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反思

2021-07-02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跳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跳水》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学生找到了描写孩子表情、动作的词语: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从而体会到孩子的内心。

  设身处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不仅需要我们遗词造句之妙,还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要我们透过文本,体验情感,从而做到内心思想的升华。

  《跳水》教学反思2

  《跳水》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

  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文章中,作者还表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所以我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句“哽咽”,联系上下文体会船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获救后,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跳水》教学反思3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符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跳水》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上课伊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呢?这就要靠教师新颖的导入了。在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20xx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隆重举办,跳水是奥运会上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比赛项目。我国奥运健儿田亮、郭晶晶等跳水运动员曾多次为国争光。今天,我们所学的《跳水》一文比一般的跳水运动还要惊险。学生听了老师的导入语,就很想知道本文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惊险的故事,从情感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我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观看全文的视频朗读并说说印象最深的部分,从而直奔重点段的学习(456自然段)。

  在学习45自然段时,出示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研读理解重点的语句。如抓住“逗钩挂”动词,理解反映孩子危险处境的句子。并把这些重点的词语、句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印象。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重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课上进行拓展思维练习: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船长逼孩子跳水时是怎么想的?设置了情境表演: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和孩子都会说些什么?本环节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表演。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其他同学看了他们的表演过后。了解到了船长是一个机智、办事很果断的人,也明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收到意不到的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5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完后,我启发学生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救出孩子吗,有的说叫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在船上放气垫等等,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最后得出还是船长开枪逼孩子跳水,因海水有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这个办法最好。

  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

  《跳水》教学反思6

  周一,新的一周的开始!今天给五年级学生教授的是《跳水》一课。首先,我提前十分钟开课,检测周末古诗背默情况,从参与的孩子们来看,掌握情况较好。导入课题后播放课文朗读,强调一下课前准备就进入转播课堂。在转播课堂中,“我会读”的生字让孩子们借助语音发送到群里,“我会写”的生字让孩子们练写。

  胡老师在本课重点讲授如何理解词语意思,并且根据课文内容来举一反三的给孩子们进行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因为上周提前观看过“名校课堂”的网络授课,所以我针对胡老师讲授的理解词语方法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题—读意思猜词语。

  在课后练习中孩子们的正确率也是很高的。本节课跟孩子们课堂上有语音、图片、选择题等互动形式,不仅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而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在时间把握上有些超时,这也需要我提前备课时对课堂环节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跳水》教学反思7

  1、教学收获

  抓住动词,自学自演。

  在教学“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发现文中一连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准确传神。我请学生读一读,找出动词,提出问题,比较这些动词之间的差异,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不足之处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看到课文插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来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孩子已经发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许都迷糊了,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当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3、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跳水》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

  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

  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

  设计特色:

  1、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

  2、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跳水》教学反思9

  教学本节课,我首先由体育比赛中的跳水项目谈话引入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你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让学生都去思考,然后探讨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10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然后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体会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让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但课堂永远是块令人遗憾的舞台,而这次我所留下的遗憾太多。首先,在生词方面,我本来都设计好了,通过幻灯片打出本课生词,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这些词,你们会想到什么,我想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后再顺理成章的归结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吧,问学生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发生的`;第二行词是撕咬龇牙咧嘴从这两个词你会想到文章中的谁?那么这只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可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其次,在讲孩子处境危险这块时过于琐碎,没能很好的从读中感悟,悟到了再来读,学生说的过多。其实当时我在备课时就考虑,也反复问自己,会不会问的太多,要不要学生说自己找这些词句的原因,结果只顾问学生为什么体会到,而忽视了读,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再者由于在处理孩子处境危险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结果在体现船长机智、冷静这部分时过于匆忙。应让学生从多元来考虑,在当时那种地点、天气、以及周围的人,只有跳水这一种办法,更能体现出船长的经验丰富。最后就是应通过板书再次点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猴子为什么又把玩笑开到了孩子身上,船长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孩子为什么能获救。

  《跳水》教学反思11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一、教学效果

  1、逆向溯源,层层深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二、成功之处

  1、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2、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

  在让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得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学生掌握得会更加扎实。

  2、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3、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跳水》教学反思12

  《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角色扮演,理解船长的机智。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孩子吗”,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完全地调动起来,有的建议拉张大网在下面,有的建议拿棉被垫,有的建议把救生圈放在下面……此时我请学生们来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船长拿着枪,出来打鸟,然后看到孩子已经站在横木上的危急情景,这时我问学生:“作为船长,你会怎么样?”然后学生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按照常理,船长应该会比水手更加得慌乱,可是他很沉着;船长原本出来是准备打鸟的,现在发现这样的情况,他“立刻”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跳水来解决危机。风平浪静,孩子会水,相对来说危险不大。如此短的时间,船长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样进行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教学收获(思得)

  抓住动词,自学自演。

  在教学“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发现文中一连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准确传神。我请学生读一读,找出动词,提出问题,比较这些动词之间的差异,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看到课文插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来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孩子已经发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许都迷糊了,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当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跳水》教学反思1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鼓励学生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品味重点词句,进而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了解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感受到: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再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中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三、拓展交流,了解船长。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拓展交流环节:

  在拓展交流环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通过交流使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

  在拓展交流环节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变通,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跳水》教学反思14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完后,我启发学生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救出孩子吗,有的说叫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在船上放气垫等等,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最后得出还是船长开枪逼孩子跳水,因海水有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这个办法最好。

  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

  《跳水》教学反思15

  周一,新的一周的开始!今天给五年级学生教授的是《跳水》一课。首先,我提前十分钟开课,检测周末古诗背默情况,从参与的孩子们来看,掌握情况较好。导入课题后播放课文朗读,强调一下课前准备就进入转播课堂。在转播课堂中,“我会读”的生字让孩子们借助语音发送到群里,“我会写”的生字让孩子们练写。

  胡老师在本课重点讲授如何理解词语意思,并且根据课文内容来举一反三的给孩子们进行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因为上周提前观看过“名校课堂”的网络授课,所以我针对胡老师讲授的理解词语方法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题—读意思猜词语。

  在课后练习中孩子们的正确率也是很高的。本节课跟孩子们课堂上有语音、图片、选择题等互动形式,不仅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而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在时间把握上有些超时,这也需要我提前备课时对课堂环节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跳水》教学反思16

  《跳水》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课堂上因为环节设计的合理,问题提得精当,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效果好。

  亮点一: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亮点二: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有的说遇到危急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措施;有的说开玩笑要注意分寸。当说到船长的儿子时,大家的看法就多了,有的说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应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有的说这个孩子的行为不是勇敢;有的说做事要想想后果;有的说一个人要学会为自己解嘲;有的说一念之差会成千古恨;有的说做错了事要有回头的勇气……我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暗自叫好,我为自己闪光的创意感到庆幸。学生虽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虽然很多要求他们做不到但是不等于他们不理解不认同。认同就是最好的开始!

【《跳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1.《跳水》教学反思范文

2.《跳水》教学反思

3.《跳水》教学反思

4.跳水教学反思

5.《跳水》教学反思

6.课文《跳水》教学反思范文

7.《跳水》的教学反思范文

8.《跳水》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上一篇:《妈妈睡了》的课后教学反思 下一篇:《近似数》的课后教学反思