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细跳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细跳月》彝族人庆祝节日的活动,他们晚上在篝火旁边,欢喜跳舞的情况。为了让孩子熟悉这一背景。活动前我让孩子观看彝族人的生活场景图片。孩子对彝族人的服装和舞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我制订了三个学习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跳月时的欢乐情景。
2、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韵味。
3、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能和着音乐进行即兴表演。
本节课我以歌曲彝家娃娃引入民乐合奏《阿细跳月》。导入新课后,初听音乐的情绪和感受,引出阿细跳月的由来。整节课我设计了听主题旋律特点、学跳《跳月舞》基本舞步、、篝火晚会三个教学环节。
在第一环节听主旋律中,我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听A段、B段旋律特点,哼唱并加动作。在创编A段动作时孩子的想象空间比较狭窄,想像不是很丰富。在动作表演活动中我进行了改进:让孩子想像自己是彝族女孩,到晚上,在月光下会欢快的舞蹈,这样点拨后,孩子的创编空间大了。也有了让他们施展的机会。B段音乐欣赏后听出乐曲中的乐器有三弦和笛子,并让孩子伴随音乐加以模仿吹和弹,孩子们的模仿力和积极性被调动了。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跳月舞的基本舞步,主要通过五步让孩子熟悉五拍子,感受后两拍的重音。从脚的动作慢慢加手的动作。在本次活动过程中,我把踏点步作为重点,我先原地示范。让孩子对音乐稍熟悉后,我就用转圈,引导孩子跳的动作副度大些。然而,在让孩子围圈时,孩子动作的一致性做的不到位。因为,活动时,孩子的眼睛看着教师的动作,好多孩子的方向错了。我想如果下次活动,在围圈舞蹈时,教师明确要求:先往左走,再往右走来帮助孩子理解。跟着音乐《阿细跳月》舞蹈动作会一致的。让每个孩子有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的成功感。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啊。
第三部分是篝火晚会和欣赏民乐合奏版的视频,通过听全曲,感受阿细人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观察视频时,通过说一说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加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本次《阿细跳月》教学中,我充分发挥音乐的音响特点,让《阿细跳月》的音乐贯穿于整堂课中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各个环节也按部就班,但孩子的积极性没有很大地调动起来,有部分孩子拘谨,不敢表现自己,可能与老师的亲身示范不到位有关。我觉得我应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设计问题,设计环节,,引导孩子发自内心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而不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真正让孩子喜欢上音乐,乐在其中。
拓展阅读:《阿细跳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阿细跳月说课稿11-11
阿细跳月说课稿11-04
阿细跳月说课与课后反思11-11
二年级下册语文《阿德的梦》教学反思12-16
细品生活作文02-23
阿鲁阿卓消愁歌词08-20
祁黄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03-08
苦难需细品作文12-18
细品红楼作文梦02-22
细嗅啬薇散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