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1
副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2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网络环境的讨论中,同学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形成互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并且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更全面地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提高认识水平。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音乐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标准,即给予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创造、想象空间。音乐教学成为学校整个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理念”要求音乐教学必须具有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一特点和学习挂钩,那么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常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温”。音乐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好切中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将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媒体融合在一起,而且给学生一个进入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的途径,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和录音磁带所不可比拟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得到声、形、图、文多方面的感受,得到多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脑海里形成更深刻影响。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因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认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当然,这种学习并不是要老师完全放任学生,一意独行,我们应该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中正确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给教学带了新的力量,但也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切入,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整合内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中学历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从而对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变革,促进教学效率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从内涵来看,与新课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而这种革命,不是仅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它包含了国内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小整合论”及“大整合论”。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实现重组和优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体意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历史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有的老师在一些超级链接处设置怪异的“咔,嚓”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中学生来讲,这种设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从中并不能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感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所以这种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生动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须纠正的。
3.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三、解决的有效策略
1.实现教学流程的互动性。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流程作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课件运行、设疑、学生的反馈等细节教师要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2.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环境。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就是要打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利用自己设计的.“历史e课堂”网页把大量的所需的资源整理出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访问该网页来选择有用信息;另一种学习方式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介绍一些网址,由学生自己通过搜集相关素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科学性。遵循课件内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避免在应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向学生罗列太多的知识资料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选材时一定要谨慎。首先要确认材料的真实性;其次要精于取舍,选取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针对性围绕突破重点、浅化难点、趣化枯燥点这一目的,选择教学资源。
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互动技术、网络技术,学会自主学习,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4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要目的,而信息技术的参与使教学中的结构材料多元化,并能提供对多种结构材料进行加工、组合、整理的技术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于是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为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课余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数学素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对“时间单位”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知识,并把所找到的资料在课上与同学们共分享。通过交流,发现学习的资料极为丰富,如:年的传说,农历和公历的.产生,平闰年的来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和图片……在搜集资源、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情深,成功接爱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再比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今后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5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每一个历史工作者或学习者都会面临着海量的资料。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本人认为利用信息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6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目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不但学得被动,而且理解一些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情境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大大减少这种困难。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就很困难。利用计算机上的“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立刻能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改革学习方式
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信息技术怎样帮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呢?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线性规划中的整点问题,在计算机上作出可行域,并显现出坐标网格点,将目标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直线)进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优解,从中得到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1.从教师角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
(1)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
(2)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功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2.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的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7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现在学生在信息的学习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我们不能以他的学号来划分他们的优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的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来吸引学生。正如正如有的教师所说的方法:学生大部分喜欢游戏,那我们何不采用游戏的方式给他们上课。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游戏、FLASH动画演示、采取学生制作网上评比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中去,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怎样用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们自己去学习,如何去掌握。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我们就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况。
二、反思能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8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爱这么课,并且能在喜爱的状况下,学好这么课,驾驭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肯定的阅历,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共享。
一、作为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充溢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养教化的发展及教化信息化的推动,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自己应当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学问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奇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纳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当仔细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围绕相应的学问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奇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学问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简单驾驭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驾驭了须要接受的学问。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留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按部就班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当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意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老师不能再采纳“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力发展的教化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得学问。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子,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主动性和创建性。老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老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老师既是教化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和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简单理解也简单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学问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爱上机操作课,而不喜爱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老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方,引用身边的事务来引起学生的爱好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内的铃声告知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驾驭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方,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和爱好,老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老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老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心情、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平易近人、亲善可亲,让他们轻体松开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刚好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刚好沟通。老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同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建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老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学问,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老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敬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爱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需依据环境,注意学问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志向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化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9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探讨,有人喜欢借用教学的一般原则,并稍加解释。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还要注意各原则的相适性、完备性和原则本身的独立性、简练性、针对性等。据此,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可以表述为如下九条: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要避免虚拟学习中的情感冷漠与情景变异,也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少”、“慢”、“差”、“费”。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也要重视具体操作、工具运用技能的学习。既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也要重视能力体系的形成。既要重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掌握,也要重视实践创造与直接经验的积累。
以优化学习、培养信息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与滥用。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要充分发挥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语言直观的综合作用,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化解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但应注意避免使教学表层化、肤浅化。适当加大学习难度,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情感、技能多目标统一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选择中,要处理好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的关系,使多种目标统一到信息素质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之中。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每一教学活动的多功能性和各教学环节组合的科学性,使知、情、技多种目标都能有效地实现。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10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
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11
在小学信息中,office的学习无疑是一个重点,而excel,即电子表格,是五年级信息的一项重要学习部分。而学生学习好了电子表格,也可以用于他们的生活,比如:制作学生信息表,家庭通讯录等。所以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教授Excel数据排序时,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我设置的情境,通过这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探究,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印象。随后,让学生们在动手练习,提高了操作的规范和准确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在本节课中用了情景导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重在学生学习的感知和接受情况。这样能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生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践证明,本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同学都学会了排序的基本操作办法,也懂得了该如何根据题目的意思选择升序或降序,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一、教学导入和教师讲解的时间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特别是有几个同学在下课时还没完成任务,只能把作业留到回去做。这跟我自己经验不足,课堂的时间控制方面不是很到为有关系。我要尽量在下次上课时多挤出点时间让学生操作。
二、任务的'布置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能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这就需要我在布置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有浅入深,能够适当有一些拓展。
三、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互助协作。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小老师,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受益。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12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学生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初步驾驭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学问,在挑战困难,增加自信念与创建实力等方面也获得了胜利的喜悦和快乐。
在初级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学问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学问较为敏感,所以,依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协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嬉戏这些简单激发学生爱好、培育学生动手实力的学问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育学生的思维实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实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简单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嬉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爱好。 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肯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老师机上播放,学生们忽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激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肯定能胜利。于是就起先手把手耐性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学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生疏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世界。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很多工具和菜单的运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旧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爱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问的重难点创新的分析,每个学问点之间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许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当进行具体记录,供日后参考。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言说话不当,或教学内容处理不妥,老师课后要冷静思索,细致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驾驭学问这方面的`缘由。另外我们每个学期至少会有一次全市的教研活动,那至少我们可以听到一些优秀的课例,我们也可以取他们的胜利之处用之自己的教学中。
所以我们应当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反思自己的胜利与失败之处,舍弃糟粕,避开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取其精华用之以后的教学中,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整合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05-24
信息技术课课后教学反思11-29
坐井观天简短课后教学反思优秀02-10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02-24
课后教学反思10-15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12-23
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教学课后反思11-17
教学课后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