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要数愚公与智叟“孰智孰愚”的讨论了。前一天作业学生思考,课堂上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谈出了很多精彩的见解。
愚公智叟到底谁更聪明?学生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阵的,有赞赏“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据。面对学生的这种不可开交的认真,我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即在这篇文章中“评价智慧与否的标准应当是什么”。
首先在他们略显零乱的回答中梳理归纳出思维的脉络,然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品质。
愚公面对的问题是大山的横亘,出行受到阻碍要绕远路。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是谁的'看法有助于解决问题。
智叟的话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回避了问题,是毫无建设性的意见,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恐怕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退而求其次,能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也还可以称得上智慧。但是我们分析智叟的话语,智叟的议论从“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两个方面来展开,而这个问题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过了,且如出一辙,智叟的话语无非是拾人牙慧,并无过人的见识。如果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应该被成为“智妪”了,这显然是荒唐的!
本节课抓住“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一点来评价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较清晰,问题也比较容易讲清楚,学生的思考也能上一个台阶。我认为这正是本课最有挑战性的地方,这点讲透,生领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智和愚的辩证思考,让学生体悟到除了现代科学能够测算的所谓智商,智和愚还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学的因素,并非能够孤立片面的看待评价的。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2
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总觉得九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只是蜻蜓点水,这里就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有想当然的因素,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气氛也比较活跃,可是为了赶时间,我还是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们,就导致学生交流讨论的不够深入。这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读。课上,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从读的时间来看,还是不足的。
从上课的总体来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上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我就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进的。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课堂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抓实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这也体现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讲、精学和精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4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14课《愚公移山》既是一篇神话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们对这样的文章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把课文故事讲述一遍。有的同学讲述的平淡,有的同学则加上自己的猜想以及大胆的想象,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讲述完故事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时学生再读课文时就会很流利,对文章的大概内容了解透彻。对语句的朗读重点也能有所掌握。
接下来我们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们说一说:你对愚公这个人怎么看?还有智叟等其他人物。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对移山这件事的看法。从而使学生明白移山的必要性,愚公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5
新一轮的拉练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愚公移山”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节课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友好,师生、生生之间有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对于课题敢于质疑,思维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独创的见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劳)。教师语言简练,有驾驭课堂能力。小练笔的设计为课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个叫杜海丽的同学的发言是本节课一个精彩的`的课堂生成,老师能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视角去展开联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很有效,板书工整教态和蔼。教给同学们预习的8字真言用的比较好,不仅教给了同学们的预习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足之处:面对全班同学只注重了教学流程,时刻记住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随机应变得不够,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比如,学生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得不到位,很笼统,只是让他们读出嘲笑的语气或是很自信的语气。思维训练不深不透。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讲课的语言不够连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6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同学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身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愚公“移山”的创造的感想。
当时,同学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学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沛说明同学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同学读解出自身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同学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同学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同学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考虑。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7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愚公移山》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我针对古文的重点字词进行了翻译,学生大体上能够知晓故事的内容。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以翻译重点句子进行导入。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掌握的较好。但是,对整个句子的翻译我忽视了个别重点字词的翻译,没有很好的点到,成为一个遗憾点。
从而在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回答问题,拟出这则故事的提纲,为学生复述故事作准备。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自己没有很大的把握,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可是,在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故事的复述过于简单,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优秀生的教学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复述在此有点重复的味道。
在整体感知文本后,我对愚公、智叟和遗男等几个人物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进而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基本上较为完整。但是,课后,我琢磨着,学生对对比和衬托这两种手法是否都已掌握,毕竟对比和衬托中的反面衬托有相似之处。在对比和衬托上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进行了教学的扩展。我引用了一个英国人与一个加拿大人对愚公的评价,以求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来探讨愚公究竟“愚还是不愚”?但是,我这一探讨做的不够到位。没有很好的将文章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读了“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而忽视了文本的创新,回到了老课题上——愚公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学习愚公的精神。但是,这堂课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开水,解渴但不够美味。而且,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困惑: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重形式而无实际效果。这是我今后教学中急需改变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8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大概的内容学生早就知晓,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这次教学想要在传统教学中突出重围,就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新颖的教学设计入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阶段。我先咨询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多方听取他们本课的`教学思路,自己在私下又搜集多方面资料,最后教学目标设定在把握故事情节和多角度感悟愚公精神。
2、追求导入创新。我没有以歌曲导入,而是另辟蹊径,引用董卿《朗读者》遇见名言引入,直入课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先提出了上节课遗留问题:愚公移山的“移”字能否换成“搬”字?来检查课下作业。而后为了教给大家概括故事情节的“题目扩充法”,我提出了怎样的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愚公移了什么样的山?年且九十的愚公怎样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移山的结果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想象移山的主观困难时,我让学生结合两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假如你是愚公会怎么劝儿子或孙子?我让一部分同学充当愚公劝说儿子,剩下的充当愚公劝说孙子,然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口语交际问题,因为设计问题的新颖,小组讨论激情澎湃,小组展示时,甚至达到了声情并茂。我觉得这比个人思考更能调动学习的欲望。
5、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朗读机会。我主要从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两个人物入手,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6、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平时我们对课题的直接板书,我这次通过让学生设计板书课题,使学生从设计理念上初步把握愚公精神。特别是想象移山主观困难环节,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发挥到极致。
7、最后让学生欣赏毛主席在七大会议上的演讲视频,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引入小练笔《移走我心中的大山》,使学生真正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
通过教学,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能够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课题设计。
2、没能让学生总结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
3、最后的小练笔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课堂上完成。
总体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兴浓厚。对于不足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优化。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9
新课程要我们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引导的作用,应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
《愚公移山》一文我用一个个课时引领学生完成字词句的积累与课文整体的理解把握后,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认为愚公他不但要浪费他自己的一生,还要祸害他的子孙后代”。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
我深明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看法,并不等同盲目同意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也不等同于认可学生偏激的或错误的解读作者的创作本意。虽然这两个问题在性质而言是一样的,都是对文章的错误解读,都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忽略。可怎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直接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赞扬精神而不是搬山这种做法吗?可学生肯定会表面认同而心里不以为然的。
我踌躇了一会才决定用现实出现的现象去纠正学生的浅显观点。对“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的定论,我问同学“愚公移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说:“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我接着问:“那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学生很肯定地说:“解决了。”我说:“山通了?”此时学生显得群情激昂了,说:“老师,我们不讨论山通否,我们讨论是否不用‘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了,愚公不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用看上去根本不能实现的搬山方法,那难道不是愚蠢?”我笑了,这些家伙挺有辩才的。我只好说:“我不能直接反驳你们的观点,不过老师想问你们搬山真不能实现吗?”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学生倒是团结一致,他们议论纷纷并积极从课文去找论据,一会他们就派出一个代表阐述他们的依据:“首先,他们劳动力严重不足,‘子孙荷担者’仅‘三人’;其次,路途太个遥远‘寒暑易节’才‘始一返焉’这些微薄的力量怎么能够搬‘高万仞,方七百里’的黄屋与太行山呀!”好家伙,表面是论据充足。我笑着说:“愚公是打算在他这代完成搬山吗?”学生郁郁地说:“不是,但数代去做一件事,太愚蠢。”我乘机问:“那你们也认为,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了?你们只是认为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太不值得了,对吗?”学生满不在乎地说:“那又怎样?”我说:“那大家知道,清朝政府在进兵中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吗?你们知道我们追求的平等、自由又是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吗?你们知道火箭升空前我们有多少代的科学家为此献身吗?那按大家的说法,这些事业我们就不用去做了,那我们人类会有今天吗?”学生听了,不再言语,许久才恍然大悟的样子说:“是啊,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完成不了而放弃呀。”语文代表杨雨纶说:“老师,我懂了,有些人的坚持在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来是很傻的,可他们傻得可敬,傻得让我们自惭形遂。我们或许可以不以为然,但我们绝没有资格嘲笑他们。”一阵掌声响起。有个女生还说:“怪不得‘天帝感其诚。’这种精神确实可畏可敬。看来天帝就是天帝,老人家一听就知那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可怜我等凡人,要老师指点才能醍醐灌顶呀?看来与神仙就是神仙呀!”全班哄堂大笑。至此,学生对愚公移山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诚心诚意地表示敬佩。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要做好引导者,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就放任自由,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脱离文本,一味认同,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老师就成摆设了,一切任学生那还要老师要学校何用呢?可老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解读决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徇徇善导,最好找学生熟知的事作为切入点,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了悟。
只是这样对我们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当学生的解读与我们的期待有差距时,万万不能急躁,更不能埋怨打击学生,这时其实正是体现我们教师机智、知识、实现教师价值的机会。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0
(1)辩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我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3)辩论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张扬个性,不唯师、不唯高。辩论会中,学生支持哪方面观点都行。我们先不管学生的观点对不对、论据是否充分。单就他们那种多角度、立体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的敢于挑战的精神,就足以让我们欣慰了。
(4)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要想有力地反驳对方,必须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要比我们平时一问一答更加立竿见影。辩论会上学生那铿锵有力、咄咄逼人的辩词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甚至能一连说出十来个反问句,大有不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不罢休之感。而每每此时这些同学总能得到来自双方辩手的掌声,这对他们又是极大的鼓励。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认同,互相接纳,培养了合作精神。
“辩论式教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艺术更精湛,臻于完美,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去实践……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1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老百姓愚公为了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毅然决定移山的故事。愚公觉得山太高太陡,挡住了他们家的出路,不仅不便于出行,而且难以耕种。于是,他便一人带着锄头、铲子,用尽全力,一锄一铲地将山上的泥土挖掉,往低处一点一滴地倾倒着。
山太高,愚公显然无法完成移山的任务。但他坚持不懈,每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坚信只要努力,即使不是自己完成的,后辈也会继承一直努力下去。最后,上天被他的坚持和毅力所感动,派出神仙来帮助他完成了移山的任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坚持、毅力和不懈奋斗的力量。
在教学中,愚公移山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教学素材和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机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要坚信只要有坚定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教师也需要动态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坚持,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开辟新的道路,实现更大的梦想。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创新,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加稳健。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面对生活时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珍惜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要坚信只要有坚定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2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过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针对本文的教学,侧重不同,方式各异。在追求创新的众多教学设计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反观“愚公移山”的行为,进行了诸多批判:愚公移山是缺少科学精神的蛮干;愚公移山成功的不可能性因素众多;愚公具有“暗黑”本质这种大胆的质疑精神和探寻意识是值得称赞的,但这种“过度解剖”有悖于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体系,有损于寓言文体的教学解读。愚公移山的行径符合我国民族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内涵。进一步说,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对《愚公移山》一文的解读应基于本文的寓言文体特点,就文本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哲理所在的“愚公精神”——不畏艰难的气魄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此为立意点,在教学过程中避开了学生有关“愚公愚与不愚”的讨论,主抓愚公人物形象的正面分析。首先以学生学过了的较为熟悉的寓言故事引入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形象描述,借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分析故事,体会哲理。而后以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移山的.目标是什么?移山过程遇到哪些困难?移山的结果怎样?从中你发现愚公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在基础情节分析过程中将“文”与“言”相融教学,得到对愚公精神的初步认识。而后引领学生分析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不同之处,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中体现的愚公之“智”和智叟之“愚”,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的作用,故事结尾添加神话人物的用意,目的都是更为深入地体会愚公身上的精神品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有关愚公形象的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精神内涵的理解内化,谈课堂收获使学生将心中所想由口而发,老师亦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吸收水平。
本次公开课中我也习得了不少的经验,反复的打磨是提升的好途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可量化,不能大而不实。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话语应引导性与鼓励性兼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错误点,不能就学生的问题生硬指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等待多种思想的出现与碰撞,等待学生思考的深化与完善,不能急于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
一次次的磨炼总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不足,一次次的锻造亦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进步。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愚公精神,敢于挑战,持之以恒。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3
根据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立定志向、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实词的掌握,通过课前预习、随堂检测,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文章寓意的把握,通过联系实践和老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愚公移山》很有意思的是愚公与智叟孰智孰愚的讨论了。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可以谈出很多精彩的`见解。教师的工作是在学生略显零乱的回答中梳理归纳思维的脉络,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品质。
“联想迁移”和“课外练笔”两部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能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集合起来,能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4
《课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策略,力求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创造平台。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朗读全文,重点朗读妻子、智叟和愚公的对话。同时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用文中的词语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通过词语的理解对文章进行分析。贯穿整节课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寓言故事。因为现在课标都在引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让孩子学会什么,当拿到这节课时我在想怎样把这节课诠释得更好,首先我把“方法的.指导”作为第一要点,在课上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太好。
但值得自豪的是:
1、词语教学策略的方法指导:抓重点字,重点词语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例如:通过词语想象画面,通过想象画面方式来理解词语,再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通过关键词语分析理解课文,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多年的课堂实践中还是有一定的收获。
2、寓言学习方法的指导:寓言的学习是一条主线,在方法的总结和运用上孩子们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们会很受益的,真正达到了授之予渔。
3、个性化朗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也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综合表达能力。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妻子的善良,担忧,智叟对困难的畏惧以及对愚公的嘲笑,讽刺,愚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再完美的玉也有瑕疵在设计个性化朗读时是想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尽管读出了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语气,但读得并不太理想,虽然自己做了范读,但范读后效果不明显,主要是自己平时积淀的不够,对学生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在指导上也不是很细致,虽然范读后学生有所进步但进步不大。在朗读指导上还是很欠缺,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总之,本节课在备课时做到了用心和细心,但在课堂呈现的时候由于个人的某种原因所展现的并不理想,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我更大的帮助,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5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6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7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内容学生早以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接下来就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注重学生预习的指导及培养。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前我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课堂学习时提出,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习惯。在本节课中能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去预习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四处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在组内能够大胆发言,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语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却能看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知识学习的互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并且将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求,发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内交流,做到了指点多,讲的少。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领会了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总之,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但是,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最后汇报的时间不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8
我们知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教师的主体作用减少或隐蔽,而把学生的主体凸现,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创新。
而《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并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是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作为这节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反思如下:
一、创造良好氛围,表演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聆听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渐入佳境,然后再用二个让老师感动的耄耋老人当代愚公——袁隆平和古代愚公——北山愚公快速使学生进入状态。然后用小课本剧愚公决策——移山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听说读写贯穿,设计提问到位。
围绕“移山”这件事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听说读写贯穿,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部分重点字词和句子做了强调。在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析时,从感情,语气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三、学海五步闯关,小组合作探究。
利用学海五步闯关法环环相扣,达到条理清晰。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梳理文章内容,字词句的准确翻译。学生先读课主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如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学海显威——你最有才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养。
四、把握愚公精神,鼓励创新观点。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新时代的我们还要不要愚公精神。请给身边的愚公写一则50字左右的颁奖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观点。
自感不太满意之处:
一、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虽然设计了听说读写贯穿课堂教学,但朗读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那一段很有气势的话,虽然让学生用课本剧表演,但如果前面能让学生多多诵读,可以给后面学生的表演奠定基础,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更好地理解愚公的坚持不懈精神。
二、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够精确,导致学生“你最有才”展示环节的时间不太充分,有个别还想展示的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总之,这节课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气氛活跃,讨论交流激烈,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效果尚且令人满意。“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的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5-0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8-18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4-04
《愚公移山》课后教学反思06-0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通用04-27
《愚公移山》课后教学反思09-12
语文教学反思-----《愚公移山》07-2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篇10-0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5篇07-19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精选9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