课老师讲得还是太多。
我也不断地反思: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学生展示的机会少,学习积极性就不高。于是在星期五的课堂上,老师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展示。《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让同学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感受身边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然后让每组的8号同学回答。其中一个从不学习的同学说:“以前我们用信纸写信,现在用手机发短信,或用电脑发电子邮件。”老师觉得他说的特别好,当时就表扬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表达。那节课他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认真。其他同学也都给老师一个或大或小的惊喜。
我觉得,凡是学生能说的,老师千万别说!学生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比老师强加给他的三句话还管用!老师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定会给老师一份惊喜。多把机会还给学生吧,学生的精彩比老师的精彩重要得多!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6
这一课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列举事例,引导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帮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此外,教科书还通过展示公园、图书室、动物园、售票处各种各样遵守规则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活动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提出建议,指导他们开展活动,使他们学会实践,乐于实践。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服务社会,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主动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了生活中的规则,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认识到,只要心中想着他人,就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可见,被规则约束的行为正在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教给学生用数字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办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在多方面能得到提高。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7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合作: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活动有效、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师生充分准备,课中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活动有效,课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答”与“问”当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重视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课堂及时反馈,巩固学生知识。
课堂教学中最后一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列举题和历史小诊所两道练习题,可以知道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课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只是掌握了知识要点。如果要让学生对于近代的社会生活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探究来完成。
课后布置作业:请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或“100年前的社会生活”为内容,访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邻居老人,向他们了解解放前尚存的旧习俗:如缠足、称呼、见面行礼等方面的情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04-1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1-02
悄悄发生变化教学反思12-25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7篇04-12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04-07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变化吗》09-23
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11-02
中班健康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脸上的表情变化》09-22
《草原》的教学反思04-08
课堂的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