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0乘5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0乘5教学反思 篇1
“0x5=?”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探索并掌握“0乘任何数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根据这个规律,掌握乘数中间有0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画了5个方框,每个盘子里有3个圆圈,问学生一共有几个圆圈?用乘法怎样列式?然后擦掉一个圆圈,剩两个圆圈,再问学生一共有几个圆圈?用乘法怎样列式?直到方框中一个圆圈都没有。然后让学生计算3x5=( ),2x5=( ),1x5=( ),0x5=( )这几个乘法算式,并让他们根据乘法的意义来找规律,说明0x5为什么等于0?让学生明白“0x5表示0个5相加,也可以表示5个0相加。0个5相加是0,5个0相加也得0,所以0x5=0”。讲到这里,有的学生说“5个方框都是空的,一个圆圈都没有,当然0x5=0”。当时我就觉得孩子们根据教材中的实际情境再结合乘法的意义去理解为什么0x5=0,比老师单纯地利用乘法的意义去讲解,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对他的说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个小小的教学情节,让我进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它更能帮助孩子理解所学知识。
在探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时,我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的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正确处理乘数中间的0。
探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后比较怎样算最简便。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还亲自经历了计算的过程,最后我加以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最简便的算法。
练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算法,还让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由于自己的疏忽,解答题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这让我非常自则,不过整体还是很成功的。
整节课环环相扣,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的开心,特别是开始的情境教学,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从身边的实际例子中去探索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感受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
数学0乘5教学反思 篇2
今天学习了0x5=0后,我让学生尝试解决试一试“130x5=?”,这是一道末尾有0的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计算题。书本提供了三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列竖式计算,末尾对齐。
130
x5
650
第二种:先计算13x5=65,然后通过比较13x5和130x5的异同,发现130是13的10倍,所以130x5应该等于65的10倍,所以130x5=650。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与第一种的方法不同,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一个0。
130
x5
650
在交流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基本上都是选择第一种方法做,学生只要运用0乘任何数都等于0这个道理后基本上都能算对这道题。而没几个学生用第二、第三种方法,可是这两种方法对学生明白算理和简便运算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办呢?是照搬教案,将就塞给全部学生?还是另想它法?我决定放一放,用第二课时再想办法让学生掌握也不迟。
在第二课中,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知道45x10=?这个问题一出来,很多学生有些吃惊,看起来很难似的,之前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时候我鼓励学生,只要大家动脑筋,一定可以做出来的。有了刺激,学生积极去思考谈论,全班反馈交流时学生梁心怡想到利用第二种方法去做,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听了都恍然大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增!
接着为了巩固这种算法,我出了2道算式题:130x5=?和13x50=?,这两个变式都是以13x5=65为基础,然后扩大10倍得出最后答案。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我引导全班学生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方法: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可以先不看0,把前面的数先算出来然后在末尾添上0。其实这时也把后面整十整百整千乘个位数的计算包含在里面了,这样一来,即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
通过这2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基本上都掌握了,并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我为他们的进步而开心!课堂是生成的,灵活的。作为新老师,只要多思考,多学习,不断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与行动,一点一滴地积累,一定会成长起来的,我相信!
数学0乘5教学反思 篇3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设疑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以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猜测0乘5等于几,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得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是0乘法”中“0”的处理,也为了给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及讨论的机会,在教材原有“试一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富有挑战性的一题,从而便于学生比较、交流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在教学中也得到一些启发。
1.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适当调整教材,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和交流合作学习机会的情境,这样才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增添浓厚的兴趣。
2.充分相信学生学习潜力,教学重、难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讨论、解决,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自己探讨过的问题,对其结论才会深刻的理解。
数学0乘5教学反思 篇4
自从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探索,在整个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对新课改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绝不能再吃老本儿了,不能再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老套的教学方法上,要更新教育理念,要不断探索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不再上演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应该把整堂课主角的位置还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反而是提高了。教师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工作,更应该挖尽心思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让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燃烧起来,使沉寂的课堂活跃起来,孩子们将不再觉得数字是枯燥的、单一的、无聊的,而是充满无穷的挑战乐趣,最终达到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 0 x 5 = ?》这节课的时候,我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做指导精心备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绞尽脑汁设计了几个教学情境,为的是选择一个最适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师都知道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意味着一堂生动的好课,一堂生动的好课不仅意味着学生能够学好这节课,更意味着它会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悸动和震撼,也许就因为这节课将会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我最后选择了适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趣味性较强的请小动物来做客的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抓住学生的情绪,紧接着设计请小动物吃梨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的规律,然后安排以小动物发出邀请的方式让学生们试一试自主探究一个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在探究过程中回答精彩的学生老师会奖励一颗智慧星,以便激发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设计了小动物出题考察的方式来让学生们进行快乐的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牢固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以小动物送给大家一首《零儿歌》,同时进行师生互动学习这首《零儿歌》突出学习重点来结束本节课。整堂课在多媒体课件和老师简单英语互动地配合下进行,正如预想的那样一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之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发现并总结出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在探究一个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地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昂然,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特别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更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一双双热切期待的眼神,一张张期盼自信的笑脸,一颗颗涨满求知的心灵,看到这些我的热血不能不沸腾,我的心灵不能不震撼,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燃烧,此时我注意到就连平时在数学课上经常溜号、不完成作业,让我头疼不已的几个学生都与这节课融合在一起了,作为老师我由衷的高兴,因为我真正地体味到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最后《零儿歌》的师生互动更是让学生兴趣浓浓,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掌握了本节棵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让学生饶有余味地结束了这堂课。
这堂课使我感触颇深,看到孩子们课后还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明白了孩子们是愿意学习数学知识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更渴望在学习过程中被赏识,我悄悄地分享着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更深深地感悟出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学生是否愿意学,而是在此过程中老师是怎样组织学生、怎样引导学生、怎样与学生合作的。课堂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手段。只要教学理念正确,教学方法恰当,学生就能愿意学,就能认真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数学课让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然我还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不间断地学习的重要性,我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学习、总结、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数学0乘5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0乘5教学反思08-14
最新0乘5教学反思范文07-30
数学《 0×5》教学反思07-25
数学认识0的教学反思11-27
《0×5=》教学反思01-04
《乘加乘减》数学教学反思11-19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9-05
数学《 0×5》教学反思(通用12篇)11-09
苏教版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