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2021-09-30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及神态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反思本课教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一、对比导入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师生对比读,这七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男女同学分角色,适时追问促进理解。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特别是老师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老教授的心灵。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不足之处:

  1.理解老人平静的眼神所包含的不同含义,是课文的难点。学生在这里纠结了很久。如果在教学中先理解老人的语言,为理解“平静”做好充分的铺垫,我想学生就会比较顺利的理解“平静”了。课堂的节奏也就会把握得更准。

  2.整节课老师讲多了,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很多。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教学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孙舒悦朗读,是本课的亮点,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郭烙榕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道:“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老师也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师生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用丰富多元的理解构建了本课的精神家园。

  四、在课后延伸中做到读写相结合:

  学语文是给了更好地用语文,课内的学习结束了,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启发道: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不够广泛,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有的地方教师牵的痕迹还比较明显。今后,我还要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了,已经掌握了写人文章的许多方法。因此,我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批注理解,由于我们已经尝试了一年的批注阅读,所以学生们也早就有话可写了,只见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地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也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既强化了学习行为,又实实在在地检验了学生对于学法的掌握水平。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划批、汇报时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可获缺的努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能联系自身,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意识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节课上下来我和孩子们都受益颇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结合本次《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这一实验课题,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酝酿教法时,曾有两次设计。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在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描写,以图达到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但是,试教以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再次深入钻研和把握教材,第二次教学时,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的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导入环节的音乐MTV创造了优雅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课前要求学生积极查找有关小夜曲和《月光奏鸣曲》的资料,搜集几首小令,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扫除学习障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就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问”,再次要求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结果学生的表现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愉快地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五、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并配上小夜曲,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曲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上了这一堂实验课,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学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

  一、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二、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三、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6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7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揭题以后,就要求同学们自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再次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在后面的发言中看出也取得一定效果。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边思边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抓主线,明确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8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学习、积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教学,我的收获:无言的鼓励,无声的激励,无语的感谢,让人间充满爱。人生的幸运是拥有真正帮助你的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9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走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内涵。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首先,我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要求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是仔细品位,争取做到声情并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恰当的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本文故事性强,又涉及音乐,通过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中,表演课本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例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品、悟、说、写的心智活动,教师富含激励、赞赏的语言,将文本中的因激励、赞赏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演绎得异彩纷呈;将40分钟的课堂演绎得个性飞扬。

  一、这是一节“生本”的课

  整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二、这是一节“生动”的课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本节课上,教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

  情感熏陶、自主感悟、自由表达”的语文学科个性。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谈得津津有味。教学中,适度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美妙的音乐也为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活化教材,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三、这是一节“生态”的课

  “生态”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上,“生态”性体现在多方面: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课堂上,教师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在关键处点拨,问题之间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阻塞处沟通。如引导对老教授的语言的品析;对“我”心理活动变化的体会等。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堂中,师与生,生与生互相欣赏,真挚的情感始终在课堂间自然流淌。整节课笑声贯穿始终,老师语言幽默、亲切,如“谁还想当老教授?”“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咱们握握手!”学生乐了,思维也就活了。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与结尾处的写格言,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四、这是一节“生成”的课

  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教师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自由、自如、自在,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开放的话题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习得,“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等等,都是自然生成的。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1、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引导学生感悟内容、体验情感的同时,应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训练。对重点词要扣,要品,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2、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始终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3、应重视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有前松后紧之感,对感悟“心路”纠缠太久,而让学生写格言谈格言安排时间太少,仅一位学生在匆忙地谈自己的格言。

  当然,瑕不掩瑜,何况至今还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十全十美的。陈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课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1

  第一次读完课文,我很感动。第二次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再设计,授课完毕后,我很震动。第三次在区教研活动中听完附小的周老师授课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第一次读完课文后,老教授那美好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可学生会被打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让学生通过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去体会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五年多的阅读习惯,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语句进行勾画和批注,接着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可是在上课的头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教授的激励,一条是我的变化,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呢?再说跑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去找找、勾勾、画画、读读学生就能体会到吗?不!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晚上坐在电脑面前,查阅了不少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尽信书,不如无书”。走出别人教学设计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在我的脑海里诞生。我为什么不抓住“唯一的听众”中的“唯一”这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去字里行间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把老教授称为“唯一的听众”呢?第二个分解的问题应运而生:老教授用什么来影响着我?学生顺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了描写老教授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同时结合文中对小伙子的描写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理解,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上了,还有对文中小男孩对音乐的执着的爱的感悟上。上完课后,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再次解读教材。我被学生的'解读能力深深的震撼了!

  不久以后,区里组织了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幸观看了周老师的一节录像课,课文的细枝末叶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在做课文小结的时候,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词语:德艺双馨。这个“德”应该是老人善良美好的品德吧!而“艺”不仅仅是高超的音乐造诣,更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的艺术吧!具有这样品德的人难道不让人深深地敬佩吗?“德艺双馨”这个在教参上找不到的简单的词语背后一定包含了周老师不知一次两次的深入解读吧!汉语言的独特语感,我们必须精读,细读,来回读,读到文字的骨头里面去,基于此,感情、思想等一切才能从儿童的心中长出来。我们才能成为像老妇人那样“德艺双馨”的语文教师。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也曾作为督导课细细揣摩、精心设计。今天再次拿来当初的教案,文章的思路、主线没有改变,却上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效果。

  1、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阅读的方法。

  在揭示课题以后,要求同学们就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唯一什么意思?唯一的听众是谁” ,“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度课文之后,学生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第三个问题是课文重点,包含的意思很多,学生大抵能谈到“因为我拉琴很难听”这一层。这里我没有急于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言行来慢慢体会。

  2、以第二条线索“老妇人的语言”为主线,品读感悟老人真诚善良的美德。

  教学中,我启发“老妇人与我一共说了几次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要求学生思考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想到了老妇人撒谎的原因是她看出“我缺乏自信,以耳聋的谎言来鼓励我、维护我”。

  有一句话含义深刻“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含义,从她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交流和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思索着、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在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迎刃而解。

  3、巧解课堂意外,促进思维发展。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老人言行的重点句子反复品读,感悟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好品质,学生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走入故事中。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十聋九哑,为什么老妇人是聋子还会说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蒙了,对呀!老人这个谎撒的有漏洞啊,作者编故事也编的不像啊!这时,杨龙祥答道,“假装假装嘛,假的东西还能跟真的一样?”虽然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老人撒了个善意的谎,既然是谎言,就什么都能发生,大家不用较真。其实老人有个动作也能说明她并没有耳聋”。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惊喜答道“她手指还能打节奏”“她脸上还会漏笑容”……我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对与错,只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的想象越飞越远吧!

  这节课的成功与意外,让我感受到: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学生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契机,开发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所以,再熟的教案,也要认真备备课。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

  核心提示:《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够,学生没能体会到当时作者找到一处练琴的好景致而兴奋的心情。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以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交流”,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深藏在她的话语中,每句话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针对“我”不同情况而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老人说的话就成为了这节课的重点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来明白这些问题,在明白了老人的话意后,再师生共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中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读中感悟老人四次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帮助下“我”的琴声,“我”的心情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眼神伴随着“我”的琴技发生了变化,正是看到“我”的进步,老人的欣赏的神态也就随之改变,这种不露声色的细节若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学生是比较难找到的。经过我这么一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中我设计从老人的眼神中学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帮助、鼓励,老人此时留给学生将是更深刻的更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感知系统中已经领悟到老人的心。所以学生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这次磨课中,我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次次修改教案,尽力去完善课堂语言、教态。在一次次的修改教案,一次次出现的课堂生成问题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时放手还不够,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导语、过渡语、课堂提问、评价语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同时六年级后发现每个班的孩子都不爱积极发言,我觉得这四节课上的我好被动,好尴尬。

  二、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点是不可能的。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课。第一堂课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各环节不够深入。这就是舍不得删减惹得祸,文章的重点句子是很多,挖掘的内容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把重点都塞在一堂课中。要合理分配,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今后还要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三、表扬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时观察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及时的表扬,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方能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四、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觉得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

  四节课下来,真是感觉问题多多,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常态课上不断地磨炼。也恳请各位同仁能毫无保留,多提宝贵意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抛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前后磨了2篇课文后,在一次一次试教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觉得“磨课”是利大于弊的。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教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引读老教授说的4句话,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对上节课的内容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写,更要学生明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着重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我利用多种填空题给予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学生都有了写作内容,也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重在依据写作的要求从同伴、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所以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达形式的多样,做到了一课一得,许多精彩的语言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题目》,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又是本堂课的亮点:《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听课老师都啧啧叫好。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的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机会我由衷地感谢大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2.《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4.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5.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6.《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7.《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8.《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9.关于《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上一篇:十几减9教学反思 下一篇:《早上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